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文学中的叙事语言

2017-03-10贺欣晔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

摘 要:从结构主义角度分析当代科幻文学,其叙事语言如何在科学性与文学性语言的平衡中保持自身特点,科幻文学叙事语言架构出四种表现思维模式以表达叙事逻辑:科学逻辑思维、文学表达思维、哲学辩证思维和诗性审美思维,以丰富科幻叙事的语言结构。

关键词:科幻文学叙事;科学性语言;文学性语言;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贺欣晔,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科幻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

中国本土的科幻文学是在西方科幻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程度上引进翻译而来,因此其模仿性极强,从内容上来说,整体性远不及西方科幻文学的发展和成就,而从叙述的语言形式上来看,既有模仿西方的线性语言结构,又有中国传统的诗性语言创新之处。常出现的情况是:没有将西方叙事语言体系掌握,也丢弃中国语言叙事优势所在,造成“四不像”局面。下面从结构主义角度分析叙事语言的科技性与文学性如何能够在科幻文学作品中达到平衡及具体分析科幻文学中的几种语言表现思维模式。

一、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性与文学性语言

“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1],科幻作品的科学和文学性并存,即语言中包含科技逻辑性和叙事艺术性。两种性质相结合,保持适当比例在作品中出现,作品会呈现出合理的科技背景感和节奏鲜明的文学美感,再配以精彩的人物塑造和跌宕曲折的故事性,及一定高度的人文思想性,才能成就脍炙人口的杰出科幻作品。

仅就基础层面而言,科幻作品叙事必需科技性和文学性,可惜的是,写作科幻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学理论学家、工程学家、电气学家等科学界的专业人士以及科学爱好者们,学科背景的专业性确定了科幻作品的真实性,但是文学背景的缺乏导致作品故事粗糙、语言平淡贫乏已成为共识,很多作品写成了科学专业论文,毫无文学性可言,例如早期科幻作品很多都属于此类:俄罗斯研发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作科幻小说的初衷就是为了宣传他自己研究的多级火箭原理,随之得到的成果之一《宇宙的召唤》(1895)详细描述火箭各种零部件的尺寸大小、设计原理及大量技术理论[2]。这种作品中充斥着平铺直叙而繁冗的科技术语,虽然对于科学理论描述准确,其原理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如同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似的严谨语言通过情节简单的故事联接而成,根本无法吸引专业科学家以外的读者。即使是现在,仍然有作家写出此类脱离文学趣味和文艺美感的作品。当科学认知内容和形式超出拥有一般知识范围的读者可接受程度时,科幻小说已经不再是文学范畴内的作品,而是科技压倒文学的科学研究报告。

另一方面,如果语言的文学性彻底压倒科学性,也不能称其为良好的科幻作品。所有的文学语言都应提倡精推细敲,正因其与日常语言的重大差别,才能体现其自身以及作者所想展示的话语内涵。若每一个字都是庄严适当而意义深远或者简洁干练,却又与所谓的“主流”作品文字风格相类似,导致丧失科幻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简单灵活趣味性,这样也许是将科幻文学地位提升到主流正统文学的好办法,但也同时受到很多科幻专门评论家的批评。美国当代科幻作家赫伯特所著沙丘系列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科幻小说系列之一,但是其中的第四部系列作品《沙丘神皇》(1981)则明显地抑制了对科学性技术的描写,将笔墨着重在使用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的语言讨论人性思想上,其中甚至包括讨论语言对人们思考方式的影响,这部作品被认为属于典型的“软科幻”小说[3],依托刻意淡化的科幻背景,实际却是讨论现实社会中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诸多思考和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正统现实主义文学。许多科幻理论家对此进行严肃批评,如台湾科幻作家张系国认为这部写的很晦涩“主流”的小说是为了“讨好学者们”,他认为“由次文化‘堕落回到主文化去,对次文化本身的成员讲,这是一种倒退,甚至是种离经叛道的现象。”[4]使用更加正式的文学语言推使科幻文学进入“主流”文学殿堂对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是好是坏,不同学者见仁见智,但是语言的文艺之美不应抹杀科学之美和日常语言的拙朴自然之美,不然科幻作品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也相差无几,恐怕就要个性全失了。

二、科幻作品中的叙事语言表现思维模式

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科幻小说独有的文学共性以及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特点,科幻文学叙事语言表现思维模式大体上分为四类:注重对于科学背景的准确闡释和详细描述,其相对应的语言就需要具备逻辑线性思维;在叙述故事篇章情节以及刻画人物形象上,需要具备文学表达思维的语言;而在借助科幻讨论现实主义人性和哲理反思时,语言上也需具备辩证思维以及为寻求与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文字情境想象而需要的情感诗性审美思维。

