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高调优调强大力发展盐城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7-03-21宋卫星郑荣东陈文俊吴沐宸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园区企业

宋卫星 郑荣东 陈文俊 吴沐宸

一、近年来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大数据、新能源、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和区域竞争的特色优势。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可突破2600亿元,增长20%以上,较“十二五”初翻了两番多。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全省20个省市联动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盐城市成为江苏唯一同时具有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专用车全系列生产企业的城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拥有规上企业400余家。

二是载体建设取得突破。“两城两区”标志性产业高地加快崛起,盐城大数据产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大丰风电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重点园区先后创成省级以上产业基地品牌20多个。盐都智能终端产业园已入驻40家企业,其中赛博宇华、乐洲科技、华星光电等24家企业投入生产,半年时间实现开票销售25.2亿元。

三是龙头培植进展较快。成功引进的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国中车年度开票销售均已超30亿元。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企业已有7家落户盐城环保科技城。“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和服务平台10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21家。6MW海上风电机组、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碳纤维车身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等高端特色产品相继研制成功。

四是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发展意见。首期30亿元的中韩產业基金上线运行,对大数据产业投资者提供“拎包即住”的投资环境,并设立6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出口退税垫付资金池。

二、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一)突出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层次不高的问题

全市新兴产业普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低。节能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照明,在工业应用、建筑材料、交通节能、节能家电等方面涉及较少,水处理、固废处理方面的环保制造企业突破不快。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智能终端产业以手机智能终端配套为主,未覆盖重点领域,特别是产业链上游的智能终端研发设计、核心芯片等高附加值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积累薄弱,专业设计、研发、服务人才培养明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我们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坚持研发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两手抓”,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达50%以上,新建5—1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工程、检测)中心,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二)突出规划引领,着力解决结构不优的问题

当前,盐城市新兴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重复投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区域、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大多数企业以生产制造为主,生产性服务发展相对缓慢,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业务刚刚起步。市级层面要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完善每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既要宏观布局,又要明确方向,更要有具体推进措施,我们认为每个产业聚焦1—2个创新园区,2017年力争每个园区产值突破百亿元,在个别产业力争突破500亿元。与此同时,在资金撬动、人才支撑、项目推进等方面,与规划布局相呼应,研究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突出龙头带动,着力解决实力不强的问题

目前,全市新兴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多的现状,是新兴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明年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必须一手抓已招引落户企业的做大做强,一手抓新产业项目的招引落户,每个大企业、大项目,明确专职服务团队,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最为宽松的服务环境。要主攻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对符合盐城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项目,紧盯不放,一盯到底,力争每个产业引进实施一个行业领军企业。

三、更高水平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实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对接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率先组建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中科睿赛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心、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争创省级创新中心试点,努力实现每个新兴产业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定期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导向目录》。鼓励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每年实施10个产业链协同创新课题,其中国家级重大课题2—3个。四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重大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和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每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500个。

(二)强化龙头带动,发挥支撑作用

龙头企业水平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没有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一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布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滚动培育名录,建立完善企业动态管理、挂钩服务、帮办销号等制度,推动生产要素、政策资源、政府服务向重点企业倾斜。二是推进企业技改升级。鼓励企业紧扣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在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智能示范车间,打造10个细分行业拳头产品和单打冠军,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三是加快企业重组上市。鼓励企业通过挂大靠强、主动“走出去”向产业高端、服务领域延伸,支持奥新、登达利用优质资产及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计划,排出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寻求重组合作。引入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上市后备企业分类指导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股权交易、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加快发展。

(三)强化项目招引,增添发展动能

从盐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看,加大有效投资仍然是重要抓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主攻重大项目。一是突出招商重点。对新兴产业逐个进行全产业链分析,排查每个产业弱在哪些环节,缺在什么项目,据此编制招商指南,形成新兴产业招商地图,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板块、园区,进行定向跟踪对接。二是拓宽招商领域。精心组织好年度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在巩固提升北上广深、日韩港台招商基础上,拓展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商,着力招引区域布局、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项目。三是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编排和推进100项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重抓天合光能三期、领胜3C产品二期、阿特斯等一批列入市“两重一实”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项目推进问题会办机制,每月集中会办一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集中观摩,营造比学赶超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四)强化载体建设,完善园区功能

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推动重点园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更好地承载新兴产业项目。一是打造产业园区。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情況,以重点园区为主体,规划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既要宏观布局,又要明确重点,更要有具体推进措施,在资金撬动、人才支撑、项目推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瞄准国内同行业的一流园区开展对标建设活动,推动新兴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二是打造特色基地。实施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行动,紧扣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打造园区特色,支持新兴产业园区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品牌。着力培育10个规模超百亿、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打造服务平台。鼓励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的特色小镇,配套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重抓产业协作平台建设,引导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创建产业联盟,推动联盟内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支持重点园区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试验孵化、制造加工、检验检测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的全程服务。

(五)强化主体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企业家是核心力量,我们应当把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作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提升企业家发展信心。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家树立全球视野,充分研究市场和竞争对手,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高战略应变能力。深入开展“企业家大讲堂”活动,扎实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素质。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诚信社会建设,坚持依法办事,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二是提升企业家质量意识。加强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在全市广大企业家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家开展品牌创建,争创国家级、世界级名牌。三是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围绕把主业做精做特、把“顶梁柱”做厚做实的目标,强化战略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六)强化政策支持,凝聚发展合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整合各方资源,持之以恒加以推动。一是人才队伍方面,实施新兴产业“百企千人”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以优势特色园区为重点,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二是资金扶持方面,用足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按照设备投入的7%给予补助。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园区+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产业基金合作模式,加快设立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市级产业投资基金。编排重点新兴产业企业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规模。三是应用推广方面,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国家、省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大力支持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等示范工程建设,以应用促发展。四是考核评价方面,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考评机制,激发各层各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宋卫星、陈文俊,江苏省盐城市政府办公室。郑荣东、吴沐宸,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园区企业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