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造船文化保护及发展研究

2017-03-15熊婷婷陈楠桂晶晶傅天奕

中国市场 2017年5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

熊婷婷+陈楠+桂晶晶+傅天奕

[摘要]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中,造船厂的存在不可或缺。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上海特色的造船文化。而现代城市在发展建设时,往往忽视了这种传统文化。文章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对造船文化进行研究。物质层次是对上海地区的造船厂的遗址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究其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开发方案;精神层次是就上海如何传承及宣扬造船文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上海造船厂;造船文化;开发利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84

1引言

生命起源于海洋,船舶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人类也因此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船文化。上海居长江入海口,濒临东海,又有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因船而兴。上海与造船之间渊源已久。近代以前,沙船就已经是我国四大类帆船之一,其中沙船数量最多,运量最大,对当时我国南北经济影响最深。沙船源自崇明,最早的大规模出现和航行是在元朝漕粮海运时,到了明朝上海地区沙船已非常普遍。1684年康熙开海禁,次年清政府设立江海关,这给上海由滨海村落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带来第一个历史性变化。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的《上海县志》卷一《风俗》称:

自海关设立,凡远物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黃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不减仪义征、汉口,而闽广各商,待贩本地木棉,盘泊需时。

《嘉庆上海县志》也说:“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烦剧。”

自此,上海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事以前,西方蒸汽船,已经开始进入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侵略者在取得沿海航行权之后,又攫取了中国的内河航行权。[1]进出中国口岸的外国船只,成倍地增加。上海港口进出的外国船只,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每年在千只上下,而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每年都在五千只以上。[2]最初上海的船舶修造业,就是适应航运业这种迅速发展的需要而扩张起来的,这为日后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文献综述

21全国性地研究造船文化资源

在中国的造船文化方面,武汉理工大学船史研究中心席龙飞教授的《中国造船通史》[3]完整梳理中国舟船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造船技术进步的规律,建立中国造船史完备的学科体系,彰显了内涵丰富的中国舟船文明和海洋文化,是中国船史领域体系较为完备的作品。

22地区性地研究造船文化资源

提及各地的造船文化,也多有文献。林士民编著的《宁波造船史》[4]主要写了浙东地区的舟船文化。例如,表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反映越族先民水上活动的跨湖桥文化,不断开拓的明州港以及南北航路的开通,秦汉时期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名扬南北的明州“神舟”“封舟”等名船的内容。王锦莹,澳门城市规划协会规划师,曾书写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承传——澳门传统工业之造船业》。[5]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角度,阐述了澳门造船业的历史以及现状,从法规、公约的角度去看待传承澳门造船业的方式。期望规划者寻找适当的技巧,于城市时代去传承发扬澳门造船业。

最后说到上海的造船文化资源研究。至多是关于上海沙船的方面,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易惠莉在《国家航海》上发表的《沙船商人与上海传统城市化和近代社会变迁》[6]一文。以沙船商人的发展为线索,写了上海开埠以来的经济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造船文化以上海地区为研究范围的是少之又少,故而本论文旨在丰富和发展上海造船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研究。造船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包括有造船厂、路名、地名等。造船厂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物质资源,故以造船厂为例阐述主要研究过程。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手段。本文首先将上海历史上的造船厂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再通过对其开发利用价值的分析,设计符合上海城市规划的船厂开发及再利用方案。

3船厂遗址发展现状

虽然上海的造船业历史悠久,颇具规模和影响,但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桎梏和闭关锁国的束缚,船舶建造技术和设备配套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中国古代造船业从明代中叶以后日渐衰落。1840年以后,具备作战实力的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作战实力,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更是被迫开埠。

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黄浦江畔就已经开始有美、英等国商人经营修船业务,如清咸丰二年(1852年),美商修造船业伯维公司(Purvis & Co)在上海营业。同年,美商杜那普(JDewsnap)在虹口江岸,即在苏州河口附近建筑泥船坞,当时称为“新船澳”(New Dock)。此后的十几年间,美、英等国商人又陆续在上海开办十几家船厂,包括董家渡船坞(Tung—Ka—doo Dock)、浦东船坞公司(Pootung Dock CO)、贝立斯船厂(Captain Baylies)、下海浦船厂(MLPotter)、浦东船厂(AMitchell)、浦东铁厂(MLamcnd)、上海船厂(Shanghai Dock Yard)、祥安顺船厂(Shanghai New Dock)[又称霍金斯洋行(Hawkins & Co),在接办上海老船澳(Shanghai Old Dock)即杜拉普船坞后,1867年组成上海船坞公司]、赉赐公司、祥生船厂(Boyd & Co)、浦东船厂(CMDrew)、旗记铁厂(ThosHunt & Co)、 耶松船厂。

