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PBL法在助剂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14孟祥君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孟祥君

【摘 要】助剂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专业限选课, 针对该门课程涵盖内容广、涉及知识面宽的特点,笔者团队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将PBL法应用到教学中,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助剂化学;互联网;PBL法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Additive Chemi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MENG Xiang-ju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angshan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Abstract】Additive Chemistry was a professional restrictive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covered wide content and involved broad knowledge,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at to cultivate applied creative talents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s the goal ,the teaching content,model of instruction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Additive Chemistry course wer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Additive Chemistry; Internet; PBL teaching method

助剂化学课程是为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是一门与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学科相互交叉的应用型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工工艺学等课程为基础,包括增塑剂、抗氧剂、热稳定剂、阻燃剂等常用助剂。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助剂的概念、作用机理及工艺流程、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各部分内容独立成章,知识系统性较差,内容繁杂,虽然难度一般,但是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安排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绝对教学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其课堂上兴趣不高而产生厌倦情绪,参与度很低。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用途的日益扩大,助剂行业的更新速度也在与日俱增,相反教材中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的发展速度,拓展知识的容量不足。这样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

助剂化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已经有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等知识基础的大四学生来说,更多地不应该是局限于的理论教学,应该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好与未来的就业单位对接。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式学习”,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笔者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分析,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助剂化学PBL式的教学体系。

1 “互联网+”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同社会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教育受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促进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是一种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应用PBL教学模式,对于我们改进助剂化学课程的教学,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减缓当今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教学内容的优化

助剂化学课程虽然较其他专业课更贴近生活,但是助剂的内容多且散,规律性不强,需要记忆的理论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及应用,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新颖性,教材的选用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团队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将学生毕业后涉及比较多的高分子材料用助剂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将原本每章独立知识点尽量串联起来,比如在讲抗氧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的机理时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方便记忆。随着科研的发展,合成材料助剂也在不断地发展,教学内容应紧跟科研和工业实践,不断更新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前沿性和先进性。

3 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笔者团队利用互联网中优质的教学资源,以PBL教学模式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探索。

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助剂化学这样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我们应用PBL教学模式,以突出的实际问题或主题为导向,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为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繁杂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比如在讲抗氧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分子材料要添加抗氧剂?让学生分小组课下收集材料,课上讨论,让学生们对抗氧剂的机理和应用进行梳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教师的角色由之前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这样课堂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助剂化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比较繁杂,但是学时数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将知识牢固掌握,我们在PBL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安排4学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观看或查阅相关视频、材料,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将有限的学时授课转化成无限的能动学习,真正得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互联网络数据资源虽然很庞大,但是良莠不齐,我们筛选出优质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比如说我们利用多种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Flash动画,尤其是教材中枯燥的工艺流程图,我们利用Flash设计成动态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比单纯的板书讲解更有效果。

另外我们还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共享资源,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形式,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动画、视频等科普形式放入公众号中,让学生在玩微信的同时预习或者巩固知识。

对于高年级的化工专业学生,因其对基础的化学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项目拓展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等方面让学生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快的成长为应用型人才。

4 考核方式的调整

我们考虑单纯的期末笔试成绩不足以检查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我们还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环节的参与度或者课程小论文的完成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都列入最后的考核环节,分别占10%、10%、10%,最后的期末笔试成绩占70%。

5 结语

本项目基于“互联网”, 借助这个优质“信息库”,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助剂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其更核心性的意义在于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化工人才的需求。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出去,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终生学习的习惯,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也能游刃有余,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新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不断被研发出来,知识更新非常快,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也有时代特征,如何上好助剂化学这门课需要不断探索、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冯亚青,陈立功,主编.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11.

[2]何绍芬.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7):110-112.

[3]韩丹丹,王琨.助剂化学及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吉林化工學院学报,2012,26(8):90-93.

[4]丁忠庆,卢卫红,等.基于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教学上的应用[J].生物信息学,2016,14(3)156-159.

[5]朱杰君,吴高建.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6,7:6-120.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