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认同视角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2017-03-21孟凡春黄明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途经认同途径

孟凡春 黄明子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实现途径是不能靠强制性手段的,探索其教育途径是要通过在历时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不断理论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关键词] 途径;认同;途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5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其从不知到知,从不信到信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依靠强制手段。就高校而言,如何发挥高校道德育人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经的探索和创新,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从历时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概括了其基本内容;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強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就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部署。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1]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 从“文化自信”层面上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为何要践行“文化自信”?[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离不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中国古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现途径就是不断理论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三 从“价值认同”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价值认同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凝练的过程中,紧紧把握“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属性”这两个鲜明主题。同时又兼容并包世界上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从而形成了现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鲜明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也为“德福一致”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强大的认同力和凝聚力。这三个层次的理论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宣示了国家社会的理想目标,又张扬了公民个体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个“倡导”的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领作用、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理念,是真理性与价值性、普世文明与中国特色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能使个人有精气神,社会有凝聚力,国家有软实力。

四 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从历时角度、文化角度、价值认同等角度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达到情感认同,并将其自觉地转化成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植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之中,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能够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 “价值认同”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索

首先,要建立教育的内化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全体社会成员真正认同和普遍接受才能被最终确立。这就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体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一个接受和内化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真正融入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这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的内化机制不断灌输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形成科学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但是价值认同不能仅仅依赖于外力强制性灌输和行政干预等强硬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过程中,灌输和引导是一个相互结合的过程,是通过柔性化、隐性化的交流互动方式,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介来实现价值认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6] 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建立实践强化机制。实践是认同的结果,并能够进一步促进实践者的价值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之达到“知行合一”。 实践强化机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予以鼓励和褒奖。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應遵守的基本道德。以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注重德性养成和自律慎独。二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内心进行不同道德观念的比较与选择。公民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是“知行合一”。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上,认同是关键,教育解读是基础,教育方法要创新,实践强化机制是保障。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持久的精神动力。[7]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做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主旨讲话。相信以“长征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并为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2]习近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

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何玉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途经认同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朱德率部途经平和及影响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机械臂途经N路径点的连续轨迹插补算法研究
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应用和推广途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