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才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上海开埠以来第一家官办船厂。1867年迁上海高昌庙,有船坞一座。1905年局坞分立,修造船舶部分改称江南船坞。1912年改称江南造船所,隶属海军部,后又兴建二号、三号船坞,规模宏大。次年即1866年,民营发昌机器厂创建。它们是上海船舶工业之滥觞。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后,外商来沪开办船厂俨然是大势。早期开办的祥生和耶松船厂,扩股增资,大肆吞并中外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民国25年又与瑞镕船厂合并组成英联船厂,长期垄断上海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务。在外国船商的垄断下,中国民族船舶工业举步難艰。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族船舶工业获得较快发展。然而侵华战争和内战使得上海船舶工业遭遇了严重破坏。总之,近代以来在上海开办的船厂分为三类。

31无资料记载地址

很少有人听过赉赐公司的名字,仅有文献记载该公司是英商在1862年成立的一家专门修理船舶的公司。大部分船厂都和赉赐公司一样在开办之初就艰难生存,如今甚至连什么记载文献也没有留下。这样的船厂还有浦东铁厂、上海船厂、浦东船厂(CMDrew)、甘章船坞厂、轮船招商局修理厂、建昌钢铁机器厂、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均昌机器厂、大成机器厂、亚古船厂、广德昌机器造船行、森记制造机器轮船厂、协顺昌船厂、和兰制造机器厂、汇昌机器船厂、东华造船株式会社、信享总机器公司、合兴造船厂、义顺昌船厂、贝利斯船厂、赉赐公司、万声记船厂、浦东船厂(AMitchell)、招商局浦东机器厂、马勒机器造船厂、三北机器厂、鸿永兴船厂(后改称鸿祥兴船厂)、胡万兴船厂、朱银记船厂、鸿昌船厂、鸿昌兴船厂、垣丰机器厂、黄浦机器造船厂。这些在历史上存在的船厂,虽然在当下看已无遗址。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将船厂的发展史记录成册,作为上海文化宣传的一部分,下发给中小学进行基础教育,也可发放给来上海的游客,有助于人们理解上海特有的文化。相关信息见表1。

32有资料记载地址,无现址

站在外白渡桥上望去,气势逼人的黄浦江与静若处子的苏州河尽收眼底,吴淞江与黄浦江两条河流在上海的发展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阡陌交错的河道变迁中默默完成着各自的使命,这两条上海的母亲河也在上海开埠之后孕育了几十家船厂,如今随着上海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发昌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

发昌机器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创始于上海。发昌机器厂的创始人方举赞和孙英德都是广东人,而且还是同村。方举赞在15岁的时候就来到上海,在一家小打铁铺当学徒。出师之后就以打铁为生,后来结识在外商船厂“老船坞”当工头的同乡人方帝,遂又通过与“老船坞”买卖旧铜皮、铜钉赢利。1866年,方举赞和同乡人孙英德合伙集资二三百元,购置了一些简陋设备,在“老船坞”对面,即虹口外虹桥东堍附近(现东大名路、旅顺路处)创办了发昌号铁铺,规模并不大,只有一座打铁炉和四五个工人,专门为“老船坞”锻制修配桅箍等轮船零件。[7]约到1869年,方举赞以200银元购置了两台车床,工人增至十余人,不久又采用了蒸汽动力设备,名称亦改为“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工种有锻冶、焊接、车削等。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十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至18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890年左右,英商耶松、祥生船厂着手大量兼并上海的船厂,基本上可以说是垄断了当时整个上海的船舶工业。甲午战争后,耶松船厂开始兼并发昌。在耶松船厂的竞争下,发昌厂连年亏损,发昌作为民族企业虽然奋发图强,然而在惨烈的行业竞争前还是交由耶松船厂租办。最终于1900年被迫以低价把工厂全部卖给了耶松船厂,成为其一个车间,只留下了一家发昌五金店,这样的局面一直保持到1906年方举赞去世,发昌五金店关门停业。至此,历时40年的发昌号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甚至连发昌的遗址也没能找到。较之发昌,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可以说是不同命运、相同结果。求新现状稍好,它位于上海南码头机厂街,不过上海为申请2010年世博会,将求新、江南二厂合并,两厂区及之间的居民区都划入了搬迁范围,厂区搬至崇明县的长兴岛上,求新也是基本没有遗址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让国人为之自豪的江南造船厂,这座创建于1865年几经易名的船厂不仅仅是百年来中国工业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世博会之后也是遗址难存。与发昌、求新、江南制造局情形相似的还有伯维公司、杜那普船坞(老船澳)、祥安顺船厂(新船澳)、旗记铁厂(Thos,Hont & Co)、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董家渡船坞(亦称莫海德船坞、浦东船厂)、瑞熔船厂、英联船厂、引翔港船坞、祥生船厂、公贸机器厂、大隆铁工厂、万隆铁工厂、张华浜修理厂、下海浦船坞。相关信息详见表2。

