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4小时炼狱

2017-03-11魏军

户外探险 2017年2期
关键词:巴特尔山地车皮划艇

魏军

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一场无与伦比的挑战,即使有勇气站在远征的起跑线前,也无法想象过程的艰难,只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不被摧毁,执着前行,成就梦想。

踏上未知

探险越野赛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我曾带队参加过巴西的Ecomotion挑战赛,134小时600公里的日夜奋战,让我对这次挑战既充满兴奋又带有忐忑。

首先我要用一系列面无表情的数字说明世界探险越野年度总决赛(Adventure Race World Championship,简称ARWC)是什么。这场于2016年11月8~18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举行的顶级赛事有来自全球27个国家的97支户外探险队参赛,赛制为4人一组,其中必包含一名异性。线路全程637公里,赛道围绕整个澳洲新南威尔士地区,竞赛项目包含185公里皮划艇,115公里越野跑,332公里山地自行车和5公里洞穴穿越。选手们全程只被允许依靠组委会提供的一份地形图,全程自导航、无补给、昼夜不间断地(组委会不设强制休息,队伍自行安排)完成所有挑战。

应组委会邀请,Xtrail组成了我、巴特尔、周楚燕(毛毛)、东丽的中国探险队出征世界探险越野锦标赛。和上次在巴西比赛时类似,准备工作不仅繁杂而且更加严格。令我忐忑的原因在于赛前组委会公布的信息十分有限,除了全程距离和设置的项目,我们仅仅知道比赛采用地形图导航、自补给的形式,禁止携带手机、GPS及有GPS功能的手表等装备。详细的比赛路线图和信息是完全保密的,直到比赛前两小时才可以拿到,这让比赛过程充满了悬念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只能按照8天的关门时间来准备补给。组委会为每支队伍提供4个整理箱,分别用于各换项站装备和补给的转运,不大的整理箱,装上4个人的衣服鞋子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富余空间了,更严格的是,按照规定每个箱子的重量不能超过20公斤,因此补给需要缜密的规划,选择能量高的食品,尽量确保轻量化,每个赛段每人的补给都分袋做好标签打包。

并不是应邀参赛就说明具有参赛资格,听上去很矛盾但却是事实,除了需要被检查必备装备,我们还需要通过定向知识和急救知识的英文笔试才能拿到参赛包。11月10日早上8点,赛前两小时的技术会现场,直到此时组委会才给每支队伍发了一套比赛地形图,公布比赛路线信息。这也可以说是一场比赛,所有队伍获得地图后都在紧张地阅读详细信息,描绘和规划比赛路线,以及编排战术。这是1: 50000地形图,一共有35张和50个检查点。一个小时内阅读35张地图信息并做出规划,难度相当大(何况又是全英文的),有名裁判还“不依不饶”地提醒我们:“请将手机关机,现在开始不能使用任何通讯工具,请马上交组委会密封保存。”从此我们便进入了失联状态。

隐忍与坚持

浩浩荡荡的队伍打破了大海的沉寂,比赛一开始便是35公里海上皮划艇,组委会给每支队伍提供两条皮划艇,我安排巴特尔和毛毛划相对较重的三人艇,我和东丽划相对较轻的双人艇。这是我们的弱项,出发便落后并不奇怪,2公里后,巴特尔和毛毛有点跟不上,我们改变战术。他们三人划三人艇,我划双人艇,但没一会儿我就备感吃力,最后选择他们三人艇用绳子牵引着我,这样大家始终能保持在一起。海面上风急浪高,体能被迅速消耗,烈日却又像赤焰般灼烧着皮肤, 经过5小时30分我们抵达皮划艇终点,接下来是14公里越野跑。我们在交替站换上了干衣服,补给一番开始了我们的强项。

先沿海岸线跑10公里,其中有一处需要过河。我们不想那么早把鞋弄湿,那将会使后面漫长的赛程更加艰难。然而渡河时依然有意外发生,率先下水的我和巴特尔被布满河底的牡蛎划伤了脚,不得不折返穿鞋,又将本来脚有伤的东丽背了过去。这段赛程中,我们超越了七八支队伍。

