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创新路径研究

2017-03-21张金宏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政府规制文化产业

张金宏

摘要:文化產业发展内源动力在文化资源、产业规模与结构、人才资源、投资融资、文化产品等方面动力不足,外源动力在政府规制、市场需求、金融支持、多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动力不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通过合理利用政府规制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协同保障,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创新文化产业投资融资,通过需求、消费、供给综合改革挖潜,增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文化人才引领作用,内外结合,创新发展动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政府规制;融合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内源动力(文化资源、产业规模与结构、人才资源、投资融资、文化产品等)和外源动力(政府规制、市场需求、金融支持、多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聚力改革,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创新,引导、助力、推动、提升文化产业稳步发展、逐步繁荣、大步振兴。

一、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契机,依法规制,协同保障

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因此必须明确政府管理与服务范围,加大管理服务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协同保障。厘清政府清单,界定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范围与权限,依法依规发挥政府职能。

(一)强化政策支持,助推文化产业提升发展动力

一是土地政策。以规范、合法、优先、倾斜的土地政策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规划、土地储备与供给、土地使用权及与土地有关的税费、出让金等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给予可能的优惠、减免。

二是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合理的引导。灵活运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政府贴息、补助、奖励等,分别针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进行引导、扶持。通过注入资本金,支持综合性传媒、文化产业投资、出版文化、演艺和影视、文化创意等发展壮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予以增加。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扶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税收优惠、减免、补贴办法,以政策扶持与支持,确保文化企业享受营改增等各项优惠。

三是规划政策。邀请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资深专家,开展文化资源评估、文化产业项目论证、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蓝图设计,提出意见建议,为文化产业发展诊脉开方。同时,要在全国挑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组织相关人员积极走出去,进行蹲点考察。进一步通过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博采众长,科学决策,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关联性和针对性,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坚持协同治理,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坚持政府、社会、企业、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依法协同治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一方面借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强化依法治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着力营造更加良好、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扫清各种障碍。另一方面弘扬法治精神,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公正公开处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促进文化企业增强法治理念,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治理和化解文化产业发展中各种矛盾,尤其是产权矛盾、劳资矛盾,树立为民、亲民、便民意识,及时高效处理文化领域纷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文化企业合法权益,减轻文化企业非诉、讼累负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法治环境,保障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创新文化产业投资融资

在资金投入这一发展动力上,文化产业要朝着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迈进。一是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加快建立各类文化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基金及文化融资机构等投资多元化主体,拓宽投资主体范围。二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政府投资以外,积极引导非公资本以多种渠道和方式进入文化产业,以基金、风投、社会筹募、发行股票等吸纳更多的资本注入。三是依法治理,营造良好顺畅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吸引、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条件。依法治理投融资中的各种乱象,打击违法犯罪,保障投融资环境健康。四是创新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开发更多的与文化产业特点相匹配、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贷款流程、抵押规则和还款方式。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批、风险评估、产权出质、征信、资金监管等制度规则,加强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创新企业、保险、金融机构三方风险转化机制,发挥保险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发挥银行以外各类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融资的作用,鼓励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资金。鼓励中小文化企业集群互助融资,多渠道融资,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

三、准确研判消费需求,深挖供给市场潜力

需求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要从需求侧入手,研判消费市场与消费需求,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提供足以满足各种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弥补市场短板。一是重视本地市场。文化产业首先要重视本地消费市场开发,满足本地消费需求。以假日经济、主题体验、夜间消费为突破口,融合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体育健身、农业观光、农耕采摘等,以文化馆、博物馆、庙会、节庆、展会、采风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寓教于乐的活动,以活动吸引众多的本地消费,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重点关注周边市场。以本地市场为基础,增强文化市场辐射带动作用,以周边市场弥补本地市场的不足。以大文化、大景区、大产业为媒介,抓住小长假、黄金周等消费需求,以地缘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名村名镇、特色主题等吸引周边群众,开发周边市场。三是努力完善全国市场。放眼全国,开发具有全国影响、国内知名(著名)文化旅游产品与品牌,完善国内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国内竞争力。四是着力开发国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以此作为扩大文化市场的重要资源,拉动国际消费。

四、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增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从文化产业供给来看,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努力培植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以此弥补供给短板。

(一)集聚文化产品,以品牌促效应

打好文化产业品牌攻关战、攻坚战、公关战,创新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以资源禀赋依托,以旅游、养生为载体,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融合发展。争取开发具有世界影响、全国驰名和全国知名品牌,重点开发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独特区域优势的产品品牌,以品牌促市场,以市场带品牌,以品牌促集聚,以集聚促效应。进行多方位立体式的品牌营销,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发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养生保健深度融合,推进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开发特色养生产品,打响“养生”品牌。

(二) 集聚文化产业资源,共享聚力发展

依托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特色产品等资源优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前景、交通条件和发展水平,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成熟,有比较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以一定规模效应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园区。如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休闲娱乐性文化园区和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 集聚“文化+”融合,共促多业融合发展

“‘文化+是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内含的生命力,是镶嵌在产业融合发展冠顶上的明珠。”积极发展“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一是加快文化产业诸要素集聚融合,努力促进文化产业在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创新、资本资产、需求市场、品牌供给等产业要素融合,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用,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出效能。二是探索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与农业、养殖业、种植业、手工艺、制造业、旅游业等业态融合,促进“文化+”广泛发展。三是以“文化+互联网”为契机,促进多领域、跨平台的融合。

五、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核心文化人才引领作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政府要制定人才吸收、引进、管理、培养、使用政策,建立健全机制,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以人才推动、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创新。一是人才引进。通过引智,为文化产业提供紧缺、稀缺、紧俏人才,尤其是文化企业急需的具有高水平、高能力、高智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壮大人才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管理能力、经营水平、营销创意、丰富人脉的经理人、经纪人,引领文化企业规范经营、健康运转、扩大规模,提高自身競争力。二是人才管理与使用。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发挥每一个人才的创造力,是人才管理与使用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才资源,降低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浪费,提高贡献率,发挥人才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应用大数据跟踪、管理、使用人才,准确考核,合理分配,适时奖励,促进人才多做贡献。完善以知识产权为主的要素的分配、奖励的办法,激励优秀文化人才多出成果、多出创意,为文化产业发展奉献力量。尤其是重奖核心文化领军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三是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尤其文化创意人才。通过地方与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完善文化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文化人才更新知识、更新能力,增强素质,提高修养,为继续奉献创造条件。

六、结语

文化产业坚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自主创新,协调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两个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集聚文化资源,融合文化与相关业态,精心梳理文化特色项目,完善文化园区建设,完善供给、需求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投融资,重点实施特色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协同创新四大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必将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鹏程.加快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77号(总4960号)2016(06).

[2]张湘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N].光明日报,2015-12-25.

(作者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政府规制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中小型矿产企业融资风险谈政府规制
我国出租车准入的政府规制完善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