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把自己归零

2017-03-16小青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养人生生活

小青

做人,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心胸开阔。人生,难免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顺境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消除“骄娇”二气,不把成功和顺境当“包袱”背起来;逆境时,固然会失去很多,但能够在失去时勇于“归零”,才能重新面对自己,从头开始,积极奋斗。就像春节前的大扫除,把那些没用处的东西清除掉,把有用的珍品拂拭干净,就可以窗明几净、心情舒畅地迎接新春。

其实,人生也像时钟一样,到了子夜就要“从零开始”,只有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著名作家刘震云也说过:“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实际上,无论何种境况,能适时把自己“歸零”,总是海阔天空,心胸豁达。

越能够把自己“归零”的人反倒越不会“归零”,因为不断“归零”是一种上升与提高,也是一种难得的积淀与涵养。“攥紧巴掌,手里什么都没有;张开双手,就会拥有整个世界。”做人适时“归零”,当然不是妄自菲薄或消极避世,而是持有人生的洒脱与从容,再去面对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时,就会多一分明世的清醒,多一分心态的淡泊。

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不断重新开始,永葆青春。人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一个人是否成功,大抵决定在不断把自己“归零”的过程中战胜自己。比如“升迁”作为诸多为官者竞取的目标,有些人忙活半天当不上官会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有些人升迁之后却忘乎所以,以为官大本事长,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以至出现重大失误被罢被免。道理很简单,升迁了,实际上正是一个“归零”的开始,重新确定前进目标,敢于从“一”做起,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放下“阶段胜利”的“包袱”,把心态调整到坐标原点,保持极为清醒冷静的头脑,辩证地看待已有的成绩,在人生的要紧处头脑清醒,明白自己究竟有多轻多重,知道自己是谁,放下包袱,面对现实。

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不断追求卓越。一般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努力,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要想获得事业的一次次成功,首先就要调整、完善、升华自己的心态。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将心态归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每一次成功都视为新的起点、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新的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智者说,心态归零,责任才能归位。把自己“归零”了,就会焕发一种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等待、不埋怨、不消极。我们要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事业的新成果。

适时把自己“归零”,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大聪明和大能力。在不断“归零”的基点上让人生重新起航,就一定会披荆斩棘,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不要指望别人和你想的一样

暖暖

有一位女教师,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而她一个人却培育了三个博士生女儿。同时,她所教的很多学生也都成绩优异,这让同事和朋友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在一次采访中,她向记者透露了她教学与教子的秘诀:不要指望别人都和你的见识一样!

接着,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多年以前,她的小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张绘画作品。

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儿的一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只有几岁,身高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女教师如梦初醒。

是啊,孩子们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体运行和未来发展,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的……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和大人一样有相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和总裁一样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女教师说,不要埋怨别人无知,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站在同样的高度。其实,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见识。与其埋怨别人,不如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兼融……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好教师、好领导。

善待别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的见识一样。教子、教学、为人处世、管理一方,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善待别人的高度,还应该有一层意思: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世上许多事本没有对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求同存异。

改变从心开始

落花飘零

一成不变的生活像是一个牢笼,会把很多快乐和幸福都囚禁起来,让人变得郁郁寡欢。要打开牢笼,就要改变生活,而改变,要从心开始。

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换发型,从长发、短发,到吹拉染烫都尝试过。每当我看腻了自己的发型,就会想要换一种。换了发型之后,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连带生活都会有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我所喜欢的。然而,这样的愉悦通常只能维持三个月左右。当我把能换的发型都换过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是在白费功夫,因为即使我换了发型,也没能真正改变什么。我的生活就像一个平静得不起半点涟漪的湖,偶尔投下一颗石头,泛起一阵涟漪之后就会渐渐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又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用旅行改变生活。抱着换一种环境就能换一种心情的想法,我去过了很多地方,体验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一开始,我的确得到了新鲜感,满足了一部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带着愉悦的心情出游,又带着满载而归的满足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但是随着旅行次数的增加,我渐渐觉得疲惫。出游之前,我要交接好工作,安排好家里的琐事;出游中,我要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和习俗;出游后,我还要重新适应旅行结束之后工作上的忙碌和生活上的繁琐。我渴望逃离熟悉到几近厌恶的生活环境,却又因为环境的适应问题身心疲惫,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无论是发型还是旅行,都是一种改变的形式。看似改变了生活,让生活有了新鲜感,但却没有真正地放开心胸去接受和享受,似乎总会带着一些顾虑和郁闷。如今,我不再依靠这些形式为我带来快乐,开始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减轻心理压力,让自己的生活在平淡之中带点轻松和惬意。

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要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好好努力吧。”在上班的途中不再低头玩手机,吸收繁杂的资讯,而是一边观察人生百态,一边计划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开始投入工作之后,就心无旁骛,用一些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对自己说:“做得好,再接再厉。”下班了,给自己買一些喜欢吃的食物犒劳自己,或是和朋友同事聚餐。我努力地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给自己带来更多正能量,适时地让自己放松紧绷的神经,既不会让自己觉得空虚,也不会让自己过于疲惫。

