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主题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7-03-11骆丽霏

辽宁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爱家乡南京创设

◎骆丽霏

创设主题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骆丽霏

幼儿园主题墙是倾注教师专业情感的重要渠道,是折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平台,是衡量教师创造性工作的依据。当前在主题墙创设中,经常会出现过分注重美的因素,而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或是创设过程由老师一手包办,使幼儿的参与太少等现象。所以,幼儿园应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对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挖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途径。

主题墙;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呼唤教师的自主成长,同时更赋予了每位幼儿园管理者一个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持续的学习,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进而实现专业自我的发展过程。[1]它主要强调幼儿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

幼儿园主题墙是在以“主题活动”为课程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园墙面空间与当前主题活动相结合,基于主题网络而创设的墙饰,它图文并茂地展示主题活动内容,并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地丰富,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幼儿学习活动的过程。[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体现了教师在教育理念、技能水平、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成熟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创设整体优化的主题墙,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整体优化的主题墙是指在明确主题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覆盖主题下各个要素,整体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地协调组成整体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得到最优化的合作组合。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持续的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实现自我更新,才能在成就幼儿的同时,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在创设《我爱家乡南京》主题墙初期,教师遭遇了两次尴尬:第一次,当家长带来的有关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家乡变化等资料时,教师在惊叹“家长们对于南京的了解比教师还多”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作为教师对该主题所蕴含内容的了解实在匮乏,令人汗颜!由此,教师们找来了有关南京介绍的书籍,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详细了解有关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人文地理,对南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随着书籍的翻阅,一股对家乡的喜爱自豪之情在老师心中升腾——原来家乡有这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家乡有这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家乡的发展取得多么可喜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学习,教师对《我爱家乡南京》主题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第二次,一名家长在孩子的引领下参观主题墙,家长问孩子:“你爱家乡南京的什么?”孩子只简单地说了些菜名和玩的地方,当家长再往下追问时,孩子则没什么话说了。站在一旁的老师看着堆满一墙的图片,头脑里思考着:到底应该怎样创设主题墙?幼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主题墙?如何通过主题墙的创设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教师想法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在与幼儿、家长一次次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整体优化的主题网络墙。

二、创设动态适宜的主题墙,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

动态适宜的主题墙是呈现幼儿活动过程与幼儿积极参与的主题性墙饰。随着主题的发展,主题网络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对主题网络的内容进行即时调整。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会反思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在创设《我爱家乡南京》主题墙过程中,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创设前、创设中和创设后反思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一)创建前的全面斟酌

创设主题墙之前,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发现以往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题墙等同于教师的创意角,幼儿主体性难以体现;主题墙等同于展览墙,墙面价值难以体现;主题墙等同于宣传栏,与课程联系不足。基于此,教师对如何发挥主题墙的教育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展现墙面的艺术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斟酌。

(二)创建中的即时调整

预设的主题墙内容只是主题活动开始阶段对主题活动的思考框架,并不代表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因为随着主题的发展,主题网络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主题的进展,对网络墙的内容进行即时调整。以下是教师在《我爱家乡南京》主题网络创建过程中的调整轨迹:

第一阶段,主题墙创设初期呈现的是两支脉络——玩在南京、吃在南京。“吃在南京”由开始的特色小吃到后来的鱼米之乡、南京美食节等;“玩在南京”由开始的“风景名胜”“美丽的公园”到后来的“名人故居”和“亮丽的小区”等。

第二阶段,由中山陵风景区,引发了孩子对南京名人的大讨论。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新的网络分支——自豪南京,内容也由“南京名人”丰富至“南京著名工艺”“发达交通”和“知名企业”。

第三阶段,随着主题的开展,孩子们对南京的新老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长江大桥横跨两岸。四通八达的交通,引发了幼儿要设计南京的热情。由此,主题网络又丰富了一个分支——未来南京。孩子们用画、剪、贴的方法,尽情描绘心目中未来的家乡。

(三)创建后的深入思考

这是一种回顾性反思,主要通过孩子与主题墙的互动表现,来验证教师在主题网络墙创建过程中的从理念到行为的适宜性,以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经验。在主题《我爱家乡南京》主题结束前,教师对该主题网络墙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何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地丰富主题墙?如何进行教育元素的筛选与挖掘?如何通过主题墙的创设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通过反思,教师对“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让墙面好好说话”“让环境服务于幼儿”等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创设主题网络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创设互动共享的主题墙,促进教师的合作能力

互动共享的主题墙以幼儿为主体,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参与主题墙的创设,促进家园的互动。

