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刘希平

2017-03-12汤飞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先驱新文化运动安徽

汤飞龙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刘希平

汤飞龙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安徽新式教育第一人、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希平生于官宦世家, 身处晚清, 早年信奉改良学说, 后受孙中山革命学说影响加入同盟会。 “二月革命”失败后, 同陈独秀等人一起组织发起新文化运动, 并致力于办新式教育, 试图通过教育唤醒民智。 关键词: 安徽; 新文化运动; 先驱; 刘希平

一、 历衰世, 立报国之志

1873年, 刘希平生于安徽六安施家桥, 本名兰芗, 字畹蘅, 别号希平。 曾祖父曾是清政府诰封五品大员。 他的父亲刘桐想通过走仕途以改变家道中落的境地, 故勤奋攻读, 历中秀才和举人。 刘希平少读私塾, 天资过人, 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在常人之上。 但他不喜欢啃死书, 而是喜欢动脑筋和钻研。 朱蕴山是他儿时好友, 朱蕴山的父亲朱纮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失败后隐居在家中, 时常向儿辈们讲起当年的革命故事, 向孩子们传播进步思想, 刘希平深受老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 开始逐步接受民族民主的进步思想。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 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深深刺痛了刘希平的心, 可他空有满腔热血, 却报国无门, 救民无路。 当时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改良派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拯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 让追求进步一心救国救民的刘希平看到了希望。然而维新变法仅103天就失败了。 随后八国联军侵华, 迫使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赔款之多, 签订国家之多, 丧失主权之甚, 前所未有。 这更加坚定了刘希平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

1905年2月, 刘希平与芜湖安徽公学教员陈独秀、 进步军官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 宋少侠、 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 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 借烧香宣读誓约, 订立章程, 以反清为宗旨, 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 至死不变, 吾人须继其志, 尽力排满”。[1]为了更好地接受革命思想与知识, 1906年初, 刘希平和朱石庵、 王肖山、 朱蕴山、 朱俭之、 吴大勋和方魁等, 到六安南乡毛坦厂神庙, 召集群众大会宣传民主思想, 并发起“讲学会”和“天足会”, 到会群众很多, 宣传很受欢迎; 然而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当地封建卫道士们的惊恐, 毛坦厂有一个土豪劣绅名叫黄大大, 他派了当地封建家族的族长率地痞流氓捣毁会场, 殴打进步青年, 朱石庵头部被石头重击, 几乎丧命, 刘希平等也均遭袭击和侮辱。 这件事对刘希平的触动很大, 他感慨:“今世当务之急, 必先开民智。” 他认为当时的民众太愚昧无知了。 而民众的愚昧和无知正是民族衰败、 屡遭帝国主义欺凌的最主要原因, 于是他下定决心通过教育救国救民于水火。 刘希平曾与江朴斋等商议筹办“六安中学堂”, 可是办学堂又找不到合适的师资, 自己的文化水平还不足以为人师长, 于是下定决心, 出国深造, 接受全新的思想与教育。

1906,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专业; 毕业后, 回国筹资再渡日本, 入民治大学学习法政经济。 刘希平在日本留学期间, 除了刻苦攻读学业, 也非常关心政治, 尤其是他有幸结识了孙中山先生等革命领袖, 并时常聆听他们的教诲, 便逐渐放弃改良说, 而信仰革命论, 加入同盟会。 他一边刻苦读书求知, 一边又积极宣传革命, 参与辛亥革命前夕的舆论准备工作。 1911年期满毕业, 获得法学学

士学位后, 便回国。

二、 身躬行, 高举革命旗

好友朱蕴山在得知刘希平回国的消息后, 高兴之余特作诗一首:“三代通家尊义气, 五年去国感支离。 回思狐鼠纵横日, 喜见乾坤翻转时。 跃马黄龙期不远, 枕戈淮海应毋迟。 甲申遗恨今犹在, 天宇重光大有为。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朱蕴山对好友的高度评价和对他寄予了很大期望。 1912年, 在好友们的一再举荐下, 安徽省政府拟委任他为司法筹备处处长兼检察厅厅长, 但他坚辞不就。 他本想以自己的才学来兴办教育, 开启民智来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 刘希平义愤填膺, 次年参加了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发动的“讨袁之役”。 他积极为革命奔走呼号, 参加安徽讨袁军, 以及成立的安徽临时政府。 讨袁失败后, 潜居上海。

