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族谱和志书考证岳西桑皮纸的源流

2017-03-12黄亚明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246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潜山族谱江西

黄亚明 (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 246000)

从族谱和志书考证岳西桑皮纸的源流

黄亚明 (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 246000)

一、元末战乱、明初移民潮中安庆及岳西人多从江西迁入

据《中国移民史》统计,明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其中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据复旦大学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安庆市桐城市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安庆市宿松县256个家族中,有182个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这182个家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族。在当时安庆府42万人口中,从江西迁入的占28万多。

我们再来看看与岳西县相关的部分族谱对这次移民的记载。

岳西《程氏族谱》(程季武支系)记载,江西篁墩程元谭后裔程季武,于元中叶由鄱阳湖迁潜水上游锡杖河(水吼镇马潭村),再迁司空山。《马氏宗谱》记载,县内马姓系扶风郡后裔徙居豫章府。岳西天堂镇余庵村“世德堂”《许氏宗谱》“五修谱序”曰:“我迁潜始祖福一公,乃由吉水迁浔阳,昌公之孙(庚二)由湖迁三水岭,……我益公传二世祖有三:长云瑞早承福二祧,次云卿,三云祥,避伪汉之乱,公携张妣及卿、祥二公,来潜(山)北乡龙骨嘴奠基。”岳西《双桂堂中华吴兴沈氏族谱》道光二年壬午合修序曰:“我祖仲行公分迁鄱阳,两世至清三公,丁元季之乱,自鄱阳来潜(山)北(乡)境王家坦……”岳西菖蒲、来榜沈氏《道光合修谱序》载,沈睦生四子(文、行、忠、信)。宋末元初,天下大乱,长子沈仲文迁泾县上坊(后裔迁居来榜镇);次子沈仲行迁居江西鄱阳湖(后裔迁居菖蒲镇);三子沈仲忠迁泾县胡村;四子沈仲信迁江南石台县。

桐城“陇西堂”《彭氏族谱》记载:先祖世居徽州婺源,元末动乱,迁江西瓦砾(屑)坝居彭家坊,至正十四年,彭节携三子、二弟迁居桐城……长子景颜生仕仁迁居潜山县彭家岭;五子景初生仕齐,随父迁潜山。……第三子友富由太湖县迁回潜山县,定居夹竹河(今天岳西县巍岭乡,彭友富葬于主簿原边胡子湾)。清朝乾隆十七年,彭友富裔孙创修“彭氏光裕堂族谱”。彭友富后裔约4000人,分布于霍山县东流河、潜山县后冲、岳西县姚家河、主簿原、石关乡等地。清末,彭万年、彭万支由夹竹河徙居主簿原,彭万年居黄金山;彭万支居马坳、彭湾。

岳西、潜山《史氏支谱》“续修支谱序”:“……吾夏庄支迁潜(山)始祖四十世兴荣公,为华一之仲子,公清志之孙也。明初由溧秉铎来潜(山),官任教谕,子孙繁衍,迄今六百余年,传二十余世。明朝中期,四十五世纪録公,由潜山迁岳西斑竹挂帘山……”

岳西《闻氏族谱》载,皖岳始祖闻元二,为文天祥六世孙,由江西饶州府(谱又载“原居江西鄱阳湖瓦砾坝”),明初任潜山县副尹,因爱皖潜山水,遂定居城南车网畈。生子宗源、宗鸢、宗渭。明永乐年间,闻宗源迁潜山县北乡深山峻岭之思古河(今岳西县五河镇茅山村)。

二、明初移民潮带来先进造纸技术,王柏林家族十四代主造桑皮纸

1936年岳西县建县以后,习惯称该地区生产的桑皮纸为“岳西桑皮纸”。岳西桑皮纸国家级传承人为王柏林,潜山桑皮纸传承人为刘同焰。王柏林为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人,毛尖山乡在明清时期属于潜山县后北乡。查潜山《潜川王氏宗谱》六卷,载“始迁祖兴隆,字盛朝,元末自舒城迁庐陵,复徙潜山。”迁徙到安徽的王氏第一人,名叫王兴隆,时间为元末。庐陵,即今江西吉安市。这说明王柏林祖族曾迁居江西吉安,后迁安徽舒城,再迁潜山。

