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日“慰安妇”问题:一个难解的结

2017-03-18郑继永

世界知识 2017年4期
关键词:韩日慰安妇韩国政府

郑继永

韩国市民团体成员等在韩国釜山的日本总领事馆前人行道上设置了象征受害“慰安妇”的少女像。图片摄于2016年12月30日。

2016年12月28日,正值韩日两国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一周年之际,日本驻釜山总领事馆门口被韩国一市民团体安放了一尊“慰安妇”和平少女像。此事一出,日本反应强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非常不满,称日本已经支付了10亿日元,完全解决了该问题,韩国应该表现出相应的诚意。日本随即宣布采取四项外交措施加以应对,即临时召回驻韩国大使、中止日韩货币互换协定谈判、推迟高级阁僚经济会谈、暂停参加在釜山召开的相关活动等。

日本不但明确地将少女像与“慰安妇”协议联系起来,安倍的说法也让韩国民众非常愤怒,加之正值韩国政局混乱之际,日本有“乘人之危”之嫌。韩国政界也因此被搅动,民众更以此为据将韩国政治人物划分为亲日、反日之类别,即将到来的韩国总统大选也受到了韩日关系的影响。有人甚至愤怒地称,不如将10亿日元还给日本,废除“慰安妇”协议。

韩日“慰安妇”问题纠葛

韩日“慰安妇”问题在战后就已经成为两国间的重要问题,韩日建交时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上世纪80年代,韩日开始就“慰安妇”问题展开协商,到90年代后,“慰安妇”幸存者和民众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呼声更加高涨。

转机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吉见义明在日本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查找资料时发现了日军直接介入“慰安妇”问题的档案,并发表在1992年3月的《朝日新闻》上,成为日本无法否认的关键证据。1992年7月6日,时任日本官房长官加藤弘一代表日本官方就“慰安妇”问题表示道歉与反省。此前,日本首相宫泽喜一也曾不顾国内反对赴韩进行“謝罪之旅”,并在韩国国会发表讲话,就“慰安妇”问题表示“心痛、自责”。

随后,日本国内也展开了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日本官房长官河野洋平于1993年8月4日发表讲话(即“河野谈话”),在“慰安妇”问题上再次表态,承认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事实,日本对此表示道歉并反省,未来将进行真相调查与“正确的历史教育”等。1995年,日本设立 “为了妇女的亚洲和平国民基金会”,对“慰安妇”受害者进行赔偿,并发出有日本首相署名的道歉信,表示将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

然而,韩国“慰安妇”受害者认为,“河野谈话”仅承认了道德责任,而隐含着另一层含义,即法律责任在1965年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已经结束。受害者无法接受未明确法律责任的做法,拒绝接受“河野谈话”。之后,韩国“慰安妇”受害者一直呼吁解决该问题,市民团体“挺身队问题对策协议会”(“挺对协”)从1992年起每周三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前示威,强烈要求日方承认法律责任。在不少“慰安妇”相继过世的情况下,日本不断推托无视。2011年,为让日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第1000次示威时,“慰安妇”受害者与民众在日本驻韩使馆前的人行道上设立了第一尊“慰安妇”少女像。

2015年12月28日,朴槿惠政府突然与日本达成《韩日“慰安妇”协议》。民众认为,该协议错误百出,日方道歉部分仅是1993年“河野谈话”、1995年谢罪函的翻版,“毫无新意”,要求废止。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市民等设立的“和平少女像推进委员会”从2016年春即募捐制作少女像。有消息称,预计到今年年末,韩国国内的少女像将超过70座。据韩国媒体2017年1月16日报道,韩国京畿道议会为了在独岛(日本称竹岛)和京畿道议会修建“慰安妇”少女像而展开了募捐运动。

一直以来,韩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与受害者、市民团体、市民之间没有矛盾,一致对外。然而,2015年12月韩日达成“慰安妇”协议后,他们之间矛盾产生并立即被激化。大学生甚至扎下帐篷24小时守护少女像,已经超过一年。釜山少女像旁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慰安妇”协议何以能达成

