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的研究

2017-03-14林乐迎刘红翔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孤独感应对新时代

林乐迎 刘红翔

【摘 要】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245名在校大學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超过2/3的大学生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2)这种孤独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城乡、年级、是否贫困和是否恋爱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与其人格、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有显著性相关;(4)新时代下,城市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成为造成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干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应对

0 引言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当自己的交往水平与所期望的产生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心理情绪体验。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这种孤独感可以说是现代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折射与反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积累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阶段。他们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当这些需求难以满足时,便会产生孤独感,造成心理的扭曲,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的社交网络,被社会孤立。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州市两所大学(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的2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改善学生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人际关系提供依据。

1 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格变量、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四个方面。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们对社交情境或社会关系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受人格的影响。人格因素对孤独感有如下表现:羞怯、内向、社交谨慎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尊呈负相关;个人的认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自我评价过高也可导致孤独;应对方式与孤独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求助是与孤独感最有联系的应付方式,且呈负相关,退避的应付方式与孤独感有正相关。

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社会关系状况相当重要。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的环境极易诱发孤独感;社交网络的大小、亲属比例、网络密度、关系密切程度等都会影响孤独体验;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体孤独感受存在联系。

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处境状况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孤独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强度。孤独者常在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常曲解,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缺乏人际信任,因此他们会用消极的情绪来处理人际关系。孤独者常将社交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个人背景等,这种归因的结果往往会使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影响个体对孤独的应对方式。

背景不同,孤独感的程度也不一样。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文化等变量分析:男生的情感孤独感更高于女生;孤独并不一定随年龄而增长,有研究显示,存在青少年的孤独感高于老年人;已婚者感受的孤独少于未婚者;经济收入与孤独的关系微妙,高、低收入人群都会产生孤独;在居住情况方面,居无定所,邻居少等情况与孤独有密切联系;个体职业的不同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

2 教育引导建议与策略

针对引起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应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进行干预:

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大学生孤独的情感体验:(1)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在一些团体活动中,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乐观、热情、合作等一些积极的情感,塑造良好的人格;(2)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大学生要想走出孤独,首先要端正社交的观念,把社交当做是开拓个人视野,交朋友,增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扩大交际的范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思想上有所帮助的,都可以与之交往,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再次,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甄选;最后,把学习到得社交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3)合理安排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的调控能力,提前做好计划并及时检查自己的落实情况。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认识和提升自我。

家庭是爱的港湾。家长对子女的保护对子女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温暖和理解,注重家庭的亲密度,用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和子女谈心,帮助大学生更好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增强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一个充满合作和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的班集体,能使每个成员从中获得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公民都有义务保护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健康成长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社会还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场所,禁止他们参加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活动。

3 总结与展望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我们只有先了解它,才能够正视它,最终才能够消灭它。总之,让大学生远离孤独,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来至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硕士.

[3]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3):229-231.

[4]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2002,10(2):113-116.

[5]王素芬,丁全忠.大学生对孤独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105):48-51.

[6]刘加艳.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2(3):286-292.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孤独感应对新时代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