1915年袁世凯急于称帝, 在安徽大力扶植军阀倪嗣冲。 9月, 倪嗣冲为了向袁世凯表“忠心”, 在蚌埠假借安徽“公民”的名义呈具请愿书, 谓:“今日之政体, 非君主立宪, 不足定国是, 安人心。 ”11月3日, 他召集安徽国民代表409人, 在“将军府”开会, 联名发出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的电报。 倪嗣冲在独霸安徽期间, 残酷压榨民众, 横征暴敛, 苛捐杂税名目达30余种, 滥发纸币及公债券。 他将搜刮来的大批钱财存入天津日本银行, 生活奢靡腐朽。 倪嗣冲的行为激起安徽人民的极大愤怒, 他们纷纷抗议反对。 在上海的刘希平与卢仲农、 王肖山、 杨允中等人也密商推翻反动军阀倪嗣冲的暴政。 1916年刘希平与朱蕴山、 沈子修等人在安庆密谋武装起义, 先后筹集资金2000元, 设地下据点两处:一处设在安庆旧藩署前面的“味莼园”酒馆;[2]22一处设在安庆大南门中药铺楼上, 由杨允中负责, 药铺储存有炸弹。 杨允中与上海方面接洽, 约定旧历端阳节前一日(公历6月4日)运回手枪20支, 准备在端阳节夜间起义。 不料事泄, 倪嗣冲命令皖警务处于端阳节前一天下手, 缉拿朱蕴山、 沈子修等人归案, 起义最终失败。

三、 启民智, 创新式教育

1915年, 在好友、 安徽巡抚使韩国钧举荐下, 安徽省政府欲聘刘希平任政务厅长, 但他仍旧没有答应, 仅愿以私人的友谊帮助韩国钧从政, 于是到安庆任韩国钧的顾问; 韩国钧待他以师礼, 称其为“安徽圣人”。 在安庆期间, 他希望通过办教育来开启民智, 唤醒民众。 为此先后数次回老家, 变卖1050亩田地和大量书画玉器等, 筹办江淮大学。 学校建成后, 他并没有出任江淮大学校长, 只是担任教育长和教授一职, 之后又离开江淮大学去山东公立政法专门学校(山东大学前身)任教。 他说:“吾矢志教育, 功名利禄非吾所愿也。”

1917年11月, 刘希平、 朱蕴山、 沈子修等皖西旅省教育界人士会商, 认为黑暗的统治局面甚长, 这并非安徽一省的现象, 应从改革教育、 培养青年入手, 去增强青年们的社会责任心, 以图长期从事革命, 改造社会。 他们在省教育界知名人士李光炯、 卢仲农、 王肖山等人的支持下, 决定回皖西创办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 1918年秋, 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了在六安筹建“三农”方案, 他们当即协商组成了以沈子修为校长的建校筹备委员会。 皖西向来教育落后, 没有中等专业学校, 因而在六安创办“三农”受到皖西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建校工作进展较快。

同年刘希平应赭山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之邀, 来校担任修身课教师。 在他推荐下, 高语罕任国文课教师。 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贯彻“以身作则, 以诚化人” , “循循善诱, 备极认真”。 在此期间, 他不仅与远在北京的陈独秀保持联系, 知晓全国运动之动态, 还积极在安徽与李光炯、 朱蕴山等人积极推动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反动军阀的斗争。 陈独秀在离开安徽时, 曾经跟他说过:“我去搞全国性的运动, 你们在安徽搞反军阀活动。”[3]34在某种意义上, 刘希平和高语罕实际上是陈独秀在安徽的代表。 他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大力宣传科学和民主; 提倡新文化, 反对旧礼制。 可以说刘希平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五四运动爆发当天, 《皖江日报》总编郝耕仁(外号郝大癫)就把该消息传到省立五中, 刘希平和高语罕等进步教师深受鼓舞, 他们立即联系芜湖各中学师生, 召开联席会议, 并分别成立“芜湖教职员联合会”和“芜湖学生联合会”。 为了响应并支持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 他们积极组织和发动全市的罢课、 罢工、 罢市, 组织师生游行示威, 并通电全国, 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行动, 开展群众性运动, 抵制日货, 大大鼓舞了江城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志和决心。 运动的发展引起封建军阀、 地方官僚的恐慌, 反动军阀倪嗣冲和省长吕调元先后发布紧急命令和布告, 准备镇压学生的游行示威, 并扬言要对游行示威学生“依法逮惩”, “决不姑息”[4]78, 倪嗣冲下令解散学校, 强令学生回籍。 为了进一步推动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安徽各公团建议刘希平、 朱蕴山、 李光炯、 光明甫等人办《安徽评议报》, 办报经费由各个学校筹集。 在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安徽评议报》开始发行。 《安徽评议报》主要评议当时安徽的时局, 宣传革命思想, 并积极支持全省教职员联合会和全省学生联合会, 大大推动了安徽反帝反军阀的爱国民主运动。

