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薪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2017-03-15丁湖广罗玉财

科学种养 2017年2期
关键词:原基菌袋出菇

丁湖广+罗玉财

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柱状田头菇、杨柳菇,原生长在福建、江西等省的油茶树腐木上,所以又称油茶菇。由于茶薪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含有香味,容易招引病虫害,有的栽培者不知所措,影响到茶新菇的产量与品质,效益欠佳。从各地栽培情况看,问题聚集在产量不达标。茶薪菇高产标准是:每袋装干料量300克,产量应达到400克,生物转化率为133%。产量不达标,会相应地影响其品质与效益。下面具体介绍茶薪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一、生物特性

1. 温度

茶薪菇属于广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4~34℃,最适温度为25~27℃,菌丝体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强的耐受性。子实体形成阶段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原基分化在10~16℃,子实体发育在13~25℃(最适温度为22~24℃),出菇阶段温度低于10℃或高于28℃均不能形成子实体。

2. 湿度

培养料的最宜含水量在60%~65%。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湿度在90%~95%。湿度不足80%时,子实体生长缓慢;过干时易发生萎菇;但超过95%,也会反遭其害,容易引发霉菌,甚至烂菇。

3. 空气

茶薪菇属好氧菌类,子实体在发育期呼吸强度加大,每袋菇每小时排出二氧化碳0.1~0.5克,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就会抑制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若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人为诱导,可产出菌柄相对粗长的优质产品。

4. 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光照度为300~500勒克斯。

二、安全生产基础条件

1. 产地环境要求

茶薪菇栽培场地的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 标准。要求距离畜禽养殖场、厕所、医院、食品发酵加工厂等至少300米以上;水源无污染,生产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周围无排烟工厂和粉尘作业场,避免空气污染。

2. 标准菇房结构

标准菇房采用镀锌钢管、角铁作骨架,外墙用空心砖砌成,房顶和内隔间采用防火性较好的聚酯板构成。菇房宽7米,长视场地而定,高5米,房顶呈“A”字形。房与房之间设3米作业道,上方遮盖防虫网,入口处悬挂灭蚊灯。房内设摆放菌袋的培养架6~7层,层距35厘米。北方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适用栽培。

三、菌袋基质要求

茶薪菇长菇载体为菌袋。其培养基的质量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CNY5099)标准。

1. 对准季节

春栽,2月下旬至4月上旬接种菌袋,4月中旬至6月中旬长菇;秋栽,8月下旬至9月底接种菌袋,10月上旬至翌年春季长菇。室内或大棚内控温不低于15℃,冬季照常长菇。菌袋培养50~60天开口出菇,生产期9~10个月。

2. 选好原料

栽培原料主要是棉籽壳,要求新鲜、无结块、无霉烂变质、无沙土、无杂质。棉籽壳质量标准可参照福建省地方标准《食用菌栽培原料用棉籽壳》(DB35/T1312-2013)。

3. 合理配方

培养基配方一:棉籽壳81%,麦麸16%,碳酸钙2%,石膏粉1%;配方二:棉籽壳50%,玉米芯30%,麦麸18%,碳酸钙1%,石膏粉1%。料与水的比例为1∶1.2,含水量60%~65%,灭菌前pH值6~7。

4. 制作料袋

培养料混合、加水拌匀后,选用袋折径宽15厘米、长30厘米的菌袋,每袋装干料量300克,湿重650克。装袋要求松紧适中,袋口扎牢。及时进行常压高温灭菌,要求温度达100℃后保持18~20小时,彻底灭菌,达到无害化。最后卸袋排场散热。

5. 接种养菌

待袋内料温降至28℃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前进行环境净化消毒。接种时解开袋口,接入菌种后袋口复扎牢固;另一种方式是不解口,就在袋头肩旁打接种穴,接入菌种后用胶封口。接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病從口入”。接种后的菌袋置于干燥、避光、温度恒定在23~25℃的培养室内养菌。

四、开口催蕾技术

菌袋经过培养生理成熟后,转入开口催蕾工序。

1. 掌握成熟标准

菌袋由室内培养达到生理成熟标准才能实现产量高、菇质好。

①菌龄。一般从接种日算起,且在适温环境中,扎袋口接种养菌需要50~55天;若采取打穴接种,透气性好,菌丝发育较快,养菌一般需要40~45天。

②积温。菌袋有效积温区为4~30℃。生理成熟有效积温为1600~1800℃。计算公式:以4℃的积温为0,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 4℃)×培养天数。

