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7-03-21胡洪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胡洪羽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以迎合中学教学的需要。本文以化学教学论为例,首先阐述了化学教学论学科定位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依据,然后探讨了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明确学科定位,凸显实践性取向;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方式,回归“学”主体;创新评价模式,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并重;重视专任教师培养提升,突出课程决策能力和教研能力。

[关键词] 学科教学论;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80-02

学科教学论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部分师范生还不能完全胜任,追根溯源学科教学论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课程改革,这对于高校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学教学论”为例进行探讨。

一 化学教学论学科定位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学科教学论课程在学科归属、课程性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管理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成果,学科建设有待加强。为应对一系列新的教育形势,化学教学论有必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开展课程改革。其次,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MOOC的冲击给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提升专业素养,完善知识储备;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练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技能、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创新精神和教研能力。再次,长期以来化学教学论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性质不明确,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方面弱化了化学的学科特性,师范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重视;教学模式方面,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过于强调知识讲解;教学评价仅限于期末纸笔测试,不利于考察实践能力;化学教学论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化学教学论学科定位不明确,该学科的专任教师在教学、学术研究、身份认同方面也存在系列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化学教学论急需明确学科定位、课程性质,开展课程改革。

二 化学教学论学科定位及课程改革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其一,化学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三级学科,以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普通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为理论基础,其课程改革须遵循普通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和规则。其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是规定化学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化学课程标准也是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其三,2014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完成“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适用于0703化学类专业下述的各专业,主要包含“概述、适用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7个方面[1]。该标准是化学类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

2 实践依据

第一,新课程化学教学实践。化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反馈化学教学论课程实施的效果,化学教学实践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化学教学理论的重要资源,基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实验来验证假设,进一步启发和指导化学教学论的课程实施[2]。其二,教育对象(师范生)的情况。“学情”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

三 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化学教学论”为例

1 明确学科定位,凸显实践性取向

化学教学论课程目标应顺应基础教学化学课程改革对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使师范生在具备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师范生能够完成教学(教研)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和目標应彰显实践性取向。

2 优化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

化学教学论的理论是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产生,最终又要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实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课程内容的甄选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化学教学论内容设置上要走理论与实践并重之路,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其二,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需要整合和优化。例如可采用分专题呈现教学内容,联系性较强的内容相对集中,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每个专题里要明确预设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展开教学(如下表1所示)。其三,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于几本“经典教材”,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实况,以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为依据进行内容的调整。如学案教学、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

表1 专题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技能)

3 改革教学方式,回归“学”主体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迎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4]。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影响教学方式选择,总体原则是要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课堂上可设置提问答疑环节、问题研讨环节或“学生小讲堂”(轮流开展试讲或说课)等。除了课堂结构的转变,还可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二,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中都要抓住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试讲、说课、课程理念等,很多核心概念若理解不深入就可能会成为“迷思”概念,比如“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混用,“试讲”和“说课”“讲课”混淆等。

4 创新评价模式,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并重

评价方式取决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要以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取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依据。以往单一的闭卷纸笔测试的优点是促使学生记忆核心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性错误,评价缺乏全面性、灵活性和过程性,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

(1)评价方式改革。化学教学论的课程评价应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又要检查能力、素质情况,既重视期末考察,又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评价主体改革。新课程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化学教学论的学业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全面。

(3)评价体系改革。化学教学论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核体系[5]。

5 重视专任教师培养提升,突出课程决策能力和教研能力

为迎合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师资在自身素质能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需做适应性的调整和提升。首先,着力提升教师课程决策能力。课程决策是指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进行选择,从而决定学生学习怎样的课程的过程[6]。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达成预设目标,又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的进步。其次,慕课背景催生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和掌握成为迫切需要。再次,鼓励组建教研团队。组建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打造教研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提升化学教学论教师的学术尊重和认同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參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5(2):31-33.

[2]马永平. 试论化学教学论的基础[J].化学教育,2012(7):1-5.

[3]谷晓红.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40-142.

[4]李玉珍,王喜贵. 高师“化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2):11-14.

[5]陈芬萍. 《课程与教学论》学业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57-60.

[6]陈蓉晖,刘霞. 课程决策: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85-18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