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小学期信息素养课程实践探索

2017-03-15韩丽康冬梅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

韩丽+康冬梅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2006年开始承担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教学,到目前已经开设多门学校平台的公共选修课,2014年暑假,针对学校小学期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开展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小学期公共选修课,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以小学期为新的平台,拓展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信息素养;小学期;实践周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60-04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提到“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并明确提出要“改革学期制,尝试小学期”。小学期作为高校本科生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应该随之做出创新型的调整,满足院系师生不同阶段的需求。

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针对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历史已久,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培训讲座

(1)针对全校师生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系列讲座,该讲座每学期滚动开展,涉及信息检索途径与方法、科研支撑之信息管理与呈现、科研支撑之文献调研与发表、资源与服务概览四大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资源检索、课题前期文献调研、课题过程中的科研跟踪、核心期刊推介与投稿指南、常用软件利用及信息管理等学习科研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地点安排在学校机房教室,便于读者边听边上机实习。

(2)针对院系预约的专场讲座,是为了解决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而举办的特色培训活动,各院系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预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数据库专场培训讲座,结合数据库的宣传推广,邀请数据库专业培训人员到图书馆举办专场培训。

(4)新生入学教育,即针对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展的培训服务,主要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基本情况、资源布局、服务内容、馆藏目录查询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图书馆利用的初级知识。

(5)微课程,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的特点,2015年北师大图书馆新推出一系列时长约2-3分钟的短小微视频,选取了信息素养教育中重要的小的知识点,主要以微信平台发布,截止2016年3月,一共发布了39期,内容分为资源篇、方法篇、服务篇、应用篇、学科篇等。

2.课程教学

(1)公共选修课,主要开设有《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属于“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面向全校二年级(含)以上本科生,每年春、秋季兩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同时开设2个班,每班60人。

(2)嵌入课程,主要由院系老师提出需求,大约提供1-3学时交给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老师,针对课程内容,介绍相关资源、检索和文献管理利用的方法。

(3)小学期课程,2014年夏季正式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一共16学时,集中2-4天内完成课程学习,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各种信息需求,采取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并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敏锐度,培养其主动发掘自己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制定恰当的信息检索策略、高效获取并甄别所需信息,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和再表达,利用各种Office及可视化工具(如PPT、思维导图等)实现信息呈现和报告,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北师大图书馆本科生小学期课程实践

北师大的本科生小学期,最初就是实践周,2015年统一改为小学期。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小学期时间为每学年的最后两周,以相对集中的时间,为本科生提供研究性和实践性活动为主的多种课程与实践活动,供学生选修。

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服务,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在小学期开设课程,图书馆日常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讲座、春秋两季的公选课,经常由于同学生其他必修课程时间冲突,而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参加,而微课程虽然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却在内容设置上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基础知识点,无法满足大学生更深层次的信息素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期的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图书馆其他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在时间上更集中,在内容设置上更强调实践性,因此,北师大图书馆小学期信息素养课程的名称定为“信息素质综合训练”,并从课程内容设置、时间安排上都突显实践性、“综合训练”的特点。

1.小学期“信息素质综合训练”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内容设置上,小学期“信息素质综合训练”课程与春秋学期的本科生通识教育公选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相比,更加强调实践性,在内容上更为精炼,主要涵盖了四大模块:资源、服务、方法和工具。资源方面,主要介绍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资源、图书馆自建资源和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强调对资源的积累和收藏;服务方面,重点介绍图书馆配套这些资源提供的各项服务;方法上,重点讲授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关键词的选择、检索式的构造、检索策略的调整、检索方法的补充等,从实际的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检索入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怎样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去实现查全、查准、查新和查优,如何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和筛选,如何根据题录信息去获取全文,在检索方法部分,还添加了本科生实际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需求比较突出的事实信息的检索,特别是关于统计数据的检索方法,并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结合本科生科研基金和国创项目,挑选出大量的检索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工具方面,围绕毕业论文写作和科研过程,从用于学习科研计划阶段的思维导图工具,到科研追踪的RSS订阅和数据库定期提醒服务,再到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和Office写作软件,都有相关的介绍和讲解。也就是说,从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过程来讲,从论文和科研项目选题(前期泛调研),到定题后的文献精调研和各类信息的搜集,到最后成果的展现,都有涉及,保证了学生能够在集中的几天时间内,迅速掌握整个科研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信息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时间安排上,为了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时间,约占课程总课时的1/3,尽量保证每讲完一个知识单元,都给学生一次练习和操作的时间。

2.课程特点

第一,从学生平时课程作业、科研项目过程入手,按照完整的学习科研流程来讲解信息素养。由于小学期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设置小学期信息素质综合训练课程时,打破了以往信息素养课程和文件检索课程的常规章节设置,不再按照“信息资源概述”-“信息检索平台/数据库介绍”-“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模式设置课程,而是按照学习科研的流程进行讲授,即按照“科研/论文的选题”-“选题期间的文献泛调研”-“定题”-“制定研究计划”-“定题后的文献精调研”-“科研追踪”-“文献管理与利用”-“成果展现”的顺序来设计课程,并将涉及的各类工具在相应的位置进行重点介绍。

第二,强调工具的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软件、学习工具日新月异,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软件和工具,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却给图书馆开拓了新的服务方向,在小学期的信息素养课程中,图书馆围绕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设计了各类相关工具的介绍,包括思维导图、云存储、云笔记、参考文献管理、信息定制与追踪以及Office等软件和工具,这些工具的介绍,使得小学期课程的实践性更为突出,也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第三,结合具体的科研主题和作业主题进行学习。为了使得小学期课程更加具有实用性,从课程开始,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主题来进行学习,没有科研项目的学生,就从自己的专业课程中选取一个主题,鼓励结合专业课程的作业主题来进行学习。在设计信息素养课程作业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主题为信息需求去进行检索,这样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学习主题就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检索整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既完成了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完成了科研/学习主题的文献调研。