首先,科技语言的独特定义性与阐释性应具备逻辑线性思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系统[5],而科技语言更是以精确定义各种不同所指而独立的符号系统。科幻文学中的语言尤以科学性为其第一重要特征,其相对应的科技专业性语言相对稳定并具有鲜明的区分性,因此作为一种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拥有几乎固定的语言体系和结构,理论性的提纲挈领着其他解释类与阐述用词。在作品中,突出作者专业技能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于科技语言的准确应用和创造。因为科幻通常关注未来,畅想未曾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科技行为,作者对于自己乌托邦社会的构架势必使用一些自己命名的新鲜语言,这些语言形式即代表了小说中科幻世界的属性。在定义与阐释这类语言时,逻辑线性思维可以确保叙述和描写不会偏向至其他类型小说中。大多数科幻作家认可以直白的科技类型化描述法进行定义,可使专业术语简单易懂,读者理解与思想代入也最为便捷,这是因为“语言可以作为一种认识途径和认识模式”[6]使读者快速认识架构在作者观念下的科幻世界(有时为了增添文学趣味和新颖性,打破科学定义和描述也时有发生,尽管这类语言不易把握和创新并经常走入恶趣味的歧途中,但也不失为一种头脑风暴的尝试)。从科幻作品分析和写作经验上看,成功的科幻作品中含有大量科技语言的比例并不高。所以科技语言还是必须控制其较低的使用频率,不然不仅会造成如前文所说的科学理论报告般枯燥乏味、受众范围极小的后果,甚至会使大众读者对科幻作品产生类似“恐怖谷理论”的反感与厌恶。

其次,具备文学表达思维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都是必备元素,科幻文学自是如此。因科幻作品中的世界大多是作者本人根据其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等想象设计而来,对叙述故事、描绘虚拟环境和生活场景、塑造人物形象之类的语言更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而科幻世界的现实描述与客观现实的描述没什么不同,既然“客观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媒介才能实现”[7],科幻中的现实也如是。文学语言应表达科学语言在纯粹定义和阐释之外无法表达的主观性、虚拟性和歧义性。这些文学特征通过整体的语言结构显现,正是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最直观明显之处。在对虚拟架构世界的叙述中即可一窥作者的主观性,即使作者努力保持客观的语言,也是主观进行语言选择的文学风格所在。通过大量惊险故事情节和对白塑造人物遵循通俗小说一贯的文学性,但在科幻文学中,这种塑造手段在语言上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假设在正常的生活背景环境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某事件的谈论描写必然与未受过教育人的谈话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因个体的语言吸收范围不同而通过同一语义的不同用词上辨别,但是当两者都出自科幻文学这种特殊背景中,例如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已经极高程度机械化或高难科技日常化的社会时,那么从有着固定体系结构的社会通用科学语言上已无法辨别不同人物身份更何况塑造人物!这时更需要个体化的文学语言。可是上文已提到过,正统小说文学语言与通俗小说文学语言在科幻文学界正处于僵持中,由于两者在作品中的比例而会生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前者较多即向传统文学靠拢,后者较多即为通俗流行小说范式。不论何种,都恰证明文学语言表达思维的重要性。

再次,除了以上两点语言表现思维的表层结构以外,科幻文学也需具备辩证思维和诗性审美思维这两类深层语言结构。作家对于讨论异世界中人性、社会、生存的内涵与外延是科幻文学中永恒的话题,这类话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而辩证思维的表现形式依然是语言的准确娴熟运用以及语言体系一贯性的显现。巴赫金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中就提到过“文学语言活动的社会属性具有重要意义”[8]。虽然他论述的是文学语言的“多语体性”特征,但是语言辩证思维对于其社会属性而言也具有相似性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辩证性有意义,其语言本身所体现的对称结构性、整体逻辑和辩证性也有其独特的社会性意义。

最后,作家应运用情感诗性审美语言使读者能对科幻文学中的陌生语言通俗化和通俗语言陌生化进行自动转换,并借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美的想象感受。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9],面对陌生的科幻世界,读者可以从奇特的语言中寻找共性,使之转换为自我可理解的通俗性语言,从而提升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迅速熟悉和接受程度,而与之相反的是将通俗性的语言放在特定的情感审美语境中,使读者在进行陌生化的转换中感受创世之美。因此科幻语言应结合当代流通语言中的审美与读者进行情感接纳上的沟通,即使是在完全创造全新的语言体系情况下,也需考虑读者的审美可接受程度。再者,对于科幻文学这种几乎完全外来的文学体系而言,部分中国作者仅关注到了西方式语言体系的人文社会功能,却完全忽略了中国传统式语言的意境想象功能。虽然现代汉语已丧失大部分意在言外的表达意境功能,但是仍具备表现西式线性逻辑语言所不具备的意境延伸功能,可惜在科幻文学这种最需要展现不可言之美的世界中,这种具有中国语言体系特色之美的功能却没有完美的应用和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岩. 外国科幻论文精选[C].王逢振編.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1.

[2]郑军. 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1: 45.

[3]“……那么原本的定义是什么呢?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 SF);以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以意象性、心理性和隐喻性深刻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科幻作品称为软科幻(Soft SF)。”星河. 语言科幻的巅峰[J]. 科技潮. 2009 (8) : 52-53.

[4]陈文龙,王珂. 开普勒的梦——太空探险科幻小说赏析[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484.

[5]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9.

[6]杜明业. 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54.

[7]盛宁.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69.

[8]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C].钱中文编.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76.

[9]童庆炳. 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3.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