2013年朴槿惠就任韩国总统后,韩国在韩日历史问题上非常强硬,导致韩日关系一直磕磕绊绊,两国在长达两年八个月内都未进行过首脑会谈。在此背景下,朴槿惠政府突然与日本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了协议。而至于协商过程、协议内容,以及协议达成的背景却至今没有公布。这引起了受害者与民众团体的强烈不满与抗议。而让韩国民众更无法接受的是,在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朴槿惠政府依然以“强行军”的方式强行推动成立基金会,接受日本10亿日元,称“是日本道歉的钱”,试图让受害者接受并执行协议。

关于韩日达成“慰安妇”协议的动机,也有很多说法。韩日关系一直胶着时,2015年11月,韩国主办中日韩首脑峰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意外地”参加峰会,并与朴槿惠总统进行了首次首脑会谈。日本的有意推动使韩日关系出现了转机,“慰安妇”问题协商也有了加速的政治基础。

对于韩国而言,2015年是韩日恢复邦交50周年,之前就有高级官员赴日进行事先沟通,试图“踢开”“慰安妇”问题等历史纠葛,在新的一年里“翻开韩日关系新的一页”,因此韩国才在2015年底与日本就“慰安妇”问题匆忙达成协议。对于日本而言,协议的达成无疑拿掉了压在其胸口的一块石头。韩日“解决”了“慰安妇”问题,两国关系将改善,两国领导人将以此为基本精神,开拓新的外交时代,日本对此抱有相当大的期待。

事实上,韩日关系转暖也有朝鲜半岛局势与美国因素的影响。在共同对付朝鲜和围堵中国问题上,美国作为主导者,指挥着韩日两个伙伴。然而,韩日之间的隔阂使这种协调机制常常出现问题,而包括“慰安妇”问题在内的历史问题是韩日两国最大的障碍。如何消除韩日两国的“心结”,走向更顺畅的三方协调,是美国一向的心愿。韩日在解决“慰安妇”问题之后,又在2016年迅速签订了多年悬而未决的《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美国在其中的作用之大不言自明。

然而,“慰安妇”协议的具体执行远没有韩日两国想象的那样顺利。韩国媒体称,之所以协议内容未能公布,恰恰是因为在“慰安妇”问题上,两国分歧巨大,难以达成一致,所谓的协议“可能只是个框架性的原则”。有消息称,达成协议的2015年正值朴槿惠“亲信政治”最盛之时。朴槿惠政府敢于与日本达成协议,是因为朴槿惠政府“根本没有认识到历史问题的重要性”。而在2011年,韩国宪法法院曾就“慰安妇”问题做出过判决,认定韩国政府未能行使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外交保护权”。这也意味着,朴槿惠政府在未听取“慰安妇”受害当事人意见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是“违宪”的,这也是韩日“慰安妇”协定最受韩国民众诟病之处,是韩国民众要求推翻协定、重新审视协定的理由之一。

避免发酵,日本谋求主动权

少女像问题,已成为韩日关系中的一根刺,时刻搅动着两国关系。日本政府认为,协议非常好,体现了日本的外交能力,其一系列咄咄逼人的发言和举动让韩国政府非常被动。

不过,韩日两国的问题不仅仅只有历史问题。日本对少女像如此敏感、反应如此强硬的原因,除了协议之外,也有另外一个理由,即“慰安妇”问题已经在韩国、美国和中国等地成为热议话题,是打击日本国际形象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对于“慰安妇”问题在美国造成的影响,日本更为敏感。美国是日本的同盟,维系对日本安全至关重要的同盟关系十分重要。日本试图通过“打击”少女像的源头韩国而切断这一问题在美国发酵的可能。

因此,《韩日“慰安妇”协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最终且不可悔改”,而韩国政府拒绝公布协议内容更让这一协议扑朔迷离。韩国政府最初不允许设置少女像,但在市民的斗爭下,少女像又得以放置。而在“慰安妇”协议达成后,韩国政府的态度暧昧起来。在釜山少女像事件后,韩国外交部回应称,“民间所设,不过问,不干涉”。但韩国政府对于有没有承诺过在接受日方10亿日元后撤除少女像,则一直语焉不详。而真正让韩国民众难以接受的就是这样一种推测,即“10亿日元的代价就是韩国政府承诺最终且不可逆转地解决‘慰安妇问题、在国际上不再对日本进行批评、解决日本对少女像的担忧”等。韩国民众认为,如果确实如此,则该协定是“完全错误”的。