1920年秋,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芜湖青年知识分子为了革新教育, 与省会安庆联手, 发动驱逐反动校长运动。 在省立五中师生一致推举下, 刘希平担任五中校长, 开了安徽中学校长由师生共同推选产生的先河。 担任校长期间, 刘希平积极主张教育应“以诚化人, 办学社会化”, 要求“学生应到社会上去”; 力革旧弊, 倡导民主, 提出“学生要和平民交朋友”等主张。 学校浓厚的民主气氛、 异常活跃的学习氛围, 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拥护。 在他的带领下, 五中师生先后在长街徽州会馆办起了商业学校, 在赭山脚下观音松处办起了芜湖工读学校, 并在芜湖郊区办起了农民夜校分别招收青年店员、 工人子弟、 贫苦人子弟、 农民子弟等就读。 读书期间学生只要有困难, 刘希平就会慷慨相助, 甚至典当衣物来帮助穷困学生。 他还为学生订阅《新青年》 《新生活》 《新潮》 《湘江评论》等报刊, 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在良好的学风影响下, 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科学与民主知识, 而且还接受了革命思想, 这在当时安徽教育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五中的学风为全皖之冠。 大批学生在他的带领下, 树立了“四荣四耻”的观念:以提倡白话文为荣, 以讲求文言文为耻; 以追求新思潮为荣, 以报守旧礼教为耻; 以与平民交友为荣, 以巴结达官贵人为耻; 以追求自由平等为荣, 以坚持专制强权为耻。 五中也培养了曹渊、 祖晨等一大批优秀革命战士和蒋光慈、 吴组缃、 祖茂林、 吴葆萼、 张怀璋等优秀知识分子。

四、 争民权, 打倒反动军阀

1921年初, 安徽省议会按照军阀倪道烺(倪嗣冲的胞侄, 凤阳关监督)和马联甲(皖南镇守使)的意图, 准备削减已经决定增加的教育经费, 来扩充军费。 这激起了安徽广大师生的不满和愤怒, 在安庆爆发了争取教育经费的游行示威活动, 游行示威遭到反动军阀疯狂镇压, 以致学生姜高琦被打死, 被打伤的学生有50多人, 史称“六二”惨案。 惨案发生后, 刘希平与光明甫、 李光炯等人挺身而出, 发起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 安徽各地师生立即起来并积极响应, 广大民众也勇于参与, 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并展开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声援“六二”惨案。 反动军阀和政府颇为惊慌, 于是请省议会相关人士出面来调解、 和谈。 最终马联甲自知理屈, 不得不逃回当时的监军驻地蚌埠。 该事件也震惊了全国, 得到全国各地的人士的同情和支援。 安徽省当局被迫做出妥协:第一, 同意在1921年度教育预算支出的基础上, 增加77.3万元; 第二, 任何议员不得兼任校长, 已经由议员兼任校长的一律撤换; 第三,姜高琦被殴一案, 及时予以妥善处理。[5]342这是安徽民众争取民权的斗争所获得的重大胜利, 极大地打击了反动军阀与政府的嚣张气焰。

惨案发生后, 倪道烺与马联甲并没有收手, 又开始与国民党老右派管鹏合作, 阴谋夺权。 倪道烺出资300万元, 利用他们的爪牙刘道章和关芸农通过贿赂等手段来操纵省议会, 妄想推举倪道烺为民选省长, 管鹏为副省长。 他们幻想督军、 省长一把抓, 便于镇压学生的游行示威和其他的民众爱国运动(当时督军不能管辖学校, 处理学生游行示威和民政等问题, 由省长负责)。 然而省议会贿选丑闻不胫而走, 这激起安徽民众的更大愤慨。 安庆学生首先罢课, 接着全市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积极反对贿选。 省学联、 教联等10公团成立了“安徽各公团澄清选举办事处”, 当时《安徽评议报》成为反贿选的重要舆论阵地。 省学联号召全省各县学生利用暑假调查各县贿选情况, 搜集证据, 就地向法院起诉。 刘希平也率领芜湖师生代表去安庆积极支援, 反对贿选。 最终省府宣布全省议员选举无效, 六安劣绅贿选失败。[6]

