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17-03-20吴孟轩

医学信息 2016年38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合理用药

吴孟轩

摘要:目的 为了解某院2015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征、发生率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某院2015年上报的357例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根据发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7例ADR中,一般的325例(占91.04%);男女比例为1.26∶1,15~44岁年龄段最多(139例,占38.94%);涉及药品以抗菌药物居首(75例,占21.01%),其次是中成药和消化系统药物;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257例,占71.9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42例,占39.78%)。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药师、医生和护士紧密协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药品具有双重性,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2]。为了解某院ADR的发生特征、发生率及引发的相关因素,现对我院35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提取某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ADR共357例,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基本情况 357例ADR中,由医生上报337例,护士上报20例,其中一般的325例,占91.04%,新的一般的30例,占8.40%,严重的2例,占0.56%;不良反应结果,好转151例,治愈206例。

2.2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357例ADR中,患者年龄1~92岁,其中0~14岁(47例,占13.16%),15~44岁(139例,占38.94%),45~59岁(61例,占17.09%),≥60岁(110例,占30.81%);男性199例,占55.74%,女性158例,占45.26%,男女比例为1.26∶1,这个结果与一些相关文献相同[3]。

2.3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357例ADR中,化学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有276例,占77.31%,其中以抗菌药物居首(75例,占总例数的21.01%),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39例,占总例数的10.93%);中成药71例,占19.89%;生物制品10例,占2.80%。

2.4 ADR所涉及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方式发生ADR最多,有257例(占71.99%);口服给药有65例(占18.21%);肌肉注射21例(占5.88%);其他给药途径共14例(占3.92%)。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57例ADR中报告中,反应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有142例(占39.78%),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等;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有88例(占24.65%),患者用药后多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见表1。

3 讨论

3.1从ADR基本情况来看,严重程度一般的ADR居首位,新的和严重的较少。其中2例严重ADR分别是: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 d后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躁狂、谵语;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片40 min后突发晕厥,皮肤苍白,呼吸急促。这要引起我们医务人员注意。报告人以医生和护士为主,因为他们是平时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也是ADR的最早、最直接发现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医生或护士,所以医生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患者及时处置并上报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用药。

3.2 ADR与患者年龄关系 从本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ADR涉及各年龄段,其中以15~44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8.94%),这可能与我国此年龄段人口数量较多有关[4];其次是≥60岁患者,由于该年龄段人群组织器官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降低,尤其肝肾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该年龄段人群多种疾病共存,临床表现复杂,用药种类也比较多,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该年龄段患者使用药品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与监测,以减少ADR的危害和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3.3 ADR与药品种类关系 从本调查结果显示,发生ADR涉及各类药品,其中以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共45例)、中成药和消化系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23例)为主,这三类药品占51.83%。这是由于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效果好等优点,被医生广泛使用[5];质子泵抑制剂在用于内科治疗的同时,也常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NSAIDs诱发的溃疡和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胃炎及上消化道症状[7];加之该三类药物的临床无指征用药、重复给药、长疗程给药等滥用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三类药物,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或办法,因此医院应进一步加强这几类药物的监管力度;临床使用时,要严格依据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法用量,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避免混合配伍,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以减少ADR的发生。

3.4 ADR与给药途径关系 从本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种途径给药均可发生ADR,但静脉给药依然是ADR发生率最高的途径,这与国内相关报告一致。静脉给药由于其起效快,无首关效应而生物利用度高,加上剂量准确易控,又便于血药浓度的监测,特别是在抢救急重病症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现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和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给药途径。但静脉给药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药物间的配伍反应、配制过程繁琐、无菌操作要求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这需要护士在临床输液中责任明确,严把供药供货关,严把输液质量关,有计划安排输液顺序,确保输液安全有效[8],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5 ADR的主要临床表现 从附表可以看出,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共占64.43%),临床表现以医务人员和患者易察觉的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头痛、等为主,其他不易察觉的如肝脓肿、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也有,但较少。这提醒我们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包括易察觉的直观反应和不易察觉的如心脏、肝脏、肾脏等的隐形反应,要及时对症处理和上报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国家对药品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再次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医疗机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要积极收集和上报ADR。同时,药师也要对收集到的ADR进行总结分析,及时把整理后的ADR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对患者的危害,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第81号令,2011:5-4.

[2]何怀燕,张满娣.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70-71.

[3]张碧玉,邱宝玉,念其滨.108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医药,2016,28(02):257-259.

[4]张飞华.住院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27-128.

[5]王琴.5万人次静脉输液无严重输液反应的原因剖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2):162-164.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我院5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探讨PDCA循环法在麻精药品处方中的应用和效果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