安倍的发言明确显示了日本的目的,而其动机也非常明显,即看到韩国政治局势混乱,即使对韩国发出强硬的声音,韩国也无可奈何。日本试图抢占上风,即通过定义“谁首先未履行协议”来确认主导地位。不过,日本的这一举动招致韩国民众愈演愈烈的反对,不仅受害者反对,在野党、市民团体也纷纷指责日本落井下石,原来支持协议者,以及从执政的新国家党脱离出来的一些议员也强烈反对协议,甚至称该协议是一个“阴阳协议”,考虑要把协议废除掉。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日方的反应,还是韩国的辩解,媒体与政治人的解释应该只是协议的一部分。两国外长在达成协议时,称之为“局长级协议”,从侧面证明协议在许多问题上应该有模糊空间,双方的解释有很大不同。

“慰安妇”问题可能成为韩日两国

更大的“闹心事”

韩国政府称,签订协议之前已经会见过受害者,并达成了谅解,有不少“慰安妇”幸存者也接受了资金。这引发了民众的极大愤怒,不少幸存者明确宣布,绝不接受这些资金,并要求公布接受资金的幸存者与遗属名单。同样,韩国媒体反驳称,从协议内容看,尤其是日本所称的韩国做出的承诺看,韩国政府“事实上未见受害者”。而对受害者的定义也存在巨大争议,是在世的约40位,还是政府登记的238人,还是当年日军暴行下的数十万受害者?另外,有不少幸存者年龄超过90岁,语言表达不是很顺畅,随便将他们的话当成“赞成”或“反对”的依据,实在失之偏颇。

从外交上看,不公布协议内容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是韩国对日本的“屈辱外交”。韩国媒体痛苦地回忆称,日本强行夺走韩国外交军事权的密约是在1910年8月22日签订的,直到8月29日才公布。从民族感情上看,“慰安妇”问题不仅仅是利益问题和外交问题,而是民族尊严问题,绝不能“以10亿日元”轻巧地解决。更有学者指出,这是韩国“独立运动”的延伸,在民族独立问题上,“没有朝野之分,只有民心所向”。

针对首尔与釜山的少女像,韩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处置。对首尔少女像,韩国政府表示将“采取一定措施”。而采取措施的前提之一据推测就是日本的10亿日元交付韩国之后,韩国政府如何说服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日本政府。

由于韩国社会强烈反对该协议,韩国外交部为避免激化矛盾,一直正式否认有“一年后拆除”的说法。但少女像问题不断发酵并且数量增多之后,韩国外交部改口称,这是民间问题,政府不干预。

关于少女像与“慰安妇”协议的联系,如果说首尔少女像与协议有一定联系的话,釜山少女像则不相同。从韩国外交部的发言来看,对于釜山少女像,韩国政府强调的不是“慰安妇”协议,而是《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这也是韩国政府出于不想让这一事件与“慰安妇”协议联系起来而采取的措施。针对釜山少女像事件,韩国外交部称,“应考虑国际礼仪与惯例”,“期待能够共同智慧处理”。面对汹涌的民意,韩国外交部意识到,2015年的协议已经无法防止此类事件,只能以国际惯例来应对。

在日本驻釜山总领馆前设立少女像是否违反国际礼仪或惯例,现在无法断言,还得取决于日韩对这一事件的定性。但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无疑是过激的,这不能不让韩国民众怀疑其在“慰安妇”协议中道歉与反省的诚意。

事件将如何结束目前无从知晓。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少女像将出现在韩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地方,韩日两国的“慰安妇”问题不但没有因为签订一纸协议而得到解决,反而可能成为韩日两国间更大的“闹心事”。

(作者为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韩日慰安妇韩国政府
对韩日两国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教法——以“常常”“往往”为例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台湾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赴日首映反响热烈等6则
朝鲜4月发卫星令韩日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