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型探讨

2017-03-14贺婷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贺婷

【摘 要】本文讨论在目前热门的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新结构,新思想的冲击下,对目前的教学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教学设计究竟应当如何优化。考虑到高职教育特点,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规划性出发,从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符合学习规律,有逻辑,有选择性,能够有效循环的模块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模型。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模型

1 是建构主义还是“拿来主义”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入我国教育技术的视野,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甚至掀起了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热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现法学习”、“生成性策略”。基于这样的理念开始衍生出微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概念。另外一方面,可汗学院的兴起让微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衍生出微课重要的商业价值,各个平台争相加入竞争的大环境下。而此时,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再弱化。诚然,建构主义的理念的确开拓了对于学与教的再思考,信息化爆炸的新时代趋势更放大了碎片化式教学的优势,然而过分强调信息化的作用,大量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赞成“以学生为中心”,然而考虑到我国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站在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是,学生与家长并不看好高职,认为只有本科才是值得读的大学。尽管这种局面已经逐渐归于理性,更多的家长开始重视高职强大的应用性,高就业率,愿意送孩子进入高职学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或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采用需要主动学习能力的“发现法学习”,一方面学生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能力,一方面知识结构原本就单一的学生会因为觉得自己某一门知识本来就不好更不会主动去补充学习。基于此,比起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当有一个更有逻辑性,更能培养学生有规划的主动的学习习惯。

2 是信息化教师,还是教师信息化

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最热门的形式莫过于微课或者慕课,在各大微课比赛,慕课项目如火如荼的进行的背景下,却是尴尬的微课或慕课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尴尬局面。以微课比赛为例,其出发点是发掘教学设计的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素材,开发成体系的优秀微课资源,但是微课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希望用一系列的微课的形式来解决某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本身就是和狭隘的理解。而这一点在微课比赛中更加凸显,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很精美的微课,一堂十分钟的微课造价可以高达几千甚至一万,然而无法将整门课程微课化,系统化,或者广泛推广应用。其性价比可以说相当低。笔者认为,这原因在于,目前微课制作的趋势仅仅是为比赛而做,为信息化而做。微课的推广单纯靠一届届的比赛或者项目任务建设并不现实。要求教师在课程任务之外花费大量精力学习camtasia,PS之类的软件以制作可以参赛的微课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与其想尽办法信息化教师,不如给予一个更宽松的环境让教师主动参与信息化。

一方面是硬件建设,从投影仪的普及开始,教师们就已经主动的参与了信息化的过程,我们更多的采用漂亮的ppt而不是满版的粉笔字,我们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而不是书与黑板两点一线。那么如果将硬件更提升一个层次呢?采用可以交互触控的大屏显示,甚至普及VR、AR这样的高科技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拓宽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

另一方面是优秀微课平台的建立,微课的制作本意应当是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方式,间接解放教师的重复劳动。微课的制作并不需要局限于将一整门课讲完,而是取课程中适合用微课介绍的知识点,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的微课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更需要巩固反复学习的知识,不要求多么精致,但要言简意赅,针对同一知识点的微课应当有比较和互相学习的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根据知识点名称搜索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而不是在花花绿绿的比赛作品中大海捞针,或者是在这门那门精品课程的一系列资源中寻找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因此,信息化教学应当更关注平台的有效循环和优化,而不是只看数量的资源重复建设。

3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模型

根据以上对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学生与教师所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高职课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当建立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模型,这个模型要求有完整的逻辑体系,能够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这个模型应当是层次化,模块化的。由浅及深,有符合学习规律的架构,也有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根据现有资源和学习情况进行删除和增加。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点是,信息化应当是实现教学设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设计的目的。在现有的受众较广的硬件及软件平台之上,提供一个可以广泛推广的信息化教学模型才是最有性价比的方式。

考虑到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这个模型应当包含日常规划模块,课程资源模块,评价与发展模块。其中,日常规划模块包含应当包含最基本的智能课程表,学习计划推送,并结合签到功能,以便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也督促学生养成习惯学习,有规划有效率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程资源模块应当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

(1)课程的相关微课、PPT等基础资源,利于学生随时查询,按需复习。

(2)课程的拓展阅读推荐,即链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科技发展,杰出产品制造商等,扩宽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与课本与课程,而是站在行业的发展角度看问题。

(3)练习与任务,既设置客观的模块练习也设置任务训练,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可以选择组建团队或独立完成课题任务,上传任务报告及成果素材。

最后在评价与发展模块中设置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学就会的内容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做区分,并根据学生的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程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做评价和规划,提出指导建议。如果将某专业的相关几门课进行组合,则可以按照专业的需求设置任务和指导建议。教师对该平台的主要运用在于:

(1)参与课程基础资源的设计和丰富,同一知识点可以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也可以选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与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反馈优胜劣汰,最终形成稳定而评价高的课程资源全面共享。

(2)在教学中选择性使用其中的教学资源与日常规划模块,并以学期为单位由课程的相关教师集中讨论整个课程资源以及模块组合的优化方向。

(3)对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普遍性的学生问题做广泛指导,并将普遍性问题纳入教学资源的补充范围内,而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则鼓励学生在平台之外独立交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

该模型配合这样的机制将形成一个有效循环,即课程资源建设以方便学生学习,老师教授为主,避免单纯追求完成数量而进行重复无效劳动,也保留学生个性化思维的空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站在鼓励学生学习,鼓励教师优化教学之上,其结构应当渗入至学习的日常当中,并且以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为主要功能,只循环验证资源的有效性并优化,不做重复无效的数量工作,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01).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02).

[責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案例教学模式下《自由体位分娩》信息化教学设计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