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指导意见》

2017-03-11

辽宁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学科

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指导意见》

要点提示

课改一:不增加学科总课时前提下,语文、数学等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课改二:学校可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方式,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课改三:小学阶段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设外语课。

从201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我省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上一堂书法课,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11月2日,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课改意见。

此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今后要把德育目标融入各门学科,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活动、各类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年秋季,我省将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至九年级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单独开设,每周要求各1课时,保证课时不被挤占。

同时,语文、数学等各学科都要增加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此次改革还赋予学校在课时安排上的灵活自主,提出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科学灵活地安排课时。

课改意见还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是允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此次调整是考虑到小学一年级还在学习拼音,如果同时学习英语,容易混淆,加重低年级学生课业负担。

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1.统筹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

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突破各类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全面梳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提炼课程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标准要求,增强课程的连续性。

2.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德育目标融入于各门学科,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各类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3.强化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课时不挤占,纠正实践环节弱化虚化问题;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和各学科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

4.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为学校课程改革创造条件

依据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二)坚持制度创新,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5.加强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

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和质量管理观,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学习借鉴质量管理科学和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紧紧抓住教学质量生成的各要素和各环节,整体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方式转变,提升学校课程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

6.强化主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

在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主体。应不断增强校长的改革意识,强化校长的课程意识,提高校长的课程执行力。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应逐步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7.大力推进课程实施管理评价

建立并实施学校课程评价管理制度,加强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强化学校课程管理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8.研究制订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赶进度、不增难度,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9.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研究和探索适应课时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

10.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依据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文化。

11.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正确处理各种学习方式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13.大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课程资源开发途经,利用课内外、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建设市、县(市、区)、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库。

(四)深化学业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育人导向作用

14.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建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15.深化考试制度改革

深化义务教育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明确学业考试的性质,规范考试内容范围,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命题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试题质量评价,提高考试命题质量。积极探索多样化考试和成绩呈现方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课程设置说明

1.本方案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的课程设置可以参照执行本方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学校机动时间为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晨会、班队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统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注重课程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打破各类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提炼课程主题,积极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等问题。

4.在不增加周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5.结合学科特点,把德育目标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会、各类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6.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原则,保证每天“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单独开设,每周各1课时。其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既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8.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

9.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各学科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各学科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主题教育等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全面落实学科实践活动,保证课时不挤占,防止实践环节弱化虚化问题。学科实践活动由市、县(市、区)指导,学校具体统筹安排,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10.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在美术等课程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也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11.小学阶段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开设第二外语。

12.初中阶段的学校,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13.品德课程教材,从2016年秋季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已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但课程名称暂时不变;科学课程从发展考虑,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预留一课时。

14.促进不同学段课程衔接,各地可选择不同的课程安排。初中阶段地理可选择七至八年级每周各2课时,或七年级每周2课时、八至九年级每周各1课时;生物可选择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或七至八年级每周各2课时、九年级每周1课时;物理可选择八年级每周2课时、九年级每周3课时,或七年级每周1课时、八至九年级每周各2课时;化学可选择九年级每周3课时,或八年级每周1课时、九年级每周2课时。各地在选择时,应注意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

15.关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等具体实施办法,省教育厅将逐步制发配套文件,与本方案一并贯彻执行。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