APP下载

中国经济新气质

2017-03-22冯旭东

人民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常态供给改革

冯旭东

中国经济通过塑身强体,降脂增肌,在新的发展态势之中,展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上,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还是脱贫攻坚开局之年。

开局是全局的基础,开局形势的好坏,影响中局,甚至决定最终的胜负。“映竹无人见,时闻落子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经济拨开迷雾,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缓中趋稳、稳中蓄进的发展态势,让中国经济逆势而上,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中国经济土壤正在变得更加肥沃……

缓中趋稳 稳中向好 中国经济获得“稳稳的幸福”

“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这是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16经济运行时给出的评价。

从2010年一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速从12.1%一路下滑到6.8%,下行的曲线虽然缓慢,但仍然让不少人担忧,中国经济的此轮调整究竟会跌到几时?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第四次下滑,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国曾长期保持世界最高的增速,经济引擎强劲有力。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经济社会呈现出新格局、新变化、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转变旧思路,开拓新局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作出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切中要害,久久为功,为经济增速树立底线思维,这是魄力,更是准确把握经济大势的信心和决心。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掌舵沉稳自如,知难勇毅向前,中国经济有了“定盘之星”,各项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可喜的变化——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2016年9月份打破连续54个月下降走势后,连续3个月正增长。11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自3月以来连续9个月保持在6%以上,稳定增长态势明显。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呈加快增长态势。2016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7%,延续上行走势并升至两年来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达到2014年7月以来高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6年的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连续稳定在6.7%,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工业企业效益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各类微观主体被宏观经济信心积极改善。

日前,2016年前11月中國“就业成绩单”发布。这份成绩单不仅总分高,而且成色足: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49万人,提前超额完成了今年“1000万人”的承诺,而且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目标均提前完成。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行稳致远,要找到一个能稳得住的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中国经济才能走上新的轨道。

创新驱动 新中求进 新动能推动新经济

希望稳的稳住了,希望进的有进展,2016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创新驱动战略加紧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涌动,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新增长点正在陆续出现,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在平稳健康的增长中,“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或“+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金融和经济生态;

——信息科技进步催生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已经进入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活;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开始重塑传统工业生产线;

——围绕北斗导航构建的产业集群,正引领中国高端制造业向纵深推进;

——以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突破重重阻力,风靡大江南北;

……

中国向“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积聚蓄势。

市场主体增多,社会创造活力蓬勃发展。2016年前10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增长28.9%,平均每天诞生1.6万户新企业,全国已经有23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12万个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中国市场正呈现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崭新局面。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新业态方面,1~11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2%。新产品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增长83.7%,工业机器人增长30.8%,集成电路增长18.2%,智能手表增长12.1%。与此同时,在线医疗、在线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速成长。2016年5月,由北大专家发布的《中国新经济半年度白皮书》显示,新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已经达到30.1%。种种迹象说明,创新驱动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创新经济的源泉正在中国大地涌流。

转型升级 优化结构 传统经济浴火重生

在过去真正困扰中国经济的不是速度低,而是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质量”问题。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路线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目标明确: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方向明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锁定病灶: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厘清边界:既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

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改革落实,释放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伴随着国家政策、改革措施的推进,效果逐步显现,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打破连续54个月的下降走势,连续正增长,民间投资增速连续3个月正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产业结构继续升级,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2016年11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和4.3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升。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同时在去库存上,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9个月减少;去杠杆上,2016年10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降成本上,全面推行营改增,全年减税预计5000亿元,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补短板上,精准扶贫发力,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尤其是围绕中小城市补短板,大城市地下建设补短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正能量正在凸显。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平稳、出新、向优,“稳”字当头,“新”字显效,优”字发力,中国经济通过塑身强体,降脂增肌,在新的发展态势之中,展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猜你喜欢

常态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