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一静,请还语文课堂一些美感

2017-03-18孙俊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感语文课堂教师

孙俊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高效课堂等教学模式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于是课堂热闹了,大多数学生动起来了。但也应静下来想一想了: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的学生真的读懂课文了吗?他们真的与文本有了内心情感的交流吗?真的进行了个人的思考从而学有所获了吗?答案似乎很值得商榷。笔者内心担忧,总感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热闹的同时,也失去了些许美感!本文就对如何还语文课堂一些美感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感;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1

语文天生浪漫,充满了审美因素。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理应还语文课一些诵读之美、感悟之美、体验之美。

静一静,请还语文课堂一些诵读之美

英国诗人密尔顿说:“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语文,离不开诵读。就让我们静静地诵读吧……

1. 诵读,能够读出语文的音乐美

初中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诗经》中的《蒹葭》,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一唱三叹,反复咏叹,极富音乐美。读来节奏鲜明,韵律十足,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

2. 诵读,能够读出语文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如果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海燕的描写,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会。“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变得高亢,情感变得饱满。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学生的小组练读以及诵读展示,效果远比单纯的问题研讨要好得多。

3. 诵读,能够读出语文的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一次阅读课上,请一位很内向的男生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读得很慢很慢,声音很轻很轻,几乎听不见:“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不长的文章,他读了很久很久,到后来,教室里静得似乎要崩裂开来,很多女生的眼眶都红了,笔者也喉咙干涩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笔者没有想到他会读得如此感人至深。后来才知道,该男生几年前失去了父亲,现在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于文本,他有着个人的体验。没有讲解,没有音乐,没有画面,在安静中,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获得了情感的成长。

静一静,请还语文课堂一些感悟之美

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它与理科的条条框框不同,很多时候它是不能拿来肢解的。就如同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我们只要欣赏她美丽的容颜、优雅的仪态、得体的妆容即可,如果你从医学的角度去分析她各个器官的运作,相信是会让人瞬间倒胃口的。语文亦是如此,一个个普通的文字经过创意排列组合,组成了语文世界五彩缤纷的美:语文历史的穿越美,语文书写的形态美,语文文字的凝练美,语文想象的浪漫美,语文思维的哲理美,语文表达的婉约美,语文情感的力量美,语文工具的交流美……但这样的美,有很多时候又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微妙的体验感受是会让人暗自窃喜的,是再多的讨论都无法取代的,这些惟有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感悟,感悟语文教给我们的善良、快乐、真诚、美好、爱与梦想。

1. 感悟语文,首先要感兴趣、有情趣

语文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汉字符号,一句句意蕴隽永的名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篇篇至真至纯的美文,一部部厚重深邃的小说,想象和现实交相辉映,诗情和画意共长天一色,古典和现代竞相媲美,哲理和浪漫并肩前行。读之拍案叫绝,品之唇齿生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信心让学生选择与语文同行。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的生活便充满了诗情画意。

2. 感悟语文,还要静读书、勤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每天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作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是宋代的一只鸥鹭,盘旋在藕花深处。今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进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面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带来美的遐想……

3. 感悟语文,更要静写作、独徜徉

《東坡志林》中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不一定非得热热闹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也可以是安安静静、思绪飞扬、独自徜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融入不同的意境,去发现、领略并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静一静,请还语文课堂一些体验之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情境气氛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比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文章讲述世界人民对发生在二战期间纳粹对克拉库耶伐次无辜民众的屠杀事件的纪念。通篇弥漫着愤怒与哀伤的气息。由于本身事件距离现代已经比较遥远,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悲苦为何物的状况中,原本期待他们体悟那种痛苦就已经比较困难了,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叽哩呱啦地肢解和分析课文,去理解“萨特‘记忆为何既是‘沉重 的,又是‘美丽的?”“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学生的小展示是热闹的,大展示是跃跃欲试的,学生的点评则是争先恐后的。句子的理解通过查阅资料,或许可以组织出多种精准的文字,但此类的形式应该是没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的孩子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中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此类没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教学是否应该算是失败的?但如若我们能稍稍做一些调整,结果是否会不同呢?笔者以前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课文内容讲解的很少,而是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二战期间类似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不用过多的言语,学生自然群情激愤。回到课文时,笔者也只是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轻轻讲述,没有过多的渲染,但课堂气氛庄严肃穆,从学生的脸上,笔者已经看到了他们对纳粹的仇恨,对被屠杀者的哀悼。良好的气氛营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不是比单纯的句子词语的理解更重要吗?

静,并非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有利于学生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美感以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静一静,让教师的头脑冷静下来,让语文的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还语文课堂一些美感。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第三中学 324400)

猜你喜欢

美感语文课堂教师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秋天在哪里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