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好教育评价这只“蚌”

2017-03-11崔世英

辽宁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蚌生命标准

◎崔世英

选好教育评价这只“蚌”

◎崔世英

一个小孩,帮妈妈检查收回来的河蚌有没有坏的。妈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检查的方法是先拿出一个河蚌,然后用它一个个地敲击其他的河蚌。如果碰撞发出的声音是实的,则被检查的河蚌就是鲜活的;如果声音是虚的,就是坏了的河蚌。按照这个方法,孩子开始了鉴定工作。出乎意料的是,筛选以后,居然所有的河蚌都是“坏”的。他端着那一大盆河蚌去找母亲,母亲很惊讶:“怎么会这样呢?”于是亲自动手检验,结果却恰恰相反——盆里所有的河蚌都是好的,只有孩子抓在手里的那只河蚌是坏的。不用解析,我们就能悟出一个道理:拿一个糟糕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正常的事物,结果都是糟糕的。

在教育的历史上,类似糟糕的评价标准在中国也确实出现过。“文革”期间,一个“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评价标准,就使得整个教育陷入一片混乱。时代发展到今天,糟糕得一无是处的评价标准应该没有了,但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有瑕疵的评价标准,即评价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或某一细节是一只坏“蚌”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就我们普通教师而言,在日常教育评价过程中,如何选出能担负使命的好“蚌”,避免评价出现的偏颇呢?

思想决定行为。教育深处在爱里,没有大爱于心的思想,任何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要对学生有正能量的评价,应“先悟道而后谋术”“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尊重生命、尊重成长的意识。泰戈尔说:“教育是生命传递生命的气息。”对生命的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生命意识融化为教师的血液与气息时,它便自然而然地熏陶着学生的生命。教师会自觉地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从而使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具体点说,评价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设计,同样,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因为有差异,评价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尺度和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美国国民教育的奠基人杰斐逊说:“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来对待学生,也不是使得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进步;而是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满足其个体发展诉求和全面发展需要,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力量,促进其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在自我超越中实现最大的成功。

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人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成人的司空见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往往意味着创造性的体验。就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尊重的需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接纳和肯定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给以欣赏。”所以,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适时进行鼓励。不能总拿“高标准”来衡量正在发展的学生,打击学生的成长自信。

评价还应注重学生个人纵向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增值。不论学生的起点如何低,进步如何慢,只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都要得到尊重、呵护、赏识和鼓励,都要使他感到由衷的欣喜。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用发展性评价的尺子,充分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激发其发展的“可能性”,就能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评价不能囿于应试教育的狭小圈子里,“一叶障目,不见其余”。学生的智力发展进程是不同的,长处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果用“唯分是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我们心目中完美的成长路线图去衡量学生,极有可能造成偏激的评价。所以宋代的朱熹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我们应眼光放远,多维评价,尊重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否定等级。

对学生的评价是充满教育智慧的,学生变不变,评价是关键。评价如果激发了一个着力点,就可能支撑起一个天才。评价的本质不是甄别,而是服从和服务于被评价对象的成长发展。评价不是单纯地下判断,而是发现和唤醒学生的生命的潜力,满足个体发展的多样化诉求,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动力。是让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张扬个性的过程。如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指出的:“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成长中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内心的尺度,他们只能根据外部的评判来判断自己。而教育者因为其手中有评价的权利,不论智慧还是愚笨都能成为权威。所以越是手握权杖,我们就越应该慎之又慎,不留伤害只留美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在《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中深有感触:“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取决于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教育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如果学生按你的评价标准衡量是“差”的,或者你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来贬损学生,人为地制造“差生”,那就有必要从思想上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作为评价标准的“蚌”出问题了。

(作者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河蚌生命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河蚌
蚌用壳把鹬的嘴夹住, 它们怎么对话?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捉河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