1921年8月, 安庆又爆发了驱逐傀儡省长李兆珍的斗争, “三农”师生积极支持“驱李”。 后北京当局仍要支持李兆珍, 刘希平闻讯后, 由芜湖再到安庆, 与政务厅长王淮琛奋力抗争, 并声言:“如果不顾安徽三千万人民公意而召集, 我俩私交今晚断绝, 明日即为仇敌。” 王与刘原来私交很好, 此番辩论后, 羞愧交加, 遂弃职而遁。 在全省人民誓死斗争下, 最终将上任刚10天的李兆珍赶跑。 这也正反映了刘希平先生“守正不阿, 论大事, 决大难, 则侃侃而道, 是非立判。 体素文弱, 然大义当前, 每思趋避, 即刀锯斧钺, 加诸身, 亦不足撼摇其志”。

五、 殉于教, 立后世楷模

1923年, 在反动军阀支持下, 马联甲当上了安徽省省长。 由于刘希平积极提倡民主, 反对反动军阀, 马联甲对他恨之入骨。 马联甲上台伊始就联合芜湖当地政府撤销了刘希平的五中校长职务, 并下令通缉他。 刘希平被迫离开芜湖前往南京, 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临离芜湖前夕, 他把学生温广汉召至家中, 口授反马传单腹稿, 并嘱咐他将其印刷, 并投入经过芜湖的轮船邮筒中, 希望通过全国舆论的压力来积极推动反对反动军阀的斗争。

1924年春, 他来到南京白下区(现为南京市东郊南部,是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 筹办新民学校, 自任校长。 由于缺乏资金, 他不得不四处奔走, 多方筹集办学资金, 甚至到了典当自己所有的私人物品的地步。 他在回国后的10余年里, 竟将祖籍田产和日用衣物变卖殆尽。 生活的艰辛、 经济的窘迫, 导致他积劳成疾。 当年因病重返芜湖治疗, 终因药石不济, 于1924年8 月17 日与世长辞, 终年52岁。 临终前还向众人感叹: “方寸乱矣, 奈校事何?”[7]44去世时家贫如洗, 灵柩只好寄厝在芜湖法华庵内。

1925年春, 刘希平追悼大会在芜湖举行。 灵堂两旁悬挂着一副挽联:“矢志在新民, 岂期白下归舟, 尔琴音断流水; 怆怀思往事, 遥望赭山晴树, 幸留浓荫庇群英”。 高度概括了刘希平追求光明、 坚持正义、 诲人不倦的一生。 1929年春, 刘希平灵柩被安葬在赭山公园之巅。 墓地面积约120平方米。 1932年, 人们又在山顶为先生建造了一座石亭, 取名“爱晚亭”(取“哀挽”谐音), 亭两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朝霞菲微枯草泣”, 下联是“秋风摇落故人稀”, 正面横梁上刻有“刘希平先生纪念亭”, 由好友高一涵撰文, 书法家于右任书写墓碑。 半山腰建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即今“江城入画”牌坊), 牌坊刻有“刘希平先生之墓”, 背面书有“浩气长存”四字, 牌坊与墓地之间建有百余级石阶作为墓道。 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曾遭毁坏, 1984年以后多次修葺。 2001年10月, 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刘希平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2004年5月在墓旁立牌公示, 供各界人士拜谒祭扫。

[1] 刘希平先生墓志铭.

[2] 方兆本. 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安庆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4]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四运动各界之响应: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 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芜湖通史[M].合肥:黄山书社, 2011.

[6] 皖江明珠网.鸠兹三人行:刘希平[EB/OL].http:∥www.wuhubtv.com/folder358/focder372/index_14.html.

[7] 徐善庆.刘希平传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湛贵成]

Liu Xiping, a Pionee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Anhui

TANG Fei-long

(MarxismColleg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2,China)

Liu Xiping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officials, 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after deep, he had made a patriotic ambition. Liu Xiping’s early faith in the reform of the theory, after studying in Japan, by the impact of the Sun Zhongshan revolution and the alliance to join the alliance.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after the failure, he launche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ogether with Chen Duxiu and others, raised the banner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put all the energy into the new office of education, hope that through education to arouse the people. Liu Xiping is the first person of new education in Anhui, the pionee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Anhui.

Anhui; New Culture Movement; pioneer; Liu Xiping

2016-09-18

汤飞龙(1981—), 男, 安徽南陵人, 硕士研究生。

I206.6

A

1009-4970(2017)01-0069-04

猜你喜欢

先驱新文化运动安徽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