晚上9点换项皮划艇,虽然这个赛段只有13公里,但需要把交替站所有裝备放到皮划艇上进行比赛。意外再次发生—— 我们遇到了涨潮,而方向却是逆着潮水划行。那真是拼了,一秒都不敢停,可船却像静止了一般,时间也像是静止了一样。长夜漫漫,终点遥远,就这么机械地划着水,身体已经力竭,天空却开始下大雨,从比赛开始时被烈日灼烧到现在被湿冷包围。那种状态是绝望吗?我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噩梦般的5个多小时,靠岸后我试图站起来,可是腿已经麻木到不受支配,同时我们开始不受控制地摆动身体“跳舞”,那是失温症状。干燥的衣服真能救命,这就是需要携带所有装备进行该项比赛的原因吧。

每一次换项都是一项烦琐的工作,尤其是从皮划艇换到山地车时。首先,要把皮划艇上所有东西拿到换项区,并把皮划艇码放好,在换项区内找到自己的器材箱,换上干衣服保暖,补充能量和水,最后是准备下一项的装备,这一环节,是重新组装自行车。

直到凌晨5点多我们才完成了所有准备,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休息便继续出发,而且我觉得,山地车是属于相对轻松惬意的项目。然而,每一次转折都像被钝刀磨神经般的炼狱,持续的爬坡和沉重的背包与之相比都是小儿科—— 有一段需要带着山地车攀岩的线路,对于这种奇思妙想的设计,我服。当我们狼狈不堪地回转到公路上时,已经接近虚脱,补给所剩无几,水也见底。地图上显示在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饭店,在我们举步维艰地抵达时已经停止营业了。四目相对,只剩茫然。

送走晚霞,换项后在月光下再次出发。沿着海岸线开始徒步赛段,途中很少再能碰到其他队伍了,观众也只剩下成群的袋鼠和螃蟹。不知不觉中又至深夜,比赛中所有的CP检查点都没有工作人员,而且没有点标旗,只有一个像指甲剪那么大的打卡器,更崩溃的是有些打卡器还藏在茂密灌木丛中。在通过每个打卡点的时候,我们都能准确地定位在附近10米左右的区域,可是要找到这个夹子还要颇费一番周折。找到那个检查点花了我们近40分钟时间,由于两天没有休息,我觉得眼神都已经散了,必须就地露营,定好早上5点闹钟,四人在帐篷内挤作一团,汗臭脚臭都不能动摇睡神附体。

魔鬼赛段

在这144小时里的魔鬼赛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时我们经过4天4夜的跋涉,赛程已过半,身心俱疲。我们来到号称魔鬼赛段(45公里越野跑)起点的换项站时,已是傍晚6点。相当多的队伍在这魔鬼赛段遭遇了滑铁卢,甚至当时排名第二的队伍都无奈地在此退出了比赛。最让我们崩溃的是这个换项站连水都没有,而我的水袋已经被吸干了。好心的裁判担心我们走不出去,拿出地图告诉我们某些关键节点的注意事项,以及水源位置。当我得知最快的队伍在此赛段用时13小时后,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各种惨烈的画面。我们决定立刻休息,不能在黑夜中迎难而上。

早上5点醒来时,换项区已经没有了任何队伍的帐篷,只有一名留守的工作人员。这才意识到休息得太久,我们已经是最后一支队伍了。而就在即将出发时,有支队伍缓缓向换项站走回来,一副丢盔卸甲的惨状。原来,他们早在昨天下午就出发进入了魔鬼赛段,历经一夜挣扎,最终成功迷失在森林里,无奈只好返回起点重新定位。而我们却像战场上的援军,已经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准备。第一阶段走了约7公里,遇到第一个难点,我和巴特尔拿出地图和指北针认真地校对位置,寻找步道的入口。进入森林后环境越发错综复杂,四五条河道和山体看起来都是孪生体,只能逐个排查。路线上那些来来回回的脚印体现出不少队伍都在此纠结过。经过近1小时的判断,我们走上了正确的路线,那种成就感相当通透。

