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与途径

2017-03-18段寓文

红岩春秋 2017年2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慈善

段寓文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对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国家,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理想,尤其要在青少年教育中加强公益慈善意识教育。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时代下公益慈善具备的新特征,从而探讨当今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途径。

公益慈善是為增加人类福祉所做的努力,也是一种自发参与社会管理的奉献行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兴起,各类公益慈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对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尤其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社会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高涨,公益慈善意识进一步觉醒。

而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公益慈善开始更为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这为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正处在价值观塑造和形成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正确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才能真正得到长足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公益慈善特征

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遭受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公益慈善事业当然也不例外。“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也宣告着我们正式迈入了“公益2.0”时代。

一是传播效果显著。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博客、贴吧等自媒体的兴起,公益慈善活动的传播和取得效果有了质的飞跃。相较以往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方式,新媒体的形式更多样、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例如,两年前兴起“冰桶挑战”原本是境外机构为了给患渐冻症人士募集善款的一次公益活动,却通过微博等传至我国,并引发全民关注热潮,短短两周时间便募集资金800多万元,成功将渐冻症带入公众视野。

二是人人得以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捐赠平台成了人们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的第一选择。公益慈善和网络结合使得的个人在公益慈善中占据的主动性增大,不再需要借助政府机关或者专业结构,仅仅依靠发布一则朋友圈或者微博就可以开展募捐活动和公益观点传播,几乎不需要花费任何的时间和成本。而对于捐助者,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完成捐款,指向性明确,过程简单。这种方便快捷的模式使得捐赠人的捐赠意愿和求助者的公益慈善需求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并把宝贵的公益慈善资源配置直接投递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提升了公益活动的专业性与效率。

三是内容真假难辨。虽然近年网络公益慈善的发展呈井喷之势,但由于成本低廉、信息繁多、监管不利,导致大众难以辨别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发生了很多骗捐现象,严重地打击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

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有助于增强责任心,促进其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参与公益活动,青少年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侧面探知社会运转方式、组成形式,增强自身对于社会问题和现象的思考和洞悉能力,锻炼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青少年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增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价值。正如来自加拿大的克雷格.柯伯格,自从12岁开始关注童工问题后,他和他的伙伴致力于解放失学儿童,采取了实地考察、演讲、做义工等方式多方筹款,最终在印度建立了第一所儿童公益学校。现在的克雷格不但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志愿者服务机构“Me to We” 的带头人,还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荣获了曼德拉人权奖、加拿大总督功勋奖、世界儿童奖等多项殊荣。

其次,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有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由于青少年心智没有发育成熟,需要外力引导,因此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观念,鼓励其参与公益活动的行动需要社会的共同支持。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公众、媒体,都应该为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并且以身作则,践行教导的公益慈善理念,这个过程反过来也是对自身素养的一个升华。

再者,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国度,无论是古时的放粮施粥,还是现代的捐钱捐物,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而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传承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青少年助力社会财富再分配,协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之一。只有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慈善素养得到提高,社会流动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信息时代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

1.将公益慈善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新体系

中小学校应将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规范化、制度化,在课程、教材及课外活动中渗透公益慈善文化教育, 并与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喜的是,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基金开发的《慈善读本》小学版、初中版,日前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组织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高校更是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重要基地,以世界名校耶鲁大学为例, 该校将每年的5 月14 日定为“耶鲁服务日”, 口号是“Give a Day.Change a Life.”可译为“献出一天,改变一次生活”。在这种奉献自我,服务社区(他人)的精神,使耶鲁大学园弥漫着崇高而又纯净的学习环境,培育了多个国家元首如大小布什……

2.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

据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总人口的85.3%,远高于50.3%的互联网普及率。因此,在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中,互联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维护传统募捐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高效的特征,积极开展诸如网络义卖、公益挑战、捐赠步数献爱心、蚂蚁森林公益计划等新型公益慈善活动,增强公益慈善行为的趣味性,从而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

3.加大對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从政府层面上来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青少年参与或者组织公益慈善活动,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环境氛围,传播正能量,激发青少年的公益热情;从学校层面上来说,打破现有教育体制中以成绩为尊的评价模式,将参加公益活动纳入学生的考核制度中,并给予优秀者表彰,发挥典范作用;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家长应当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青少年的公益慈善行为多给予支持和引导,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

4.加强立法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公益环境

虽然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中,但相关的立法监管并不完善。近年来,网络上频频传出冒充受害者家属诈捐或者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给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尤为恶劣,尤其是当他们毫无保留的付出真心,真切给予帮助的时候,得到了不是赞美和肯定,而是欺骗和污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维持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于欺诈行为予以坚决处罚,呵护青少年的爱心。

5.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其次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例如,比尔·盖茨夫妇决定将全部家庭财产580 亿美元投入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并表示:“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公益慈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及目的是: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倡导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 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指出的,“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慈善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