改变,从心开始。觉得生活沉闷不是因为生活没有变化,而是看待生活的态度没有转变。其实很多事情并非真的那么糟糕,只是心态消极了,才会看不到事情好的一面。把心打开,换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就会发现生活可以很精彩,可以不沉闷。

珍爱自己的拥有

李安章

邦妮·柯蒙莎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乡下女孩。1968年,五岁的邦妮患上脑性麻痹症,这个病症将原本漂亮可爱的她变成了另一个人:她的肢体失去了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有时候甚至会吓到别人,走在街上,人们都会抛来惊恐的目光,甚至远远地躲开她……

邦妮失去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常的身体外形,在很多人看来,她已经不可能和别人一样拥有很好的学业和工作,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了。邦妮上小学后,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她就把书本当成自己的伙伴,时刻以书为伴,结果成了学习最好的学生,而因为她的成绩好,同学们也开始喜欢和尊重她。后来,邦妮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生物博士学位,成了一名生物学家,在生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有一次,邦妮受邀去旧金山的一所中学做演讲分享她的成功历程,虽然她在演讲过程中一直结结巴巴、停停顿顿,但她表现得非常有自信,而且演讲也非常精彩。结束后,有个学生竟然这样提问说:“邦妮博士,你的成就和自信让人钦佩,但是我想知道,你从小都长成这样,你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吗?你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人们都用责怪的眼神看向那个同学,认为他不应该提出这么伤人自尊的问题,但邦妮却笑笑说:“第一,我觉得自己很漂亮,而且我的腿很长,就像是时装模特;第二,我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还供我上学,我的每一个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第三,我和每个人一样,能呼吸,有视觉,而且我还能品尝到三明治和可乐的美味;第四最重要,我和每个人一样拥有着时间,我可以用它来完成很多事情……”

邦妮一连说了十几条她认为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别人拥有而我所欠缺的!”话音落下,全场响起一片喝彩和掌声。

的确,世上的每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缺陷,无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应该多享受和珍爱自己所拥有着的一切,这样的人哪怕外表再不济,也会成为一个快乐并且拥有无限能量的人。

尊重才是最大的教养

时光漫漫

曾经在从宜昌开往潜江的动车上,我遇到过这样一家人。小站动车上来的人很少,空空的走道,父亲忙着将行李放上行李架,女儿和妈妈则站在走道处等待父亲收拾妥当。父亲见后,一把将女儿拉到座位上。女儿嫌挤很不高兴,说走道没有人,父亲却解释道,即使没有人,我们也不该占用过道,教养是自己的,不是做给他人看的。

我们常常认为一些小事并不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生活中却是在这些小事上,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在空荡荡的走道上,即使多站一会也无可厚非,但这却不被一个有教养的父亲所允许。有人时,我们要尊重他人,独处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因为尊重自己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点积累的教养。

在特定地点、特定时期,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塑造成很有礼貌的样子,但随时随地,即使在细枝末节处,还能尊重他人的人,才是真正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和品德修养。

前些时候,朋友小林给我讲了一件让她很愤怒的事情。她在办公室听见同事和其他人有说有笑地聊天,谈话中还提及她的名字,当小林询问谈论了什么的时候,小林的同事笑着说,只是觉得小林穿着老土,不会打扮。

小林的同事一向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为标签,然而此事却让小林羞愤难忍。缺乏教养的人,总是将口无遮拦当作随性直爽。正如我们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以取笑别人的不足来显示自己的幽默,以关系铁作为自己可以过分调侃别人的借口。不尊重别人,即使你再有礼貌,也谈不上教养。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拥有教养的基础。一个人的教养,在安静祥和之时,更在人声鼎沸之时,还能保守心底对他人的尊重,不随波逐流;一个人的教养,在众口一辞之时,更在莫衷一是之时,还能尊重他人的选择,而非嘲笑他人的不足;一个人的教养,在不名一文之时,更在腰缠万贯之时,还能尊重他人的劳动,克制自己的优越感。

有教养的人会尊重自己目前无法企及的高度,无教养的人才会对此冷嘲热讽。

所以教养无关文化高低、出生贵贱,其表达方式更与关系远近无关,而是建立在对他人尊重的基础之上。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这样:日夜熏陶,细水长流,使自己在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的躯壳下还拥有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教养。

婚姻如碗,爱情如饭

乔木

女人和男人结婚后,每逢看见别人住豪宅、开名车时,总抱怨自己过得不幸福。

一个假日,她回到娘家,又在母亲面前抱怨日子过得不如意。

母亲笑而不语。

吃饭了,母亲从碗柜里拿出几个碗。

这几个碗,有不锈钢的,有细瓷的,还有几个是粗瓷的。

母亲说:“孩子,快拿碗盛饭!”

