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调智能化与云计算结合节能技术研究

2017-03-15刘辉李斌翁轶能沈涛梁世佳余婉

绿色科技 2016年22期

刘辉+李斌+翁轶能+沈涛+梁世佳+余婉+杨吓逢+李燕婷+邹圆

摘要:指出了能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和研究节能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筑能耗占城市能耗的一半以上,而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2/3,因此发展空调节能技术对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结合现代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特定APP上直接实现科学、便捷的智能化控制,有效地减少了空调的能耗,有利于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能源短缺;空调节能技术;云计算与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U83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81-05

1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1990~2008年,人均能源消耗增加10%,世界人口增长了27%,这意味着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39%[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至2035年,中国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购买国[2]。

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物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例如,据2008年统计,供应能源分别是:石油占33.5%,煤占26.8%,天然气占20.8%(化石能源共占81%)和“其他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燃料和核能等)占19%[3]。化石能源的使用将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将会加剧温室效应带来环境问题。并且这些化石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短期内不可再生,全球已探明的能源储量是有限的:石油将在50年左右枯竭,天然气能用7年左右,煤炭能够支持200年[4]。随着能源资源的捉襟见肘,能源的价格也直线上升,如美国普通零售汽油价格增长了3倍,从1990年的每加仑1.2美元到2014年的每加仑3.6美元,这一趋势仍在增加[5]。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开发新能源和发展新的节能技术成为人类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建筑的能量转换系统,特别是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是今天主要的能源消费单位。仅在美国,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能源消耗占总能量的39.6%[6]。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的比例如图1所示。

在欧美国家,大约一半的总能量用于建筑,国家能源总量的20%被用于加热、通风、空调和制冷系统[7]。一般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50%,而空调能耗又能占建筑能耗的50%[8],大约全球15%的电力是被用于各种制冷和空调的使用方面[9,10]。

因为空调的普及率与日俱增,各个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空调使用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家高层决策委员会也设置了相关的政策降低空调能耗[11~13]。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空调使用数量巨大。因此,大力研发和发展空调节能技术对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空调节能领域正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但受到了技术障碍、政策障碍、市场障碍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14~18]。在诸多障碍中,如何寻找到真正有效并切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节能方式,是促进中国空调节能领域发展的工作重点。

通过调查发现,在酒店、宾馆和KTV等场所多采用分体式空调与中央空调结合的模式。这些场所通常需要保持着空调整天工作,有时还要满足个别顾客对空调过低温度或者过高溫度的要求。而制冷温度每降低或者制热温度每增高1℃,电功率就会增加5%~10%[19~21]。不合理地使用空调不仅增加了空调的能耗,还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寿命,直接增加了城市的能源消耗,不利于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分体空调智能节能控制器和中央空调控制器,并将其与现代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将能够通过互联网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实现远程控制空调运行状况,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可以直接降低空调使用中不必要的能耗,对我国空调节能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中国空调产业现状

2.1空调的历史

在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为了保持印刷机工作时稳定的湿度和温度,最先成功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最初的空调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化工业、制药业和军火业等各个工业生产中的温度和湿度。1922年开利工程公司研制成功了空调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产品—离心式空调机,大大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效率,从此人开始成为空调服务的对象[22]。

2.2空调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的使用变得普遍起来。全国各大城市兴建的公共建筑,大多都配备了空调设备来提高环境的舒适度[23,24]。目前,空调在我国建筑物中普及率仍在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空调市场,占全世界空调市场利用率的12%[25]。

空调的使用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也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提高空调能耗的质量等级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希望能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在向着更为节能环保的方面倾斜。随着能源的短缺,节能逐步受到更为广泛的注意和重视[26]。

节能空调,通俗地说就是用更少的电达到居室的温度、湿度环境要求而且是达到消费者希望的居室内的条件要求[27]。节能空调能否实现节电的目的,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方式。

但是,目前我国节能空调还存在着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不足。例如缺乏足够的高效节能空调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政策,缺乏高效变频压缩机制造核心技术等高端技术,这些是需要我们克服的在技术层面的不足。而许多空调购买者不选择节能空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价格相对普通空调偏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短期收益低;需要维护保养,容易出故障,节能不节钱;对节能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等。这些则是我们要克服的在产品质量、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不足。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的空调节能标准有:2010年6月1日实施的《空调强制性国家标准》、2011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装置技术规范》等[28,29]。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政策,但受到政府监督困难、企业违规操作等问题影响,一些建筑工程在选用主机以及末端空调设备时,仍然没有按照规定设计的要求进行选型。此外,一些数据也表明,在一些大型超市或者公共场合当中,冬季的供暖热量和夏季的制冷量超过了标准。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造成空调制冷取暖浪费了大量的能源[30]。

