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

2017-03-10朱明海陆胜新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教育质量转型

朱明海+陆胜新

【摘 要】教育质量应该聚焦到“人的生长”,教育治理需要转变学、教、管等方式。学校立足课改實践,梳理出了质量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找到学校发展的坐标,撬动学校的组织变革,为教师点亮前行的灯,让儿童站在主题活动的中央,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建构出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教育质量;教育治理;转型;校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41-02

【作者简介】1.朱明海,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92)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2.陆胜新,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92)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应该聚焦到“人的生长”,应该强调全面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增进人的现代化。笔者立足于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简称“无锡市八小”)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梳理出了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以追求教育的“新优质”。

一、找到学校发展的坐标

近三年,无锡市八小基于江苏省八士地区的地方文化,百余年来的历史传承和各种富有特色的校本实践,出台了“至真文化”建设方案。以“至真”为校训,以“勤以修身,真以立人”为主线,勾画出了学校发展的愿景,明确“勤真致远、立德树人”的文化建设核心,努力“让每个孩子学做真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勤政守真”管理文化,“勤业启真”教师文化,“勤学修真”学生文化,“简约至真”课程文化,“自然雅真”生态文化。现如今,学校的生态文化布置已经告一段落。无锡市八小校园内,不光是“至真”石巍然屹立,还添置了许多文化景观。建筑内的墙壁上,布置了《八小赋》、百龄围棋、灵动排球、润泽茶文化等主题“特色展示廊”。它召唤着学校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同时,学校还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如举办“至真文化节”,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感觉可以“至真”,产生“自我生长”的愿望和强烈的使命感,共同明晰前行的方向。

二、撬动学校的组织变革

学校完善机构、明确职责:党支部领导,校务委员会决策,职能部门、年级部、教研组执行;工会、团支部配合;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监督。2014年初,学校重设职能部门,撤销教导处,设立了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重在做好引领、服务、指导、督查、蹲点工作。成立了低、中、高三个年级部,选拔配备了“一正二副”的年级部管理“班子”,从而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全校形成了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效能明显的行政管理机制,优化了管理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提高了近距离管理的关注率和有效度,实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优质与高效。大家心往内涵提升一处想,力往学校发展一处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三、为教师点亮前行的灯

这几年,学校精心修订了《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评定办法》《教师业务考核细则》这三个牵动学校发展的“牛鼻子”纲要,各条线还对应发布了《中层干部考核细则》《优秀师傅考评细则》等20个相关岗位业务考核细则,彼此统筹兼顾、相辅相成,既有规范约束,又有建功激励,这种全方位强化激励评价机制,也提高了全体教职工的竞合力。有了这些“灯”,教师们就自觉地把“无私的奉献精神、扎实的课堂教学、上乘的教学质量”作为价值追求,不断前行。但是这些政策的制定首先要做到公平,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同时,学校坚信“想要走得远,那就一起走”,所以十分注重“孵化”教师,激励其自主生长。我们注意“树立好教师的标杆”,挖掘并宣传典型的人与事来带动团队的良性发展,市“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市“行知式青年教师”、区“公益之花”、区教育系统“文明家庭”“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先进事迹激励着不同层面的教师追求德艺双馨、岗位建功,使全体教工真正做到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行动上“合力”。我们为教师铺设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至真成长室”负责新任教师教学业务过关培训,近几年的达标考核人人过关;“至真研究室”注重骨干教师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提高培训,教师的学术层次不断提高;“至真班主任工作室”则打造出了一支德艺双馨的骨干班主任队伍。

四、让儿童站在主题活动的中央

童年应该是五彩斑斓的,教育应该遵循童年的规律。学校真诚地携引儿童度过六年健康、快乐、本真的好时光。

首先是“在细节中涵养学生的精神长相”。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涂抹生命底色,我们编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拟定了《八小学生行为规范“三字经”》,激励学生从细节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校系统构建《八小学生安全教育指导意见》,呵护童年;举办“启明星”广播、电视台、少年宫、小讲坛等,即知即传、生生共育;开展“核心价值观”微行动、“三爱”教育、文明礼仪季等活动,深化养成教育;在班级内外张贴评比栏、光荣簿,少先队每月表彰行为规范示范班,鼓励“日行一善、月养一习”;年级部每年进行特长生评定,德育处每学期评选“优秀班集体”……

其次是“让儿童留下生命的痕迹”。通过特色活动历练儿童的成长,精心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茶文化节、“六年六个季”“启明星”校园文化节等。学校曾面向无锡市展示“陶花节”活动,在市“百灵鸟”艺术展演、区艺术节、校园体育节比赛中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学生在各种有意义的仪式与快乐的活动中,历练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成长。学校还形成了有效融合的社团活动体系,市少先队特色项目“红领巾茶文化研究所”、市区优秀学生社团抖空竹社团、果果乐美术社团、雅韵茶社都“让儿童站在主题活动的中央”,并且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发展生命。

五、让学习真正发生

首先是重新研究学生的学习,树立“为学而教”的课程观,从“课堂”走向“学堂”。语文“模块教学”、数学“问题导学”、英语“分层教学”等实践研究都很有成效,数学学科着手研究“问题导学”式课堂,都在着力研究“转变教学方式、构建积极的班级生活”。其次是优化课程,初步形成体系。学校除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稳步推进“模块阅读”“问题导学”“分层教学”,还促进校本课程特色化、个性化实施,扎实开展“百龄围棋”“灵动排球”“润泽茶艺”“本色麦秆画”“精神抖空竹”等课程(项目),呈现出“一校多品”的局面。学校通过特色课程体系唤醒学生自主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张扬其个性生命,最终达成课程的总目标“让每个孩子学做真人,拥有自然童年、享受真味人生”。

六、建构特色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固定化与常态化推进一批由主题活动与特色项目发展而来的特色课程,主要是“语文模块教学”“数学问题导学”“茶文化”“风筝”“儿童麦秆画”等,并通过研究让特色更“特”;其次是将现有的特色项目发展成特色课程,主要是“积极德育”“英语隐性分层教学”“快乐科技”“抖空竹”“百龄围棋”“灵动排球”,加快将“项目”发展成“课程”的速度;再次是在学校“至真文化”引领下对课程进行时空整体改造,主要是立足“儿童的学习”,实施渗透式、融合式、消弭式整合与重构,明确“八小学子核心素养”,以此为方向建构更加科学与系统的特色课程体系,最终建成“有品牌”的特色学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践行“教科研一体化”策略,以课题研究为催化剂、加速度,深化、优化与强化项目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质,形成办学品牌,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提供成长舞台,让他们站在学校正中央。<\\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教育质量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
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