一共四个人吃饭,女人选了四个很漂亮的碗,盛了四碗饭。

等女人端起饭碗后,母亲指着那几个被冷落在一边的粗瓷碗说:“孩子,你有没有发现,你用来盛饭的四个碗,都是一些漂亮别致的,而那几个粗瓷碗,虽然也能用来盛饭,但你连一眼都没有瞧它。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希望用好看一点的碗来盛饭。”

女人觉得母亲今天有点儿唠叨,但还是认真地听着。

母亲顿了顿,又说:“这也就是你常常抱怨不幸福的根源。我们吃饭时,需要的是米饭,而不是碗的好看与否。其实,婚姻的外表,就和我们用来盛饭的碗一样,漂亮不漂亮,只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爱,才是盛在碗里的饭。饭香不香,和碗并没有关系。所以,即使你端的是一只粗瓷碗,如果里面盛满了爱,只要你不在意那只琬,你也同样会感到很幸福的!”

女人仔细地听着,不是十分明白母亲的话。

直到有一天,女人得了重病,男人在医院里日夜守候在她的床头。

为了给她治病,男人甚至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这让女人很感动。

女人痊愈后,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都能看见男人搀扶着女人在公园里散步。

虽然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房子,租住在别人的屋檐下,但此时女人却感觉自己非常幸福!

有一天,母亲笑着问女人:“孩子,你现在还抱怨自己不幸福吗?”

女人平静地说:“妈,有他在我身边,我感觉很幸福,我现在才发觉,婚姻真的是一只碗,而爱才是里面的饭。至于碗好看不好看,这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碗里面有没有装着饭!”

经历一场重病,现在,女人终于明白了碗与饭的道理。

碗,无论有多好看,如果没有饭,即使它再价值连城,那它也是空的。

夫妻之间,如果没有爱,即使家财万贯,双方也会感到苦不堪言。

因为只有爱,才会像米饭那样,喂饱我们婚姻中的“胃”,并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平实和幸福。

七分饱,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

蝴蝶梦

闲暇时,我喜欢养鱼养花。

经验告诉我,鱼不能每天喂食,一周喂一次就行,不然它们会因为吃得过饱而死掉。很多花也不要浇水太勤,当叶子稍稍有些打蔫的时候再浇水就好。

换一个说法就是,不能让动植物“吃”得太饱,应该让它们适度饥饿。

其实,我们人也是这样,应该保持适度饥饿,民间有句育儿谚语:“若要小儿身常康,腹中常有三分饥,身上常有三分寒。”因为给孩子过分的温饱对健康是不利的。成人也是一样。

研究证明,人体在饥饿状态,脑垂体会减少死亡激素的分泌,并促进机体脂肪分解,转化成糖原、能量,以维持大脑等重要器官生理活动的需要,而且保持适度饥饿对肠胃也有好处。

相反,吃得过饱,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大脑供血减少,人的身体不仅容易肥胖,还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适度饥饿能够让身体保持一种醒着的状态,不至于在过饱中失去平衡与协调。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对事业、名利的追求等等,都应该保持适度的“饥饿感”。保持适度饥饿是一种人生智慧,凡事都应该有“七分饱”的分寸。

有些人交朋友,总喜欢完全融入对方的生活中,自己毫无保留,也要求别人毫无保留。两个人都没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吃得过饱没有一点余地一样,这样的友情只会让人感到压抑窒息,“距离产生美”,当两个人亲密到没有丝毫距离的时候,也就是友情破裂的开始。给彼此留下适当的空间和距离,“七分饱”友情才是最舒服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爱人之间也应該“亲密有间”。相爱的两个人,总喜欢整天在一起,全方位浸入并掌控对方的生活,24小时全程监控对方,两个人爱到没有一点空隙,就像饭吃得太饱一样。过饱状态的爱情,就像甜得发腻的点心,容易厌烦。

很欣赏有些夫妻之间的做法,亲密却彼此尊重,给对方留下三分的私人空间,爱到七分最相宜。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有的夫妻还制造两个人分离的机会,以此体验爱情的“饥饿感”,温习相思的味道。这样的爱情,才是最佳状态。

我们的人生追求也一样。有的人总在马不停蹄地追逐成功,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登上人生顶峰。为了这个目的,人们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人生根本没有顶峰,因为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上面还有无垠的天空。

人只要向上走,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并不重要。追逐要适可而止,总让自己处在追逐的亢奋状态,与每天暴饮暴食没什么两样,适当停下脚步,体验一下饥饿的感觉,才有动力走好后面的路。

稍稍饥饿一点,再吃东西会觉得分外香甜。走走停停,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适度饥饿,才能保持人生的健康与舒适。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感到过饱的时候,体验一下饥饿感吧——七分饱,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教养人生生活
跟踪导练(三)
人生中的某一天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一只有教养的狼
生活感悟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