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印欧语系中的“语法性别”概念

2017-03-10夏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认知

摘 要:印欧语系中的“语法性别”概念,与中国的“阴阳”概念相似却不同,具有独特概念,形式,特点,利弊和发展趋势。对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语法性别;阴阳性;认知

作者简介:夏薇,辽宁沈阳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H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提到“语法性别”这一概念,很多中国人会表示疑惑,因为无论是我们的母语还是已经在中国普及的现代英语都没有这一语法现象。不过我们一定对“阴阳”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古人通过观察自然中互相关联对立的现象,比如日月,男女,水火,天地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将其归纳总结为“阴阳”的概念。春秋时期的易传已经老子的道德经都将万物以阴阳来理解。汉字中实际上也是有阴阳性的,比如说带“女”字旁,草字头,三点水的多为阴性;带金属偏旁,“火”,等偏旁的多为阳性。但汉字是象形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成型之后很难改变,并且音义脱离,不相关联。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虽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留了其性别形态,但是我们却并没有形成对字性别的认知和情感。比如“钥匙”一词,虽带有金属偏旁阳性属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联想或感觉他是阳性的。这就是由于汉语中缺少语法性别系统所造成的。

语法性别体系是指通过采用词形的变化来反映名词的性别,同时限定这个名词其他成分,如形容词,代词等,要与其保持性数格的一致性。多数语言只有阴阳性,有的语言还有中性等词性分类。但是语法上的性别,缺少一个准确的分类标准,也并没有生物学中固定的分配。比如小女孩自然上本是阴性,但是在德语中die M?dchen却被归类为中性,这一点更说明了语法和自然性别的不同。另外,不同语言间意思相同的词可能被归类为不同的语法性别;也就是说,同一单词,在一个语言中是阴性,在另一个中就可能是阳性了。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指出:“把词语分成三类,有时是有依据的,有时是无理据的…在这样杂乱无章的情况中要找到某个指导原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比如太阳这个单词,俄语中солнце是中性,西班牙语el sol是阳性,德语中die Sonne是阴性。带有这种“语法性别”系统的语言,从语言类型来看,一般属于语法型语言;从语言组织角度来说,一般属于重形合语言。其结构十分严谨,强调主次分明。这些特征使这些语言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它弘扬批判精神,具有思维结构,同时对人类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比如说德语中太阳是阴性的,那么德国人看太阳可能会关注她普照万物的阴性品质;相反在西班牙语中为阳性,那西班牙人可能会关注他红日喷薄的阳性特征了。

关于这一点,认知语言学专家曾做实验来研究语法性别的人类认知归类的影响。实验中他们分别找来几位德国和西班牙人用英文对指定的名词进行限定和描述。 指定的名词在两个语言的语法词性正好相反。“钥匙”一词在的德语是阳性,西班牙语中是阴性。德国人将它描述成:“坚硬,沉重,金属的,锯齿状的,粗糙的,实用的;而西班牙人将其限定为:金色的,小巧的,精致的,可爱的,闪耀的。相反,“桥”一词在德语归类为阴性,在西班牙语中为阳性。西班牙人列出了:大的,长的,危险的,坚硬的,坚固的等词语,德国人使用了:漂亮的,高雅的,和平的,脆弱的,柔弱的等词。虽然有一些描述与事物本身的功能和价值不符(德国人将桥视为脆弱的),但这些事例无一不反映了语法性别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对事物认知的不同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思想观念的不同。在童话故事和诗歌中出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极有可能就建立在被修饰事物的语法性别上展开的;同样,语法性别还可能会影响艺术风格。就像德国人与西班牙人对“桥”认识的不同,关注点不同,建造出桥的风格也一定不同。

有很多人认为语法性别这一概念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就拿英语来说,古英语时期的英语仍有完整的名词性数格体系,名词有阴阳中三性之分,修饰名词的其他成分也要与其保持一致,与现代德语相似。自古英语形成之后,英语史遭受了多次的文化入侵和冲击,从11世纪开始,英语中语法性别系统开始逐渐瓦解。到了现代英语,名词的性数格三个属性中,只剩下了数的变化,性和格的属性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不过在丢失了性的属性的情况下,英语同样也能运作得很好,这更说明了名词的语法性别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句法和语法上的需要。

有很多学者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持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人类追求简易的生活与表达方式,将决定语言也会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的命运。语言简化自古以来,也将一直是一种趋势。很多语言的语法性别或者其他语法要求都处在消失前的最后阶段,只不过这个阶段将持续很长的段时间,但是最后的消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參考文献:

[1]Borodistsky, Lera; Schimidt, Lauren and Phillips, Webb: Sex, Syntax, and Semantics[J], Cambridge,MA: Mit Press, pp61-80. 2003.

[2]Corbett, Greville. Gender[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田飞洋:无生命名词与抽象名词语法性别形成的理据[J]. 广州:广州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运用优势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