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2017-03-13史志才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等教育

史志才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用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改变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强化社会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60-02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于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长期以来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思路[1];办学过程中,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够主动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确保所培养人才的规格、素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针对定位为工程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几点看法,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1 学科建设是实现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学科是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划分的,一个学科是一个科学领域,或者是某个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目前总共有工学、理学、农学等13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共包括110个一级学科。而专业是各个学科根据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分工的不同而设置的,一个专业一般对应某个社会岗位或者某种职业。由此可见,专业来源于学科,学科是支撑专业发展的平台,所以学科建设是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学科建设包括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其中通过学位点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促进学校在更高水平上培养人才。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学科队伍建设强化团队建设,使得团队中的教师承担与研究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将研究课题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而科学研究的课题需要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这样可以将学科前沿纳入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走向社会后不至于落后,进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通过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促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现最突出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近几年来对该院7个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开题以及结题工作的参与,发现大部分项目均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载体。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应关注如下几点。

(1)加强课内实验所占比例,每个实验针对课程的某一章或者某几个知识点,实验项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用于鞏固近期课堂教学内容,但难度要适中,应先易后难,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单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实验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课程大部分知识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应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几门课程的知识去系统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实现过程要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纵观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国内一流的研究型院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大都以“厚基础,宽口径”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课程体系也大同小异,对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学校定位考虑不够。

对于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知识结构上,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1]。在培养过程中,应做到先宽后专,即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精炼的几门课程(学科平台课)将专业介绍给学生;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如:热门岗位)开设一系列课程(专业方向课),专门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并通过实验、实训等环节进行强化,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一些复杂系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毕业时就能够满足社会实际岗位的需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 加强校企合作,提倡高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因而应跟踪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往这项工作由高校独立完成;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由高校独立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4年后可能又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高校应转变目前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向社会开放,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协同企事业、行业、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产学研基地,积极开展合作教育,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问题[2-3]。同时,应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大一、大二学年完成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学年完成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渐由专业能力培养过渡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实际岗位的需要。对于实用性强、技术新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一线专家来承担,并结合实际项目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讲授。同时应压缩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四的大部分时间应到合作办学单位去完成就业前的培训和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后经实习单位考核可以直接就业,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与当前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与高校协同办学,以确保真正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 郁秋亚,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0(9):46-47.

[3] 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等教育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