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建筑与天井的文化艺术特色

2017-03-12甘兴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徽州

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徽州传统建筑与天井的文化艺术特色

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天下建筑看中国, 中国建筑看徽州”, 徽州传统建筑历史悠久, 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理念。 色彩浑厚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界巧妙地融为一体, 呈现出典型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天井的空间格局在现代徽派建筑风格中独树一帜, 四水归堂、 寓意吉祥,文化内涵丰富, 艺术特色鲜明。 徽州天井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激发了我们对独具特色建筑风格的探究与深思, 赋予人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与艺术风格特色。 关键词: 徽州; 传统建筑; 天井文化; 艺术特色

徽州地区河流纵横、 重峦叠嶂、 平原辽阔。 一省之内, 地区不同, 建筑风格各异。 徽州古府是徽州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 徽州古府地处山区, 山峦层叠, 传统建筑的选址与建造、 布局与色彩等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依山傍水、 粉墙黛瓦、 错落有致, “人在山中行, 如入图画中”, 逐渐形成了典型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艺术风格, 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

一、 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徽州历史悠久, 丰富的传统文化令世人瞩目,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人们, 用他们的智慧、 聪明、 才智, 创造出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淮两岸数千年的沧桑变迁赋予了徽州村落建筑的文化格调, 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徽州传统建筑呈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 尤以黄山境内西递村与宏村的村落建筑最为显著。 明嘉靖《新安名族志》载:“其地罗峰高其前, 阳尖障其后, 石狮盘其北, 天马霭其南。 中有二水, 环绕不之东, 而之西, 故名西递。”徽州素有“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东方文化的缩影”之美称。 20世纪初, 随着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解体, 西递村与宏村的发展也变得逐渐缓慢。 徽州村落建筑由于建造选址的优越地势, 免遭了战乱的侵袭, 因而较好地保存了原始形态风貌, 更好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又被我国园称为“西递庭院”。

建筑有着强烈的文化性、 区域性, 从而构建了浓郁的村落建筑文化艺术氛围。 随着历史的变迁, 徽州村落建筑留下了岁月斑斓的道道痕迹, 色彩格外饱和, 残留瓦片错落有致, 建筑间炊烟缭绕, 宛若一幅幅具有中国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的优美图画。 著名作家曹雪芹说道:“偌大景致, 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任是花柳山水, 也断不能生色。”[1]色彩丰富多变的残墙与青瓦的残缺相呼应, 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更加突显了徽州建筑的精神内涵与外在特色鲜明的结构特征。

徽州传统建筑的结构特征与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外部造型上, 聚散适度, 比例和谐, 线条流畅, 错落有致, 尤以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取胜, 有别于我国众多的建筑流派风格。 村落空间的变化韵味有致, 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体现了徽州古村落特有的文人气质。 漫步在村落间, 随处可见鳞次栉比、 漏窗镶嵌的建筑, 相互紧邻, 层层叠叠, 墙接瓦连, 节奏有序, 形成了迷人的村落轮廓, 清晰可见。 马头墙最为独特, 它打破了传统形式上白墙的单调, 进一步丰富了结构造型语言, 完善了建筑造型的美感。 突兀多姿的马头墙, 形成了一组组连续、 渐变、 交错、 起伏的马头墙乐章。 无论是在一座座青山下、 一片片绿原上, 还是枝繁叶茂的翠竹间与绿油油的田野畔无不点缀着晶莹洁白的玲珑楼舍, 黑白相间、 起伏交错、 层层叠叠、 云雾缭绕、 参差辉映, 不仅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人文建筑理念, 更是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道:“磨尽石墨岭, 浔阳钓赤鱼。 霭峰尖似笔, 堪画不堪书。”清代徐宝森亦有诗云:“我来行向东, 溪水流向西。 百尺古鸭脚, 下撇千稻畦。 郁葱气佳哉, 中有清云梯。”

宏村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美称, 但宏村最让人称奇的并不是它的美, 而在于宏村是一个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设计而成的村落。 它的四面青山如屏, 悠然的古藤绕在村巷里, 形成了“山因水青, 水因山活, 树因水绿”的胜景。 徽州人独具匠心, 建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人工水系村落, 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古典园林, 真可谓:“不设藩篱, 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门牖, 放江山入我襟怀。” 宏村俗称“牛形村”, 全村以雷岗山为“牛头”, 以古树为“牛角”, 以楼房为“牛身”, 以荷塘为“牛肚”, 以木桥为“牛腿”, 犹如一头强壮的水牛俯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栩栩如生, 悠然自在, 堪称:“山为牛头树为角, 桥为四蹄屋为身。” 徽州村落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区域性、 民族性、 典型性的一种建筑形式, 是人们改善环境、 适应自然的建筑创造, 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幅美丽画卷。

二、 徽州村落建筑中的天井文化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文化中打上了深刻的徽商烙印。 徽州商人虽“雄踞神州半壁江山, 富甲天下”, 但长期以来一直被“重农抑商”政策所束缚, 徽州建筑中的天井便由此而兴。 人们可以通过天井观测天气的变化, 从而获得“天人合一”之灵气, 又有“顶天立地”之满足。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凡地有绝涧天井、 天陷、 天隙, 必然远之勿近也。” 《辞海》中对天井的解释是“四围或三面房屋和围墙中的空地。 其形如井露天”依定义看天井至少由三面房屋围合以上方可。[2]6“天井”意为四面陡峭、 溪水所归、 天然之井。 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 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 汇四水归堂(塘), 天井下底面设池塘、 留有沟防、 做路径、 安石埠, 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 故取名“天井”。

