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是“高地”还是“深井”?

2017-03-16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深井高地古诗词

丛智芳

学科,是“高地”还是“深井”?答案似乎是一目了然的。

教语文的教师,必须尽量扩展语文学科的视野,丰富语文本体性知识,深化对儿童以及儿童阅读、写作心理的理解,潜心阅读文本中经典著作的原作,虚心聆听其他语文教师的真知灼见;

教数学的教师,必须去了解数学家是怎么理解数学的,去阅读数学史,去欣赏数学的大美,去生活中观察数学的发生和运用,去研究人是怎么学习数学的,去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不是补课,去关注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分数。

……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教育的高地,是教师成长的高地。

所有学科,它的后面都是课程,课程的中心都是人。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总是立足学科,研究教育最具体最细致的问题,然后,从学科出发,举一而反三,探寻教育的微言大义。我们可以例举一连串的名字,他们无不是从学科出发,成为学科专家、教育大家的。没有学科这块高地,实践无从发生,思考无从着陆。

然而,事实并不按逻辑出牌。更多的教育现象,让我们对正确答案产生了质疑。我以为学科是个“深井”,坐井观天的“井”。

教师坐在学科的井里,看不见教育的天。

请结合你的课,谈谈你的学科主张?

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和思考,谈谈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

在听老师谈的时候,我们常常有情不自禁的感叹:学科是怎样成了教师的“深井”。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那里走向同一个目的:除了学科知识,除了学科教学技巧,除了提高分数,老师的眼睛很少能看到别的。“我只关心我的学科”,让教师成了坐在学科井里的青蛙,看不到教育广阔无边的天空。

教师坐在学科的井里,看不见别的学科。

五年级有美术课《诗情画意》,问美术教师:你怎样理解古诗词?学生语文学习中积累了多少古诗词?语文和美术的关注点有什么异同?

地理七年级上有《天气与气候》,问地理教师:哪些古诗词中,实际上暗含着地理的知识?在地理和语文视界中,天气描述有什么不同作用?

问历史教师:你知道语文教材中,选了几篇《史記》上的内容?有几篇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哪里跟历史教学能发生联系?

问生物教师:语文教材中关于植物、动物、昆虫的文章,阅读过吗?它们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怎样的资源?

……

得到的答案常常先是诧异——我们这个学科还要关注语文教材?然后基本上是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

学科间的联系,在语文学科这里表现最为明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关注的是表达内容的语言,其他学科则是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语文教材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那是其他学科必须回望的母国,它存在一切可能,跟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了解这种联系,不仅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利于找到跟学生沟通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凸显本学科独特的魅力。从学生学习方面说,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同类内容,比如生物中的鸟和故事中的鸟,理性的、科学的、感性的、人文的,交相呼应,妙趣横生。比如美术《诗情画意》,给诗配画,学生语文教材中那么多的古诗,都配有画,他们欣赏、模仿与创造,从这里开始,水到渠成。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科是一个“陷阱”。座谈中发现,教师不自觉有这样的话:

我是数学老师,写东西不行,表达不行;

我是教语文的,不懂理科;

我是教美术的,副科;

我教的是生物,考查学科,学生不重视;

我教的是化学,小学科,分值少……

学科让教师自觉退避削减自己的能力,学科把教师三六九等,学科忍受学生不同的态度。不自觉间,学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期待的“陷阱”,成为学生发展的“陷阱”。学科让人类文化沦落到最无用的“有用”。

如何走出学科的“深井”或者“陷阱”?这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社会难题,但并不是无解。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跳出学科的井,看到教育的天,看到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厚实文化“底子”,回归教学的本质——研究,恐怕是唯一的解。

猜你喜欢

深井高地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燕晗高地
高地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赵楼煤矿:千米深井开采进入“智时代”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探索高温高压深井试油技术的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