与国际相关标准相比,我国空调能效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我国也在不断改进并提高空调能效相关标准。因为能效等级越高的产品,生产成本往往高于能效较低的产品。投资者往往忽略了能耗指标的计算,而只重视投资成本,投资成本高的高效节能空调反而不受生产企业青睐[31]。相对应的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销售价格也比较高,再加上人们对高效节能空调所得的节电长远效益认识不清楚,往往只比较了购买时的价格差异,导致高效节能空调在整个空调市场的占有份额并不高[32]。为了提高高效节能的推广,我国也对企业所生产高能效等级空调进行了相应的补贴,直接降低了高能效等级空调的市场销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能空调的普及率[33]。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消费者,首先关注的肯定是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而作为生产企业,则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国家作为管理者,有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义务。在最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对节能空调的推广只是处于教育道德层面的宣传,并没有充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杠杆来调节,结果是大家在意识层面认同节能空调的情况下继续选择了较高能耗、较低价格的空调。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价格杠杆往往比行政宣传的效果更为直接和明显。目前,我国直接按照生产空调能级相关标准给予企业相应补贴,使得企业在不涨价的前提下也能有钱赚,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节能空调的积极性。消费者间接享受到一定程度的优惠,其购买节能空调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的提升。国家实现了节能减排的期望,企业的销售量和盈利水平也没有下降,消费者节约了金钱和电费,实现了多方共赢,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34]。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开始,国家对高效定频空调器进行了补贴,2010年國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调整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财政部补贴政策的通知[35]。这说明了国家政策支持的体现无处不在,近几年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财政补贴政策相继推出,在各大家电销售地点均有出现。在主要针对推广空调能效1、2级产品的“节能惠民工程”启动后,为缩小节能与非节能产品的价格差距,106款1级产品扣除补贴后价格从1230~3500元不等,提高了群众的消费积极性。有调查显示,在湖南省节能空调的推广使用中,共有20家空调生产企业参与,其中销售数量最多的品牌是格力,购买节能空调的用户中,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较大,为37.52%,其次为个人用户,占10.23%,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空调用户分配状况[36]。

3空调节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空调普及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空调用电量占我国总用电量的20%左右,占大中型城市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40%左右。随着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和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发展空调节能技术。

空调节能技术,相对于其他较早引入空调并率先萌生节能意识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发展比较晚,所以我国的节能空调技术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经验、技术方面略有不足。再加上我国的节能空调的市场份额不高,所以导致我国的空调节能技术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还是有差距。但是随着能源问题凸显,国家愈来愈重视发展节能技术,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加大促进了对空调节能技术的研究,我国的节能空调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37]。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空调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得到相应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空调生产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发展空调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和趋势性,在产品节能技术研发和整体质量水平提高方面更加重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节能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正在逐渐加大,围绕产品生产的基础技术、系统开发设计、测试分析、专业配套、节能减排和制冷剂替代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长期性开发研究,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具备世界级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行业内接连推出并直接服务于市场,实现了空调行业整体节能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38]。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空调能效等级整体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前瞻性的未来空调技术方式。例如独立除湿空调技术(包括除湿部分和新型的显热空调技术)、局部空调供冷技术、变频空调技术、蓄冷空调技术、绿色数据中心空调节能技术、合理的热电冷联供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热声制冷技术、热泵技术、降低空调负荷等相关技术等[39~49]。这些技术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不成熟且使用范围较小,无法投入大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

由于空调生产厂家的多元化,企业出于商业原因往往不会共享节能空调的规格参数和生产技术,这直接影响了空调市场整体能效的提高。不同空调生产企业所生产的空调往往具有不同的规格参数,难以统一标准。如果能够结合现代智能技术和云计算功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特定的APP实现便捷的智能化控制,就能直接实现降低空调能耗的目的。

4智能化与云计算结合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求、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如计算设施、储存设备、应用程序等)。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50,51]。

鉴于难以统一不同企业生产规格参数相一致的空调,结合现代智能技术和云计算功能引入智能空调节能控制器。智能空调节能控制器为一独立辅助控制器,适用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类型的空调。通过智能空调节能控制器,可以实时监测空调的工作状态,然后使用者或管理者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通过互联网在特定APP上远程调控空调的运行状态。实现合理的使用空调,避免不必要的能耗,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空调寿命,还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4.1智能空调节能控制器功能参数