天井在徽派建筑与古屋祠堂中最富个性, 天井的建造在构思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深沉独到的文化蕴涵构建了优美、 精湛、 和谐的视觉效果。 徽州天井大致有4种样式:四面均是住宅楼房围成的长方形天井; 一面厅堂、 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天井; 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 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天井。 徽州天井造型独特, 寓意深刻。 其中, 四水归堂是徽州天井的主要表征。 从我国传统哲理中可以看出, 天井和“财禄”密切关联。 徽商之道, 是以聚财为核心, 天井的逐渐形成与兴建, 寓意着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相互聚集, 合二为一, 财源滚滚。 四水归堂, 四面八方的财源就像天上之水一般, 源源不断地流入千家万户。 故而, 四水归堂包含着聚水、 聚财、 聚福气。 四水归堂, 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建筑风格之一。

(一)徽州天井的文化理念

徽州天井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人们可以自由活动, 在住宅内就可以观看天气, 感受自然的万千变化, 也是主人情怀的一种寄托。 因此, 天井在徽州村落建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建筑整体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徽州天井的设计理念重在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天井建筑的周边精雕细刻着徽州传统文化的纹样与图案, 寓意着和谐盛世的社会景象。 天井的下方可以饲鸟养鱼、 植树栽花, 有效地拓展了室内的空间、 光线、 层次感, 使得客厅显得格外宽敞、 明亮、 高大、 开阔, 可谓在咫尺天地中, 尽览人间春色, 时刻感受着变化万千的自然气息。

徽州天井与宗法礼教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 徽州天井的设计与建造既迎合了风水中的阴阳和谐, 又合乎情理地顺应了宗法礼教制度的行事准则。 正如《阳宅十书》中所称:“夫宅者, 乃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可见, 在徽州传统文化的洗涤下, 徽州天井文化在不同层面深受宗法礼教制度的深刻影响, 也体现出了徽州的礼制是较为严明的, 宗法礼教的指导思想已经渗透到徽州天井建筑之中。 此外, 徽州天井与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内在关联,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 中庸思想的谦恭。 正是这种仁爱与谦恭, 让“围合”的建筑契合了中国人的思想理念。 当然, 徽州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也让天井在徽州村落建筑中独树一帜。

(二)徽州天井的传统理念

天井是徽州人对天、 地、 人三者关系思考的表现,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天井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苍天, 中堂上的祖位正对天井, 敬天和敬祖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厢房在天井两旁, 正房中也可直观天井, 人们围着天井起居。 天、 地、 人三者在视线与思维上成了一直线, 产生了天人共在的感情。 每逢过年都要早起拜天地, 开了门则怕财气外流, 而在天井对着天拜, 解决了这个问题。”[3]另外, 天井使室内的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空间融为一体, 寓意“聚财”, “肥水不外流, 财气聚家中。”

徽州天井在防范意识与安全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 由于徽州男子大多数常年在外经商, 为了家人和财产的安全, 在建筑风格上通常是墙高窗小。 由此一来, 高高的围墙将院落围成一个向内封闭的空间, 建筑内部的光线主要靠天井进行采光。 《礼记·坊记》开宗明义地写道:“君子之道, 辟则坊与, 坊民之所不足者也。 大为之坊, 民犹遗之。 故君子礼以坊德, 刑以坊淫, 命以坊欲。”民间流传的“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正是这种防范心理的体现。[4]116

徽州天井的下方是家人活动的场所, 这与室外活动空间有着本质区别。 通常情况下掘有水井鱼池, 栽植果木花卉。 整个院落点缀得十分对称、 和谐。 “天井是大自然的住宅化, 又是住宅的大自然化。”[5]111天井体现了徽州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 寓意着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 同时, 也揭示出了天井是徽州人与住宅间联系的纽带, 息息相关。 正如《休宁县志》中说道:“天下之民寄命于农, 徽民寄命于商, 而商之通于徽者, 取道有二:一从饶州、 鄱、 浮(江西), 一从浙省杭、 严(浙江), 皆壤地相邻, 溪流一线, 小舟如叶, 鱼贯尾衔, 昼夜不息。”[6]从传统建筑风水学的角度而言, 一般情况下要求平面布局模式为(前朱雀、 后玄武、 左青龙、 右白虎)前低后高, 中轴对称, 前有池堰。 因此, 徽州村落建筑中天井的设计遵循了建筑风水理念, 天井下的设置与绿化意识都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 陈设追求自然和谐, 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理想与和谐的居住环境。

[1] 陆林.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眭谦.四面围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3] 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 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5] 王名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休宁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责任编辑 湛贵成]

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o

GAN Xing-yi
(ArtSchool,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Chinese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world architecture at a glance; Huizhou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Chinese architecture at a glance.” Huizhou architecture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is charged with profound humanistic elements. Color-rich architectural style blends ingeniously with natural elements, bring out the typical and unique Hui-school architecture. The special configuration of patio plays a unique part in modern Hui-school architecture. Four eaves gathering rain water into the patio, this is an auspicious significance that also projects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vibrancy of art. Huizhou patio,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spires our exploration and contemp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rchitectural styles, with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knowledge about architecture cultur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atio cultur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2017-03-26

2015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135); 2016年度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gkk030)

甘兴义(1977—), 男, 河南永城人, 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TU-238 K203

A

1009-4970(2017)04-0036-03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