2公里后路被岩壁阻断,而下一个检查点在左前方岩壁垭口位置,可再向前真的无从下脚。巴特尔果断在前方开路,我们三个尾随在后面,用尽一切祖先进化前的攀爬手段。我一度怀疑,这真的是比赛路线吗?我们能活着走出去吗?后来从赛事总监那里得知,这条路线曾经是他在军队里做野外生存实战训练时的路线,现在分享给我们,一起感受下。

就这么攀爬了3个小时,通过岩壁垭口处的检查点后进入了巨大的森林迷宫,随便几个小时就彻底令我们迷失了。就在我们无法确定自己位置时,天空又下起大雨。几座大山中我们来来回回无数趟仍然找不到方向,就像误闯室内的飞鸟。幸运的是,与同样迷路的其他探险队交流,我得到了重要线索,让我们重新回到正确比赛路线中。天色又渐暗,我们加快步伐,希望在天黑以前走出魔鬼森林赛段。我的水早就已喝光,在水源地接出的却是泛黄的液体,补给也只剩几个能量胶了。

我们在孤寂黑暗的森林里一步一步地坚持前进,脚在湿鞋里长时间浸泡挤压,已经饱受折磨,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忍着疼痛踏在地面上。饥饿、疼痛、寒冷、困乏轮流着无情地撕毁着我们的斗志。巴特尔的步伐越来越小、越来越慢,脸色狰狞,皱纹里堆满痛苦,东丽和毛毛都开始出现幻觉。

我们足足用了21个小时才活着抵达换项站。烤肠、面包与热茶令人唏嘘不已,而另一个问题是,这里是个关门选择路线的节点,如果在早上7点之前不能骑车出发,将被强制走短距离路线。没有睡觉、没有补给、没有整理装备,而所剩的时间只有不到2小时。团队中开始产生了分歧,巴特尔强烈希望立即出发,坚定地走长线。而東丽、毛毛认为前方生死未卜,希望可以得到充分休息、补给后蓄势待发。我作为队长需要更多的权衡,无论如何需要安全完赛通过终点,于是选择了后者。饱餐之后,钻进帐篷,刹那间久违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阔步与信心

事实上我们仅仅睡了两个小时而已,就开始整理装备组装山地车。上午10点,我们开始了最后的山地车和越野跑赛段。山地车的距离虽然只有90公里,但完成又是一天,临近换项站时我们又犯下了导航错误,偏离赛道8公里。这样的迷失,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偏移、回归,再偏移、再回归,这就是探险越野赛事的魅力。任何队伍都会出现导航错误,成败的关键在于犯错的次数和大小,一切都充满悬念。

经过144小时的炼狱,我们高举国旗越过终点拱门。虽然最后只获得第77名,但完成比赛的过程却让我们每个人都刻骨铭心。这是一场全尺度的探险赛事,自理自助自导航,在终点,我们相拥在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要知道这场远征的很多时候,灵魂与肉体时常不在同一道轨迹上。

提名

精骑678摩托队

提名理由

由三个不同年龄层的男人组成的摩托车队,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从北极的阿拉斯加到地球最南端的乌斯怀亚,骑行4万余公里,途经17个国家,成功穿越南北极。他们的旅途在远方、未知和磨砺中展现惊鸿,共同阐释“生活着,而不是活着”的人生哲学。摩托,是荣耀的征程,骑行,是自由的追逐。一路上,见过的,到过的,克服过的,这才叫生活。

猜你喜欢

巴特尔山地车皮划艇
辩说短章
山地车上的校园拾光
有惊无险皮划艇
方法不对
皮划艇上的小帐篷
我学会了骑山地车
小驯马师巴特尔
透明划艇
UCI山地车马拉松世锦赛:库哈维完成全满贯
亲亲格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