由于城市建设,有很大一部分船厂已被拆除,以瑞熔船厂为例,厂址所在的杨树浦路大量工厂关闭、搬迁,老工业基地面临艰难的转型。正好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世纪工程,吹响了浦江开发的号角,现杨树浦路地区正改造成为东方渔人码头。将这些废旧船厂拆除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杨树浦路位于杨浦区南部和虹口区东南部的滨江地带,东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东大名路,全长5586米,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个街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改造成为码头更符合上海的发展趋势,若是保留旧船厂,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现今,由瑞熔船厂与多个船厂合并成为的上海船舶修造船厂搬至崇明岛。崇明岛岸边的水面宽度是黄浦江的数倍,其腹地宽阔,适应于建造大跨度、大起重量的联跨生产厂房,在这里,最大的船也能建造,最复杂的造船工艺和模块制造有了基础。[8]这些老船厂也算有了归宿。

33保留状况较好的船厂

与江南造船厂同年成立的还有耶松船厂。英商佛南(SCFarnham)投资白银10万两,在外虹桥开设耶松船厂(SCFarnham & Co)。如今那里已经变成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所在地,那一座宏伟的大厦旁静静矗立着一座红房子,很难想象经过一百多年,这座遗址还保留得如此完整。但是这座遗址真正被利用于工作的其实很少,完全可以进行再开发。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还有中华造船厂与和丰船厂。相关信息见表3。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9]船厂厂房也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开发和利用工业遗产,使其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在当今具有現实的意义。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旧仓库、旧工厂的改造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仓敷常春藤广场,虽名为广场,但实际它的前身是一座纺织厂厂房。建筑在保留了红砖与外墙风貌建筑风格的同时并加以现代的装修和改造,内设有休憩广场、文化设施、手工坊等,使各个年龄层的旅客在这里都能找到最佳选择。仓敷市本来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正是因为政府对众多老旧工厂建筑的保存与再开发利用工作做得完善,使其也具有了一定的旅游与休闲价值,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我国也有很多相似的案例,如杭州的丝联166创意园,上海的M50创意园区等,它们都是将旧厂房进行改造,这些改造方案对上海造船厂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4船厂的开发利用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上海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由于土地不足,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现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缺失的严重性,这种缺失使得各个城市大同小异,所以各地政府开始发掘属于城市的独特文化。在各地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中,韩国及日本把传统工艺的师傅列为民间国宝,政府为他们提供生活补贴,还设立制度希望他们收徒授艺,并提供土地空间及财政资源来延续文化遗产,使民间智慧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5]

近年,随着上海南外滩地区的全面开发,董家渡地区正在经历上海最大规模的旧区动迁改造,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董家渡正在慢慢消失。其实这里曾出现过董家渡船坞、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等船厂,可以在其周边建设造船相关博物馆或展览馆,增强市民对造船文化的认知以达到宣扬造船文化的目的。有关部门也可以设立造船文化节,结合上海旅游节举办船文化祭,向市民征稿设计造船节吉祥物等,在与市民互动的同时宣传造船文化。另外,对符合改造、开发条件的相关工业遗产,合理开发和再利用既可解决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产业老建筑拆除成本,又可为城市保留一些优秀产业历史建筑,更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如今,上海越来越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而造船文化作为上海的特色文化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兴盛。当代上海居民应该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造船文化的宣扬和开发,助力上海建设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城市。

参考文献:

[1]捷报[N].1862-03-29

[2]捷报[N].1865-06-24

[3]席龙飞中国造船通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4]林士民宁波造船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王锦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承传——澳门传统工业之造船业[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青岛: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13

[6]易慧丽沙船商人与上海传统城市化和近代社会变迁[J].国家航海,2016(1):150

[7]吴祈生上海最早的名族机器工厂——发昌机器厂[J].上海志鉴,1990(1)

[8]丁波,尤莼洁东进序曲写在上海船厂告别浦江之际[N].解放日报,2004-12-20

[9]TCCHIH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塔吉宪章),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编号:S201610264038)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熊婷婷(1997—),女,安徽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陈楠(1996—),女,上海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桂晶晶(1996—),女,上海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傅天奕(1997—),男,上海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
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方法浅论
校园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利用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