(一)与幼儿合作——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主题墙的创设,不能成为教师大包大揽的“一言堂”,墙面也不能成为只能看不能动的“观赏墙”。真正想让幼儿与墙面互动,让无声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就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幼儿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更加理解主题墙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创设《我爱家乡南京》主题墙时,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主题网络框架,讨论所需要的材料,自然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亮丽小区”版块中,孩子们拿起了相机不仅将自己居住的小区拍摄下来,还乘车到别的地方拍下自己认为漂亮的小区;在“吃在南京”版块中,孩子们甚至争相为家乡的特色小吃做起了广告:“流口水了没?南京鸭血粉丝吃得绝对过瘾,地球人都说好!”在“立体设计未来南京”版块中,孩子们用盒子、彩色纸板搭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南京立交”“玄武湖隧道”等,还自己商量摆放的位置以及“讲解员”介绍的内容……从设计框架、收集资料、制作材料、布置墙面,幼儿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二)与家长合作——挖掘家长的教育智慧

以往在做主题墙时,曾经听到家长抱怨:“老师又让带东西了。”如果家长不明了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没看到孩子在这过程中的成长,不清楚带来的资料被用作何处,那么孩子在幼儿园所学习和获得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更影响家校合作的发展。因此,在创建《我爱家乡南京》网络墙时,教师首先在家长会上介绍主题墙创设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师生预设的主题墙网络框架,邀请家长参与班级主题墙的设计,并与家长达成了一项共识:带着孩子一起收集资料,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法,并让孩子将这些过程性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布置在主题墙上,以“我是小小讲解员”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通过沟通与交流,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成为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创造者。《我爱家乡南京》主题墙创建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家长的各种资源,发挥家长们的聪明才智:在“名胜景区”版块中,在风景区工作的家长将零散的经验进行了提炼。在“吃在南京”版块中,有家长提议——既然是要通过主题活动增进孩子对南京的自豪感,只是简单的美食还不够,还要凸显美食背后的文化。还有细心的家长将本班家长的工作单位进行了统计、梳理,“苏宁集团”“扬子石化”“熊猫电子”“苏果SG”,南京著名的企业版块便应运而生。教师常发现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家长们在墙面前驻足参观,和教师、幼儿共同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成果。家长在主题墙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改变角色由被动配合教师为家园平等共同合作,有效实现了主题墙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

四、创设多元生成的主题墙,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

多元生成的主题墙不仅应关注墙面和幼儿,更重要的是关注课程,着眼于对生成话题的归纳与提升,对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与筛选,继而充实丰富到课程当中。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要通过学习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成为研究者,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在《我爱家乡南京》主题网络墙的创建过程中,教师主动寻找“战略伙伴”,依靠教研小组(成员有业务园长、教研组长、教师),先后经历了三次研讨:

(一)第一次研究——关注墙面,着眼于对资料内容的解读与整合

师生共同讨论的主题网络框架搭建好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带到幼儿园,并且和教师一起按主题脉络在网络墙上进行布置。材料上墙后,教师发现墙面成了堆砌照片、调查表、文字资料的场地,视觉上较杂乱,内容也缺乏层次性。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教师们进行了研讨。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在注重幼儿主体性体现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对幼儿带来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按照主题脉络以及主题活动开展的进程重新整合,着重体现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的过程,体现幼儿在主题中发展的轨迹。

(二)第二次研究——关注幼儿,着眼于对个体差异的分析与思考

在进行到“未来南京”活动时,教师组织班级幼儿以画、折、剪、拼等方式来进行,并精心挑选了部分作品布置到主题墙中。结果,一些孩子因没有找自己的作品而情绪低落。到底是应该给每一位幼儿作品呈现的机会,还是择优上墙?如果全都上墙,位置不够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研讨。通过讨论,大多数教师认为,应充分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表达,给每一位幼儿展示的机会。作品呈现可以采用叠加式摆放,这样逐一翻页,就可以看到所有孩子的作品,也满足他们想展现的愿望。

(三)第三次研究——关注课程,着眼于对生成话题的归纳与提升

随主题的深入开展,主题网络墙呈现出动态变化,并促使幼儿不断萌发出了新的兴趣点,从而产生新的课程。《我爱家乡南京》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充分抒发了爱我家乡的情感,由此又产生了如何做文明的南京市民的想法。在第三次研讨活动中,教师研究的切入点是对生成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与筛选,将幼儿的想法进行归纳与提升,继而充实丰富到课程当中,生成了“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口中”“我是礼仪小明星”等活动。在生成的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当起“小导游”向客人们介绍起南京的美食、美景、未来的南京……

[1]顾荣芳.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2005(03)

[2]庄柳媚,李雀青.浅谈幼儿园活动室主题网络墙的创设[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0).

(责任编辑:杨宁)

骆丽霏,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幼儿园教师。

猜你喜欢

爱家乡南京创设
“南京不会忘记”
我爱家乡秋色美
我爱家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我爱家乡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