通过智能空调节能控制器,可实时监控并调整空调的运行状态。主要功能参数包括定时开关机、智能温度锁定、智能感应温度开关机、智能人体感应开关和空调状态查询与设置。

4.1.1定时开关机

控制参数:空调状态(开关机)、空调模式(制冷或制热)、空调温度、风门状态(摆风或不摆风)、执行时段、执行日期。

通过此功能可以减少空调人工管理成本,并便捷有效达到合理控制的目的。

4.1.2智能温度锁定

将锁定温度打开状态,在空调开机的状态下,分体节能模块在5min内若检测到空调的设置温度比制冷标准温度低,或者空调的设置温度比制热标准温度要高,那么分体节能控制器会将空调锁定到标准温度(若空调是制冷的情况下,锁定到制冷标准温度。若空调是制热的情况下,锁定到制热标准温度)。在打开锁定温度的情况下,需要查看一下节能器的节能参数中制冷标准温度、制热标准温度是否是符合锁定温度要求。

通过此功能可以根据智能感应温度变化调整空调设定温度,减少了空调额外的能耗。

4.1.3智能感应温度开关机

将空调打开时,分体节能模块检测到的室温在禁止开机温度区间内,分体节能模块将禁止开机,会将空调关机。

通过此功能可以根据智能感应温度判断空调的是否需要工作,智能化的实现了空调开启与关闭,减少了空调不必要的能耗。

4.1.4智能人体感应开关设置

(1)智能人体感应开设置:当人体感应开功能打开后,如果分体节能模块接入智能人体感应装置,连续5min均有检测到人体后执行开机命令。

(2)智能人体感应关设置:当人体感应关功能打开后,如果分体节能模塊接入智能人体感应装置,连续30min未检测到有人后执行关机命令。

通过此功能可以根据监测环境内是否有人而智能选择空调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了人离开而忘记关闭空调所造成的能耗。

4.1.5空调状态查询与设置

可以查询并设置空调状态、空调模式、风门状态、室内温度、设置温度、出风温度、传感器的状态、节能器状态等。

通过此功能可实时在线了解空调工作状态,并可根据个人需要和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实现了便捷合理控制空调工作状态。

4.2技术应用实例

与某环保公司合作,在某企业员工宿舍实践所得数据见表1。

仅员工宿舍楼一间宿舍一天理论可节电量平均为:160330÷6÷30÷189=4.7(kW·h);公司宿舍楼A,B,C,D栋实际入住189间宿舍,5~10月份预计可节电量160330kW·h,节能效果显著。如果能够大范围广泛推广到城市,节能潜力巨大。

5讨论与结论

面对中国空调市场企业品牌繁多、产品生产参数规格不一的局面,结合现代智能化和云计算结合的功能,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通过互联网实现实时监控、远程操作和智能控制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因不合理使用空调所产生的额外能源消耗,并且适用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空调,有利于提高我国空调节能领域整体的节能水平。

与传统空调节能技术相比,最大的创新就是改变了过去“遥控器是唯一控制空调运行的工具”的观念,实现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网端口控制的功能。智能空调产品正是通过把空调运行控制系统链接到互联网操作平台上来实现的。未来生活中实现对家中所有设备的控制定是朝着无线化、可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无线传输及控制变得无比简单。基于无线网络系统开发出的适用于用户控制的智能家居就变得相对简单起来。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甚至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可穿戴设备等就可轻松实现对家里的一切控制,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已经成为高普及率的高能耗设备。现今,能源问题凸显,节能减排已经成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家和企业为了提高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也纷纷都加大了对空调节能技术的投入和相应的政策补贴与推广。由此,发展空调节能技术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考虑到目前缺乏统一的、前沿性的、易于推广实施的空调节能技术。结合当今正广泛使用并快速向前发展的智能化与云计算结合的技术,确定了该技术的的功能特性及可行性,并通过实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显著节能效果。若能将此空调节能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必将有效地降低我国城市能耗总量和减少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有利于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http://en.wikipedia.org/wiki/Wiedemann%E2%80%93Franz_law(accessedJanuary2014).

[2]莫应强.关于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的讨论[J].企业导报,2016(10):187

[3]DresselhausMS,ChenG,TangMY,etal.NewdirectionsforLow-DimensionalThermoelectricmaterials[J].ChemInform,2007,38(26):1043~1053.

[4]沈建芳.节能—空调行业的大趋势[J].制冷技术,2005(4):32~35

[5]LiuH,ShiX,XuF,etal.Copperionliquid-likethermoelectrics[J].NatureMaterials,2012,11(5):422~425.

[6]DiSalvoFJ.Thermoelectriccoolingandpowergeneration[J].Science,1999(285):703~706.

[7]Pérez-LombardL,OrtizJ,PoutC.Areviewonbuildingsenergyconsumptioninformation[J].EnergyBuild,2008,40(3):394~8.

[8]劳文慧.空调节能技术分析[J].制冷,2002,21(1):79~80

[9]BellLE.Cooling,Heating,GeneratingPower,andRecoveringWasteHeatwithThermoelectricSystems[J].Science,2008(321):1457~1461.