3.学生的评价与建议

经过2014-2015两个学年小学期课程的实践,小学期信息素质综合训练的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对每一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开放式回答的方式,以便获取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1)学生评价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息资源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一类的评价最多,很多学生会反应以前只知道用搜索引擎和中国知网,学习了信息素养课程以后,发现“原来图书馆有这么多好资源,我之前所见实在是冰山一角”,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好的数据库资源可以利用,学习本课程帮助他们丰富和扩展了信息资源。这也说明图书馆在资源宣传和介绍上,还有漫漫长路需要去探索,还需要加大对各类资源的宣传。

第二,对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学生谈到,通过集中的训练“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于做一件事的决定性因素,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信息的充分搜索和整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都能形成自己的搜索方式”,“学会了如何精确和粗略地获得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懂得如何根据课题搜索论文,评判论文的影响和质量,并且学会根据一篇经典论文,呈网状知识结构去获得其他子文献”,有一名申请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谈到之前只知道在百度、谷歌和中国知网上搜索文献,到后来学习课程的第一天就发现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下子就搜寻到了同一个导师指导的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论文,还有很多同学直接将課程中学到的检索方法应用到课程论文的写作前期准备中,使得写作更加顺利。

第三,对于学术写作和投稿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较多学生提到以论文写作为课程线索,帮助他们了解了论文写作中的相关流程,了解了投稿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文章主题与各期刊的主题匹配度,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因子,投稿的录用比例等,尤其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第四,认识并学会了很多学习的工具。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了这些工具的运用,像思维导图工具、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等,大家都感觉非常实用,并表达了需要继续挖掘这些工具的意愿。

(2)学生对于课程的建议

而学生对于课程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小学期授课时间的设定,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小学期集中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合适,便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利用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抵抗遗忘效应,使得时间利用效率更高。很多学生建议延长课时,每天设定2-4个课时学习,增加学生练习时间。

第二,关于授课方式,可以再突显小学期实践的特性,例如以任务的形式,分小组进行实例操作和练习。

第三,关于课程内容的设定,因为是小学期课程,建议增加一些生活信息相关的内容,譬如“购物”、“买票”、“出游”、“各地风情”等生活中的信息检索技巧和经验,增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管理素质培养,贴近全方位的生活,包括一些校内信息的获取途径,比如选课、选修等,方便在校内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关于课程形式,提供丰富的课件资源供学生课下复习,教学之外提供扩展素材供学生学习,建议将更多的演示内容录成视频,方便学生课下学习操作。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多多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方便资源和服务,包括图书馆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4.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已经很全面地显示出了小学期课程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期课程,本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课程内容的特色还需加强。一方面,从学校小学期的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来讲,很多院系都设置了实验课程、野外考察、校外访问类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同时,由于正常学期也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将小学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正常学期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有必要加强小学期课程的实践性。

第二,课程的课时设计与安排。课程的总课时是16学时,与正常学期的32学时相比,少了一半的时间,但是又必须保证学生动手实践练习的时间,如何对课时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就尤为重要。

第三,课程的宣传问题。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之前并不知道图书馆还开设有多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不知道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这么多“学习、生活中非常有用”的知识。相比图书馆对图书推荐、各类讲座等重点服务宣传工作的重视,似乎对于信息素养课程的宣传力度相对薄弱,也造成了选课人数不够的问题,2014年和2015年两个学期选课人数一共仅50余人。固然,一方面与北师大小学期选课设定在春季学期初(即每年3月)有关,大多数学生由于无法预计小学期的行程所以放弃选课,另一部分选课的学生因为小学期有其他安排而临时放弃上课,但图书馆对课程的宣传力度确实需要加强。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国内小学期的逐渐普及,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小学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小学期面向学生推出“打开奇妙的资源宝库”主题讲座,量身定制信息检索培训,并担任各学院《科技文献检索》课外教师,为学生讲解信息检索知识[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则在小学期开展个性化嵌入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注重将理论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融课堂教学与小组研讨为一体,让师生切实掌握各种信息查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图书馆也充分重视小学期的课程建设,如2012年7月起,伴随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教学制度,《信息素养与实践》也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参与教学,每个学期32学时[4]。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则在小学期与各学科专业的老师沟通,面向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开展文献信息检索微课程,课程采用2+1模式,即2周课程1周实习或竞赛[5]。由此可见,图书馆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在小学期开展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鉴于小学期“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国际性”[6]的目标,小学期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模式可以更加灵活,如可以针对研究生或者有科研项目的本科生来开设,让学生带着项目来学习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或者面向一個专业进行实例教学,针对性更强,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及设备,改变传统教室的局限,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来学习,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各种学习软件工具等,提供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操作实践,并补充各种学习资源以备学生课后自习和扩展学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实践周管理办法(试行)[DB/OL].http://jwc.bnu.edu.cn/gzzd/sjjx/123540.html.

[2]王宇.学科服务的践行与创新——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历程[J].图书情报工作, 2013(2): 24-27.

[3]杨眉,黄琴玲,李丽等.高校图书馆小学期学科服务实践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7):45-48.

[4]宋海艳,余晓蔚,潘卫.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4(7): 11-14.

[5]张英敏.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微模式”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 47-50.

[6]王丹.大学需要“原汁原味”的小学期[J].教育与职业,2014(16):89.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