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探讨

2017-03-11杨聪孙宾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研关系定位

杨聪 孙宾宾

[提要] 在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争明显,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两种不良倾向,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在高职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实质在于正确认识科研的重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做好科研定位。

关键词:教学;科研;关系;定位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GH16V0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9日

在我国,教学和科研虽为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同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二者之争由来已久。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此认识不同,研究型高校大多重视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学型高校大多重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同一类型的高校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也有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问题上。有的学校奉行“科研至上”,把科研项目、著作、论文、专利等科研指标当作衡量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唯一标准;也有一些学校,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视科学研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如何看待教学、科研,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常见的错误倾向

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此两种现象的发生既与职称评审制度、个人经济收入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高校教师个人喜好等主观因素有关。

(一)重教学、轻科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短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工作目前处在绝对的中心地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连次中心都算不上。“重教学、轻科研”现象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认识问题。科研力量薄弱、科研人员缺乏、研究经费紧张、申请课题难度较大、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造成高职院校科研难以得到领导和教师足够重视的客观原因。在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眼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只要把教学搞好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重教学、轻科研”现象的外部表现在高职院校很多,比如在陕西省部分普通高职院校,连独立设置的科研处都没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务处(教学科研处)下设置科研科,从事科研规划与管理职能;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设置了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教育质量督导中心等平行处室分块管理教学工作,而科研处却和高职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几个牌子、一班人马”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中“重教学、轻科研”的教师往往就不是“轻科研”了,而是“不科研”。很多在高职院校升格之前的中专时期已经在校任教的老教师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大部分仅拥有本科或以下学历、没有接受过科学研究训练、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无力承担也无法申请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他们甚至不进行教学研究、不研究学生现状,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已经重复多年的课本内容。

(二)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轻教学”是对待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另外一种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在高职院校少见,但也不容忽视。“重科研、轻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下滑,教风、学风不正,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不尽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追求科研带来的经济效益、追求科研政绩的官本位思想是造成高职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重科研、轻教学”的外部表现在研究型大学较多,比如某些知名教授脱离教学岗位,不参与本科教学,只指导研究生,甚至连研究生也是“遥控指导”。由于科研指标易于量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夠产生积极的宣传效果,某些高职院校在追求升格、进行评估验收期间,也会有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举措。部分高职院校不顾学校科研环境,设定不切合实际的科研奖励政策。陕西省某高职院校在科研奖励办法中规定,“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若干万元”等。激励固然重要,但是这种脱离实际的激励政策实际上就是学校在某一时期、某一层面、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重科研、轻教学”的一种真实表现。

高职院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数量极少。部分在高职院校升格以后入校的青年教师属于这一类型,他们至少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科研素质和能力强、热爱科研工作、在研究生期间参与过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由于在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方面有经验,他们在职称评审方面有一定优势,而这也正是部分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实证分析

在高职院校主要存在的是“重教学、轻科研”现象,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现实环境决定的。在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舒适度远远高于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这不仅表现在用脑程度、工作时间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在个人收入方面。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曾规定任课教师学期授课量不超过480课时,这一决定主要是对超课时的教师进行限制,也说明部分教师学期授课量已经超过480课时。高职院校中主要是中级职称的年轻教师,以学期授课400课时、每课时40元计算,学期课时费收入1.6万元,即年课时收入3.2万元。同样在这所院校,每发表1篇普通期刊论文能够得到1,100元奖励、每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能够得到1,800元奖励,这一奖励幅度在陕西省高职院校已经属于高水平。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收取版面费以维持杂志社的运转。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所以论文版面费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开支。以普通期刊版面费600元、核心期刊版面费800元计算,发表论文的经济收入是每篇普通期刊论文500元、每篇核心期刊论文1,000元。以年课时收入3.2万元为例,如果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发表64篇普通期刊论文(即平均每星期1.2篇)或者32篇核心期刊论文(即平均每星期0.6篇)。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用脑程度、工作时间,还是个人收入,从事教学工作远远优于从事科研工作,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正确处理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工作,这就确立了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主题。高等学校不能“重科研、轻教学”,这是由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决定的。在高职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实质在于正确认识科研的重要性,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做好科研定位。

(一)正确认识科研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认为不搞科研,照样可以把书教得很好。在现实中,有时候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特别是在层次较低、学生没有学术追求的高校。我国高校里普遍实行的学生评教制度就有这种情况,个别没有什么科研成果的教师,却年年评教为“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学生评教为“优”的教师,未必就是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因为学生评教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学生评教只能反映一名教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而不是其教学质量的优良程度。有很多非教学本身的因素甚至严重的影响着学生评教的结果,比如教师的形象是否青春靓丽、是否口若悬河、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网上被热捧的“女神教师”,成为很多学生坚持上课的动力;口若悬河的教师相比于那些语言严谨的老师也更受学生欢迎;另外,教师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教师的严厉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

认为没有科研,照样可以把书教得很好的观点危害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二,不利于教师本人的发展,不做科研的教师只能坐吃山空,知识老化;其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女神教师”、相声演员式的老师适合于娱乐,如果为了追求出勤率、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把课堂气氛搞得庸俗,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他们道德水准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錢伟长曾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提升高校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要“立足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要追求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结合实际做好科研定位。在明确了科研的重要性之后,还必须结合实际做好科研工作的定位,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综合实力薄弱,科研定位不准,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动力不足、发展缓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五条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第十四条指出: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重要意义,并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作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面向教学、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第一线,突出技术实用性,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服务。那种希望通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而达到一鸣惊人的科研定位确实很不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斐,梁栋,肖世华等.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

[2]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

[3]万庆.浅析高校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J].行政科学论坛,2015.9.

[4]张乔会,黄晶晶,孙藜等.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6.5.21.

猜你喜欢

科研关系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