[10]BagheriF,FayazbakhshMA,ThimmaiahPC,etal.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intoanti-idlingA/Csystemfortrucks[J].EnergyConversManage,2015(98):173~183.

[11]FarringtonR,RughJ.Impactofvehicleair-conditioningonfueleconomy,tailpipeemissions,andelectricvehiclerange[J].Earthtechnologiesforum,2000(5).

[12]LongW,ZhongT,ZhangB.China:theissueofresidentialair-conditioning[J].IntInstRefrigBull,2004(4):1~7.

[13]WanKSY,YikFWH.Buildingdesignandenergyend-usecharacteristicsofhigh-riseresidentialbuildingsinHongKong[J].AppliedEnergy,2004,78(1):19~36.

[14]康艳兵,尹志芳,张扬,等.中国空调节能发展现状、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上)[J].节能与环保,2010(7):11~13.

[15]康艳兵,尹志芳,张扬,等.中国空调节能发展现状、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下)[J].节能与环保,2010(8):11~13.

[16]罗继杰.节能减排—暖通空调(设计)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暖通空调HV&AC,2012,42(1):1~7.

[17]商利斌,高喜玲.建筑中央空调节能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9(14):24~25.

[18]陈友.中央空调节能技術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40~141.

[19]张恩祥,李春旺,陈淑琴,等.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及节能潜力分析[J].节能技术,2008,26(4):295~299.

[20]曾昭向,卢清华.中央空调节能技术分析与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3,27(1):45~48.

[21]徐涛,陆超平,王轶虹.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析[J].机电信息,2016(16):71~72.

[22]葛建东.空调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节能环保[J].湖南农机,2011,38(11):189~190.

[23]江华,刘宪英,黄忠.中央空调能耗现状调查与分析[J].制冷与空调,2005,(z1):31~36.

[24]刘思刚.空调发展的永恒主题:能耗与节能[J].大陆桥视野,2012(6):35~36.

[25]徐伟.空调能耗及节能方向[J].建设科技,2004(5):20~21.

[26]吕天文.2014—2015年度机房空调市场回顾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14(9):94~99.

[27]白滨.科学认识节能空调[J].现代家电,2004(10):37~38.

[28]中国广播网.我国中央空调节能国标批准发布1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1.

[29]中国节能建筑网.6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空调强制性国家标准》,2010.

[30]靳琼.谈空调节能及其节能措施中的若干问题[J].价值工程,2015(7):16~17.

[31]韩志财.中央空调节能技术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28.

[32]韩敏.苏宁推广节能空调成绩斐然[J].电器,2006(9):42.

[33]“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实施情况介绍[J].标准生活,2010(5):50~54.

[34]李开钰.用价格杠杆撬动节能空调市场[J].机电信息,2009(18):14-15.

[35]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调整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J].节能与环保,2010(6):7.

[36]翟威锋,周永芳,李海鸽,等.湖南省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情况调查[J].节能,2011(6):7~-10.

[37]刘忠玉.关于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6(5):220-221.

[38]李刚,张仙平,朱全志,等.浅析我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转型升级研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41(24):173~174.

[39]戎卫国,孟繁晋.空调节能技术的热力学分析与思考[J].暖通空调,2008,38(12):58~60.

[40]王克勇,王丽,徐靖文,等.绿色数据中心空调节能技术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2(2):29~31.

[41]刘春杰,陈正刚.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J].真空与低温,2014,20(5):302~306.

[42]本刊记者(整理).空调技术发展方向:环保与产品升级[J].电器,2011(11):66~68.

[43]江亿.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暖通空调,2005,35(5):30~40.

[44]钱晓栋,李震.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节能研究[J].暖通空调,2012,42(3):91~96.

[45]LaD,DaiYJ,LiY,etal.Technicaldevelopmentofrotarydesiccantdehumidificationandairconditioning:Areview[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0(14):130~147.

[46]HundyGF,TrottAR,WelchTC.“RefrigerationandAirConditioning,”4thEdition[J].Butterworth-Heinemann,2008.

[47]ViriyautsahakulW,PanacharoenwongW,PongpiriyakijkulW,etal.ASimulationStudyofInverterAirConditionerControlledtoSupplyReactivePower[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86):305~308.

[48]HaQP,VakiloroayaV.Anovelsolar-assistedair-conditionersystemforenergysavingswithperformanceenhancement[J].ProcediaEngineering,2012(49):116~123.

[49]ShahareS,HarinarayanaT.EnergyEfficientAirConditioningSystemUsingGeothermalCooling-SolarHeatinginGujarat,India[J].JournalofPowerandEnergyEngineering,2016:57~71.

[50]劉正伟,文中领,张海涛.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z1):26~31.

[51]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等.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32(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