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视角下微博的媒介作用

2017-03-14杨洁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修辞微博受众

杨洁

【摘 要】西方修辞学的研究历史中鲜有对载体的考察,原因在于修辞形式的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修辞形式变得多种多样,而微博亦成为网络世界中的重要媒介。它作为修辞文本的重要载体,对修辞文本、修辞者以及受众群体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修辞;修辞者;受众

2016年8月14日凌晨,演员王宝强在其微博上发表一篇声明,称其妻马蓉出轨,要求离婚。此条微博立即引发热议,民众对其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里约奥运会赛事,据新浪微博数据显示,至16日带有“王宝强离婚”这一标签的帖子已经有超过50亿次的浏览量。该事件甚至引发了外媒关注,16日BBC上发表题为Why a celebrity divorce has Chinese social media buzzing的文章,报道了中国民众对事件的反应并剖析了原因。在当今社会,本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情却能吸引如此大范围的关注,其中微博作为一种网络媒介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将从修辞学角度探讨微博的媒介作用及其影响。之所以选择在修辞学视角下探讨该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修辞学家们对“媒介”的作用不够重视;二,自微博这种互联网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以来,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三,作为修辞文本的载体,微博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修辞者、信息和受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媒介与修辞文本

长期以来,修辞学家对修辞过程中的媒介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是更重视修辞文本的研究,主要原因就在于传播形式的单一。作为修辞学理论源泉的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柏拉图的衣钵,将口头演说视为唯一的修辞形式,无论是法律修辞,还是宣德或议政修辞,都是在不同场合下修辞者和受众的直接交流。佚名作者的《献给赫仁尼姆的修辞学》所提出的修辞学的五个部分中也没有包括对传播媒介的选择。此后修辞学家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古典修辞学的发展和延伸,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演讲和写作。直到17世纪报纸的推广才使得大众传播有了新的重要媒介。而广播和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传播学者们的关注。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将言语、印刷、广播、电话甚至货币、汽车等都包括在媒介的范围之内,认为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一切技术都是媒介,是人的任何延伸[1]。按照这样的观点,口头演讲也是一种媒介,其中传达的思想为内容;而当口头演讲通过广播传播,演讲就成为内容,广播成为媒介。在王宝强离婚的案例中,王宝强当日发的声明为内容,而微博即为媒介。修辞学家早先未对媒介有过关注,原因也就在:在口语和书面语盛行的时代,演说和写作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恰巧和媒介重合。而当修辞者和受众之间不仅有修辞文本(内容),还有承载文本的媒介存在时,两者的界限才显得更加鲜明。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传播形式不仅承载发送者、接收者和信息,而且还使它们发生改变。媒介不仅控制信息、观点、知识本身的量,而且还控制他们的结构[2]410-414。可见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媒介本身就组成了信息。

那么,微博作为载体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信息的呢?亚里士多德三种修辞证据中理性诉诸产生于话语或文本,人格诉诸产生于修辞者自身。亚里士多德的人格诉诸虽然与修辞者本人紧密相连,却并不脱离修辞话语,也就是说听众仍然是通过当下的话语来了解修辞者的人格的[3]73。微博作为网络媒介进一步发挥了人格诉诸的作用。微博主页标题显示的(他的)关注暗示博主所交往的人群以及能够吸引他的人群,这一类人的品质往往反应了博主自身的品质,或者受众是这样认为的。而粉丝数越多,代表着支持他的人越多。除此之外,受众还可以浏览他所发布的其他内容,其中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喜好等等。人们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从而获得他人的好感和接受,而发布微博后被点赞和转发正是这种效果的正向加强。微博这种网络媒介使用户能够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手段传播信息,影响受众。微博的跨时间性表现在将不同时期表现人格的信息在同一地点(页面)、同一时间展示,恰巧突破了亚氏“只在当前话语下体现人格魅力”的局限。修辞过程中使用的人格诉诸、理性诉诸和情感诉诸本身就相互牵连、相互作用,而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中,不同的修辞形式得以在同一个载体中发挥集体性的作用,加强了对受众进行人格、理性和情感的诉诸。

2 受众与修辞者 影响修辞者的直接反应

使用语言是人的本性,这一本性使人类能够对不同的事物下定义,给它们一个名称。从事不同职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各自的名称,比如:医生、作家、老师等。即使从没见过或完全不了解一个人,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名称中知道他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王宝强是内地演员,如果不是他的影迷或不曾过多关注他的人对他的了解可能仅止于此:他具有演员的一般特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了解他最直接的方法是去看他的影视作品,就像知道某人是作家后便想去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互联网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搜索并观看到某部作品。然而影视作品具有片面性,人们往往会对影视作品中扮演“好人”角色的人抱有好感,对扮演“坏蛋”的人本能上排斥,将对角色的幻想带入到真实的世界中,即认为某人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人,有可能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人。纵观王的作品,基本以正面形象展示观众:老实憨厚、勤奋实在。笔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会对受众产生暗示的作用,使受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影响,而认为角色的品性即演員的品性,越是个性鲜明的角色越是如此。同时,演员这一特殊身份也是这次事件吸引如此多的关注的一个原因。在互联网传媒的时代,普通群众要想了解名人又有了一个新的渠道,那就是——微博。粉丝团是组成微博注册用户的重要群体,吸引他们的正是大量注册微博的公众人物。而事件的主人公正是选择了微博这一特殊的渠道发布了消息,从而引发众议。

美国人通过报纸和无线电了解他们的总统林肯和罗斯福,而通过电视来了解肯尼迪,因此,对肯尼迪的了解要比前两位更加全面。越来越多的政客、明星在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日常、思想或行为。而相比较电视这种热媒介,互联网这种冷媒介容许更多的受众参与度。其中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Micro Blog)更是将冷媒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微博的媒介作用使得受众群体的结构更复杂,主动性更强,对微博博主或修辞者的发作用力更大。如果演讲影响了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支持者或发对者会在演讲的过程中,或与演讲者的互动中表现出来;如果受众对某条微博有看法,就会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与博主互动。微博的受众群体会对博主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促使博主立即删除微博。网络使得言论更加自由,微博受众在与修辞者的互动过程中比演讲受众享有更大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博上,不仅受众的言论会限制、影响修辞者的言行,而且受众也会影响彼此的言论。微博的一个功能是,你可以对其他人的言论进行评价,于是就有了“站错队的人”。当微博的受众发表了评论后,对于其他的受众,他又成为了修辞者。不仅发表的评论代表了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其他人价值观的预测和估计,也会使受众斟酌掂量自己的言论是否合适。

3 总结

作为社会的一员,人总是脱离不了其修辞的本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总在不断探索表达自我、说服他人、改变他人观点、促进合作的方式 。修辞形式的多样性和载体的出现会对修辞者、受众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理应受到更多修辞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邓志勇.当代美国修辞批评的理论与范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修辞微博受众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