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傈僳移民笑咪咪

2017-03-10雷华

中国扶贫 2017年5期
关键词:傈僳马鹿傈僳族

雷华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易地搬迁建新家,安居乐业多舒心。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农村……”这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是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马鹿塘寨年过七十的傈僳族村民胡万才创作的。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亲眼目睹傈僳山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并配上打歌调和村民一起在傈僳山寨传唱。“这首诗唱出了我们移民的心声。” 胡万才说。

“日子是顺梢啃甘蔗—— 一节更比一节甜”

走进“镶嵌”在大山褶皱里的马鹿塘移民新村,一幢幢移民小楼规划整齐,错落有致,龙陵木城公路傍寨而过;新居里有的移民正在装修房屋,有的在硬化院场,有的在安装路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总投资1243万元的马鹿塘移民新村,把过去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距集市较远的43户傈僳族村民搬迁到位于乌木寨村域内龙木公路旁,由政府统规统建,实现水、电、路、通讯“四配套”,功能、绿化、房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每户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一户一院,房屋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凸显傈僳族民居特色;兴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傈僳族非遗文化展室、民族文化墙、陀螺竞技场、水景景观池等附属特色建筑和景观。

在移民胡双发家,正在厢房里铺地砖的胡双发告诉笔者:“马鹿塘43户村民以前分散居住在3座山坡上,家家之间只有狭窄曲折的骡马道相连,‘隔山能对话,相会走半天。村民住的还是雨天漏雨、晴天进风,竹笆墙的杈杈房,日子苦得很。而且那里生存环境恶劣,村民主要种植洋芋和荞麦,‘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箩,辛劳一年难混肚子圆。搬迁到这水美土肥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真是大有奔头。我种了烤烟、甘蔗、核桃,饲养了猪、牛、羊,政府出钱为我们盖了新房,日子是顺梢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村民胡志顺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建筑材料,几位泥瓦工正在厢房里硬化地面,胡志顺年过八十的老父亲正指挥一位工人砌火塘,胡老倌说:“傈僳人祖祖辈辈都喜欢烤火塘,政府想得真周到,在厢房留下砌火塘位置,我天天都能喝烤茶了。”

在政府的带动和感染下,村民热情高涨,拧成一股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新村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村民利用农暇时间自发投工投劳参加新村建设,村民胡长顺担起工程质量监督员的重任,每天都要到工地督促检查工程质量。他说:“我在建筑工地上打过工,对施工比较熟悉,为工程把质量关是应尽的义务。”一些有农用车的村民无偿为新村公益设施建设运沙石料,有的村民从山里还移来活树种植在移民新村里。

“今年收入少说也有5万多元”

移民新村小组长胡志贵告诉笔者,新村建设按照“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改善生活为纽带,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的方针,开展住房建设、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发展生态产业,新村通过实施“一池三改一利用”(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利用沼渣沼液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效清除农村“四堆”(土堆、粪堆、柴堆、垃圾堆)现象,实现“五化”和“五通”(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通安全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宽带、通移动电话)的生态文明村寨。

搬得出,也要稳得住。新村在规划建设中为村民预留了产业发展田地,每户移民都在房前屋后和荒山闲地上种植了林果和烤烟,有了穩定的经济来源,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有粮吃、有钱挣、能致富。

正在拌沙浆的胡志顺乐哈哈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着呢!房屋是政府给盖的,我们也要筹点钱把新房装修好,添置几件家用电器,再安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胡志顺告诉笔者,他家也过上低碳生活了,用沼气(电)烧饭照明,沼渣沼液做农肥。家里种了12亩烤烟、7亩甘蔗、3亩茶叶、40多棵核桃,养了16只黄山羊,“今年的收入少说也有5万多元。”

在新村坪场上,傈僳族“歌头”胡万才正在指挥30多名村民排练文艺节目,胡老倌告诉记者:“每年水稻收割的时候要举行庆祝秋收开镰打歌活动,周边村寨的群众都来参加,可热闹啦!我们节目有情歌对唱、打歌、上刀杆和‘嘟哒哒表演等10多个节目,驻村扶贫工作队也会创作节目参加演出哩!”

排练场上,傈僳族村民正在弹弦踏歌,合着大三弦激越的旋律唱出心中的歌:“马鹿塘的泉水哟,为啥这样甘甜?是共产党凿开的泉眼。移民的生活哟,为啥一天比一天红火?是人民政府为阿傈僳建起了新家园……”

猜你喜欢

傈僳马鹿傈僳族
“傈僳山寨换新颜”精品线路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语施受标记
민족 만화 —리쑤(傈僳)족
马鹿凶猛
怒江傈僳少女求学记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马鹿的演化与种系发生进展∗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马鹿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