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贵在畅通“最后一公里”

2017-03-10杨增权

中国扶贫 2017年5期
关键词:施策最后一公里攻坚

杨增权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底线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精密进行顶层设计,高位强力推进,密集出台实用性强、含金量高、操作性好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催生贫困向富裕的转变,脱贫成效十分显著:制定了“1+20+4”政策体系,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如期完成96万人脱贫、1057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减贫目标。

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虽然扶贫面不断收窄,但扶贫减贫边际效应递减,扶贫任务日益艰巨,脱贫攻坚已然驶入了“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如何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我认为,必须畅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是完成一件任务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畅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既是展示功成与否的一公里,也是困难最大、矛盾最多且处于“神经末梢”的一公里。可以借鉴学习中医“望、闻、问、切”辨症诊疗之道,在“望”贫困实际、精准识别辨真相上下功夫,在“闻”百姓心声、虚心纳谏顺民意上下功夫,在“问”致富经验、精心梳理探根源上下功夫,在“切”致贫脉象、因症施策开良方上下功夫,明晰“最后一公里”的路径,彻查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真实原因,以攻坚拔寨的勇气,奋力冲刺“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经基本完善,畅通 “最后一公里”,严防“末梢堵塞”,关键在落实。为此建议:

一要彻底根除作风漂浮。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大水漫灌、走马观花不行,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需要实干,空喊口号、好大喜功不行,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也不行,要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去干才行;必须认识到脱贫攻坚既是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培育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政治意义、经济价值兼备,要让扶贫成为一种文化、一个群体、一段记忆。决不能热衷于纸上扶贫、嘴上扶贫、电话扶贫、命令式扶贫,决不能缺乏感情高高在上,视扶贫为恩赐,视帮扶为负担,一味埋怨扶贫对象懒、不开化,否则将导致扶贫流于形式。

二要真正激发内生动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深度贫困与特殊问题纵横交错,给予支持帮助十分必要。但扶贫不能包办代替。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要坚持外部帮扶与自身动力相结合,把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作为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实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更多采用开发式、造血式、参与式扶贫方法,把内生动力与勤劳双手结合起来,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等环节,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实现效益的获得感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荣誉感,在项目建设中转变发展观念。否则,即使暂时脱贫了,也不能持久,还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贫困陷阱”,损害社会的活力和动力。

三要统筹运用扶贫资源。要更好地发挥安徽省扶贫开发融资平台作用,完善省市县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加快推进扶贫小额贷款、再贷款、金融债在安徽省落地生根并扩大覆盖面,让金融扶贫政策尽快惠及贫困户、帮扶企业和易地搬迁;要广泛集聚扶贫资源,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善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把政府“一己之力”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帮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省政府可以考虑设立脱贫攻坚奖,褒奖脱贫主体、扶贫主体、帮扶主体的优秀者;要为社会扶贫提供有效可信的参与渠道,考虑出台“互联网+社会扶贫”政策,使扶贫脱贫需求与社会帮扶资源进行对接,并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扶贫模式;要细化、实化区域之间结对帮扶政策,加大双方潜力挖掘、资源共享的力度,在脱贫攻坚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制定扶贫普惠政策的同时,要尽快制定针对特殊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进一步丰富完善“1+20”政策体系。对那些以贫困为名要政策要资金,拿到政策资金后却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忽视脱贫实效的,要责令纠正。

四要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施策。精准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在某些地区,扶贫工作出现“政府热、社会冷,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忙、群众闲,上面忙、下面闲”的现象,需要从精准上去思考;要改革扶贫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实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要充实扶贫内容,尽快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急群众之所急;要精准确定主攻方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突出一村一对策、一户一计划,防止“缩小版大水漫灌”“垒大户”“造盆景”等现象的发生;要精确配置扶贫资源,对农村低保、新农合、医疗救助等政策进行高效衔接,对省里各项政策进行有效叠加,对扶贫资金加快整合步伐,确保攻坚措施对路。

五要严明纪律建立“高压线”。要念好“紧箍咒”,牢固树立与贫困群众同甘共苦的思想,坚决刹住穷县富衙、戴帽炫富之风,严禁建设华而不实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景点,把有限资金用在扶贫刀刃上;要严厉打击数据造假,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搞假脱贫、“被脱贫”、层层加码“提前脱贫”,犯脱贫急躁症;要严格监督贫困退出标准、退出程序、核查评估机制,科学组织第三方评估,组织“回头看”“交叉看”“实地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退出贫困序列的县“村”户,要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须知脱贫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绝对不能是以前为了要资金要项目,把贫困人口放大,现在为了要成效要政绩,随意把贫困人口缩小;要严厉查处挪用贪污扶贫资金案件,彻底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严惩胆大妄为者;要认真调查扶贫项目效益发挥情况,对一些缺乏调研论证,拍脑袋决策,造成扶贫资源严重浪费的,要启动问责机制。

六要密切关注“扶贫后”。要完整准确理解扶贫目标,对贫困户不仅要看收入是否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还要看是否做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县村是否实现“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贫困发生率是否降到2%以下。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可能会成为部分地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不可小觑;即使完成阶段性的扶贫任务后,也不能认为大功告成,因为贫困是可反复、可循环的,尤其是部分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一场大雨、一场疾病,就可能重新戴上贫困帽子。这就需要用制度政策和产业发展,将扶贫成果稳定化、长效化,真正完成从“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猜你喜欢

施策最后一公里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精准施策 尽锐出战 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立足市情支实招 精准施策促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综合施策 整治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围绕“六城”同创 切实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