在这一条迁居路线中,据王柏林家族代代相传,其祖族在江西掌握了造纸技术,后世代以造纸为业谋生,曾经前店后坊,在当地极有名气。但明清时期,匠户、商户为贱民,不准入户籍(黄册、鱼鳞册),时俗以手艺为耻,故在族谱中不予记载,只能口口相传。

王柏林所在的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王氏族人,该族从潜山城关迁居到该地已有十四代,亦多以捞纸为业。经过十四代的技术改良,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不断发展,从而形成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岳西桑皮纸”(板舍汉皮纸)。

三、明清时期和现当代安庆造纸业及岳西桑皮纸发展情况

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食货志•产》,记载“潜山,多茶,有漆,有绵,有纸。”这说明,潜山造纸业在明朝中叶即成为当地“名牌”,颇具影响。

查民国九年《潜山县志•食货志•物产》,云“纸类以竹麻制者曰花尖曰乾古,以楮槤等皮制者曰皮纸,以稻草制者曰槽提纸,以江西桑皮制者曰谱纸,以弃书废纸制者曰回龙纸,就中以花尖为最精,不亚赣产云。”这说明,清末民初,潜山有桑皮纸生产,且质量可与江西所产纸媲美。该志中,记载明代潜山县广植桑树,养蚕者众多,这为桑皮纸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查清代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地理志•物产》,载“纸,以楮为之,名曰皮纸。”可见安庆府在清代即有皮纸。

再查《安庆地区志》“造纸、印刷”条目,云“境内造纸业始于唐代。岳西、潜山、太湖、贵池等地有生产土汉皮纸、谱纸、白麻纸、书画纸的历史。民国时期,贵池县有纸坊25座。1949年岳西县有纸槽191张,产量为71吨。”其中所言汉皮纸、谱纸,即桑皮纸。可见1949年前后,岳西县桑皮纸纸槽很多,产量较大。

查《岳西县志》(1978-2002)记载:“本县造纸业历史悠久。民国25年9月,全县有纸槽155座。28年,来榜河、和尚庄菖蒲河等地有纸槽40座,生产汉皮、银皮等纸。32年,纸槽增至166座,受战争影响,生产萎缩。35年,纸槽降至150座。37年底,锐减至80座。建国后,造纸业手工操作于机器生产并轨发展。1951年,有纸槽114座,从业人员6900余人,年产皮纸3万刀……农村纸槽以毛尖山乡最多,冬闲投产高峰期达300余座。”从上述记载可知,岳西在民国时期造纸业繁荣,毛尖山乡最高峰有纸槽300余座。手工捞纸成为当地人一门重要的养家糊口技艺,其技艺就这样通过家庭作坊中父子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另据1980年版《岳西县乡镇简志》记载,岳西最多时纸槽达300余座。尤以毛尖山境内板舍地区为甚,民间流传“方冲的柳条,板舍的纸槽……”民谣,即是板舍纸业兴盛、影响广泛的真实写照。

200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急需“高丽纸”为乾隆倦勤斋修复通景壁画,寻找两年,最终只有岳西县王柏林生产的岳西桑皮纸符合要求。这为岳西桑皮纸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契机,岳西桑皮纸从此一举闻名。2008年6月,“桑皮纸制作技艺”获批作为扩展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亚明,笔名无歌、中文老枪等。安徽省作协会员。曾在《青年文学》《诗刊》《作品》《星星》《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安徽文学》《扬子江诗刊》等发表诗歌、散文400余万字,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文化周刊》《广州日报》等30余家报刊开设文史专栏,获省级诗歌奖、随笔奖20余次,200余篇作品被转载、入选年度选本,出版有《别对世界撒娇》《市井水浒》。

猜你喜欢

潜山族谱江西
江西银行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摘柿子
我爱江西奶奶
烟雨潜山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