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精免疫说法不靠谱

2017-03-12付丽丽

领导月读 2017年6期
关键词:免疫能力酒量乙醛

付丽丽

酒精免疫说法不靠谱

付丽丽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备受关注,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汉东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突遭车祸,据交管部门调查,肇事大卡车司机阮成玉系酒后驾驶,但汉东市公安局刑侦队长王国风认为,阮成玉有受人雇用、蓄意杀害陈海之嫌,因为其血液中对酒精的分解酶远远高于常人,也就是说,他对酒精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看到此处,有些爱琢磨的朋友不禁要问:剧中的这种说法靠谱吗?酒精是靠酒精分解酶分解的?酒精分解酶多的人真的会对酒精有免疫能力?

“酒精在人体中确实是靠酶来分解的。”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程良斌教授说,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主要靠两种酶,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ADH),另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ALDH),两种酶共同作用,帮助解酒。乙醇脱氢酶先把酒精(乙醇)变成乙醛;然后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变为乙酸,乙酸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喝的醋的主要成分;最后,乙酸会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是电视剧中说阮成玉对酒精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其酒精代谢较常人更快。”程良斌说。

酒精是引起醉酒的原因,会对神经系统起到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到了一定的程度,有的人就会头脑不清而胡言乱语或者长时间沉睡不醒。而乙醛才是“喝酒有害健康”的直接原因,它会损伤线粒体,抑制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合成,使肝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导致肝细胞损伤。同时还会舒张血管,导致脸红筋涨。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像剧中阮成玉这样的人,血液中的酒精分解酶远高于常人呢?

程良斌表示,人体内用来分解酒精的这两种酶的活性和数量,确实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和遗传有关。如果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和含量均较高,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受酒精的影响较小,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也无大碍。

大部分人的乙醇脱氢酶其数量和活性是差不多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尤其是中国人,大多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数量和活性比较差,所以中国人酒量普遍比西方人差。”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营养科主任贾凯说,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会使乙醛分解较慢,在人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如果先天条件不好,体内这两种酒精分解酶并不多,是否能依靠后天的努力把自己练成“阮成玉”呢?

对此专家有着不同的意见,程良斌明确表示“酒量不能练出来”。觉得越喝酒量越大是因为人体会对酒精耐受,但这并不代表人对酒精的危害免疫了,相反,这样会让人喝更多的酒,造成更大的危害。

然而,贾凯对此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通过小剂量多次接触可以增加酶的活性,从而把酒量练出来,但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建议生活中能少喝酒还是尽量少喝,以避免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每个人喝酒后反应不同,就是因为酒精进入体内后分解速度不同,致使酒精、乙醛、乙酸累积的量不同。”程良斌说。

具体来讲,一些人喝酒脸红是因为他们体内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成乙醛,但这些人的乙醛脱氢酶相对缺乏,不能及时将乙醛分解为乙酸,导致乙醛累积。乙醛累积将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舒张而导致出汗、发音困难、恶心和心动过速等,毛细血管末梢扩张,人就开始出现脸红现象。所以喝酒脸红其实是在提示人体代谢乙醛上的缺陷。

而喝酒脸色发白则意味着该人两种分解酶的活性和含量都不高。酒精进入人体后的第一步代谢转化都无法进行,大量酒精聚积在血液里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脸色发白。而且因为体内的酒精很少被转化为乙醛,所以喝酒脸白的人不容易感觉不适,很容易给人酒量大的假象,喝得更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

喝酒出汗的人,相对来说具有较为活跃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酒精代谢也较为迅速,会较快产生热量,扩张毛细血管和汗腺。喝酒流汗确实有助于酒精的排泄,但酒精主要还是通过肝脏代谢,所以出汗多的人不容易醉并不是绝对的说法,还是和个人体质有关系。

(摘自2017年4月24日《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免疫能力酒量乙醛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醛及其杂质含量
酒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政工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数字化学习免疫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金龙胶囊对肝癌TACE后HBV—DNA影响及临床效果研究
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红色草金生长、消化和免疫力的影响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败在优势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