③色泽。菌丝浓白,长势旺盛,气生菌丝呈棉绒状,袋口出现零星棕褐色小斑点,菌丝生长代谢好,有的会吐黄水。

④基质。菌袋富有弹性,重量比原有减少20%,说明培养料已适当降解,积累足够养分,正向生殖生长转化。

2. 开口操作要点

①开口时间。菌袋开口选在晴天上午,打开培养室门窗,让内外空气对流。

②松口方式。菌袋开口时,打开袋口扎绳,顺手把薄膜拉直,让袋口张开;然后把薄膜拢合,用手把袋膜扭拧,使其形成微量通风。

③消毒灭虫。开袋口前用石灰粉喷于菌袋表面及周围进行环境消毒,每1000袋用石灰粉2千克;之后用辣椒或洋葱熬成生物药液,喷洒袋面,消除病虫源。

3. 催蕾技术措施

①掌握菌丝转色。菌袋开口后菌丝表面出现细水珠,并分泌色素,使菌袋表面菌丝发生褐变,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形成一层很薄的菌膜。

②控温配合变温。开口后1~2天,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如果温度超过25℃,要及时疏袋散热。每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30分钟。人为变温采取白天关闭菇房门窗,晚上10:00后打开窗户,使日夜温差拉大到8~10℃,直到菌袋表面出现白色粒状物,说明已经诱发原基。

③保持空间湿度。菌袋开口后第一次喷雾化水于空间和袋面,连续3~4天,然后每天喷水1次,保持空间相对湿度不低于85%,防止袋内表层菌丝体失水而干枯。随着原基分化需要,以后每天喷水2~3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

④菇房通风换气。催蕾阶段注意保持菇棚内较高的空气湿度,使水、气、温都能满足菇蕾分化生长的需要。气温高时早晚通风,并在窗上挂遮阳网或草帘;气温低时白天开南窗,晚上关窗,减少菇房的通风量。如遇阴雨天气,南北窗应全部打开,增加房棚内的氧气和提高空间湿度。

⑤间隙光照刺激。操作时野外菇棚可拨开棚顶的遮阴物;室内菇房可打开门窗,让散射光线透进房棚内,处理时间3~5天。催蕾期引进散射光,适宜光照度为300勒克斯,如果光线过强或直接照射到菌丝体,会造成菌絲干燥,表层不结膜,原基不能形成。

五、出菇管理要诀

①严格控制温度。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温度应掌握好“两个温标”:a.最适温标。为20~25℃。b.极限温标。最低不可低于10℃,若遇冬季连续几天0℃以下,子实体易受冻伤,应做好加温防冻;北方日光温度最高不超过28℃,遇超温时,菇棚上方遮阳,加强通风排湿。

②注意湿度极限。出菇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长菇期以保湿增湿为主。如菌袋失水过多,可采取喷水方式让菌袋吸收,也可采用注射或浸水等方式给菌袋补水。在管理上注意控制“两个极限湿标”:一是湿度最低不低于75%,湿度偏低,菌盖表面粗糙且易裂;二是湿度最高不超过95%,湿度超标,棚内缺氧,易造成子实体霉烂。

③区别气候通风。秋末长菇气温高时,采取早晚或夜间通风;冬季和早春气温低,宜在中午通风。同时通风还要与保温协调好。日光温室菇房面侧塑料膜要经常掀起,后墙通风窗口要常开。

④合理调节光照。子实体生长期最适宜光照度为300~500勒克斯,以棚内能阅读报纸为好。调节光源主要靠打开菇棚通风窗,让光线透进,上方遮阴物调节稀疏透光。

⑤配合刺激。出菇采用冷水刺激和震动刺激。冷水刺激不是菌袋补水,而是利用低水温刺激菌袋。这些操作可对菌丝体起到机械刺激,利于多出菇。

六、产品采收

茶薪菇菌袋是一次接种,多次产菇,生产菇潮4~5次。秋季每月可采收2潮,每潮间隔7~8天,冬季间隔10~13天。每次采收后经7~8天生息养菌,然后再按出菇管理技术操作6~7天后,继续长下一潮菇。产品须及时采收,采后鲜菇可应市,也可烘烤加工成干后常年供应。

为了便于栽培者在生产中对照从菌袋转入出菇这一阶段的管理技术,特列表如下:

猜你喜欢

原基菌袋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固定菌袋插杆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