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向而行的教育智慧

2017-03-11王成

辽宁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节奏师生智慧

◎王成

相向而行的教育智慧

◎王成

人们的社会行动有正向、背向、侧向和相向等各种差别,其速度和节奏亦瞬息万变。只有将有不同运动方向、速度、节奏的个体运动有效地整合起来,才能产生统一的集体行动效能。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文化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心理准备状态、行动方式和反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教育教学管理就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行动,确保其沿着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断前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从学生的差异中找到共同的学习兴趣和奋斗目标,找到共同的知识技能发展区和增长点,及时调控课堂学习的速度、节奏和氛围,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

与正向、背向和侧向行动相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向而行的教学方式独具优势和魅力。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眼神与眼神的沟通,不仅能够缩短相互之间情感沟通的心理距离,而且能缩短相互之间行动协调的时间跨度,迅速点燃智慧火花,为最终达到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理想教育境界,奠定良好基础。相向而行是一剂缩短行动差异、促进整体和谐的良药妙方,最能考验教师教育教学的驾驭能力和思想境界。

相向需要“崇高”的智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撒崇高,才能收获崇高,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单纯的教师学识和修养的自我展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自由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清除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凝练和提升学生的生存智慧,涵养和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教师必须具有社会担当,追求真善美,这是教师的文化使命。相向而行要求师生之间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共同体验生命成长。无论顺境逆境,教师都需要永不言弃的精神,时刻传递正能量,用崇高的品质和境界坚定学生的信心、定力和追求。

相向需要“包容”的智慧。相向而行需要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适应、相互关照、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及时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速度和节奏,才能达到同舟共济的效果,才能成就相向而行的教育愿景。《吕氏春秋·诬徒篇》有云:“善教者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教师切不可盛气凌人,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不可凭个人好恶,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更不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厚此薄彼。教师要以包容的态度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和善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五湖四海”才能“融为一体”。

相向需要“克己”的智慧。相向而行是一种集体行动,需要“聚敛性”思维和“克己性”思维。只有围绕焦点面对面行动,才容易达成心理默契,才容易形成思维同步、同频、同态,为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相向而行,教师教学必须有退有进,有动有止,有责有容。教师要勇于放下身段,直面学生,适应学生,与学生共舞。正如魏源所说:“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相向需要“顺势”的智慧。古代《礼记·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喻”也。“喻”的策略和效果都需要相向而行,能近取譬,教师所举的事例要与学生生活阅历和心理状态相贴近,应注意拾取那些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简明明了”的事例去点破和阐释复杂的未知的教学内容。学生千差万别,有的学生需要振聋发聩,有的学生需要润物无声,有的学生需要苦口婆心,有的学生需要旁敲侧击。要相向而行,教师教学切不可固守成规和教条,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因材施教。

相向需要“适度”的智慧。相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形成默契,也可能由于距离过近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养成思想定势和学习依赖。良好的人际之间交往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和频率,良好的教学也需要师生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和节奏。师生之间互动不能过于频繁或者过于稀疏。《礼记·祭义》曾讲过:“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古礼祭祀重在崇敬,祭祀不要太频繁,太频繁就会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不要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这里虽然讲的是祭祀,但其道理却具有普遍性,其所蕴含的“适度”思想完全可应用于各种人际交往,更应作为教师设计和调控教学过程的规尺和墨绳。

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相反相成。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既需要面对面的相向,也需要背对背的反向;既需要聚敛性思维,也需要发散性思维。实践证明,相向而行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才是目的和归宿。教师教学不应拘泥于聚合和发散,不应拘泥于正向、逆向、侧向和相向,“适切”才是硬道理。

(作者单位:朝阳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节奏师生智慧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YOUNG·节奏
麻辣师生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