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2017-03-09林茂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调查数学课堂

林茂发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一、高二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实践对比,就“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对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对于不同课型的课堂该如何设计,教师“教”与学生“学”如何更好地融为一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课堂;影响;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了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教师要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对比等对“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和反思.

二、“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影响的调查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学生做什么的規范”.“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

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笔者首先对9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表1).

表1教师:您觉得高中数学授课前了解学情

非常重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般,不需要通过学情改变教法不重要

统计数85130

百分比86.73%13.27%0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以学定教”的重要性,有86.73%的教师认为课前了解学情很重要,通过学情来调整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更高效,认为不需要通过学情改变教法的教师仅有13.27%,没有教师认为了解学情不重要.可见,在教师意识中,已经把“以学定教”作为新课标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

表2学生:你觉得教师怎样授课,课堂更高效(可多选)

项目人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课前自学、问题反馈、教师点拨42082.382.382.3

教师凭主观授课,课后题海战术6312.312.312.3

什么方法都一样101.91.91.9

其他原因173.53.53.5

通过调查发现,有82.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问题反馈、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高效,而教师凭主观授课,课后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已逐渐落伍,接着笔者又与所在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对“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课后测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以学定教”对教学结构的影响

1.“传统模式”课堂结构

2.“以学定教”课堂结构

通过两种课堂结构对比来看,在“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中,教师可以更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学生参与的时间更多、更广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调查发现,采用“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长、学生参与度更高、知识掌握得更全面、重点理解得更透彻、思路更清晰、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也更满意.教师不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无视,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学习不再被动,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三、“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

那么,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学定教”要做到精心预设

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的.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所以,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是十分重要的.

1.在教材方面做到精心预设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数学教师的集体智慧.“课程和教材的知识”是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从而明确要“教什么”,具体从通读教材和深入研读两个层面展开.教师要通读教材,梳理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基本定位和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清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有的教师在新授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由于对本节课的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忽略了本节课最困难的地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究和证明”,而是直接给出了公式,学生的工作仅是代入公式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而学生无法体会到公式的推导中渗透的探究思想、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课堂预设时,需对教材做一个深入的解读,只有充分领会情境的设计意图,才能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并从知识点的数学本质、形成过程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学情,呼唤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以学定教”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1.导学案在设计上,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所谓知识问题化,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那么应怎样设计问题?要满足以下几点:

①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③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 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⑤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基础巩固练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人人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而拓展提高练习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运用变式题、开放题等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一定程度的拓展提升,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分层题组练习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分层练习、不同難度的题组练习,达到面向全体、突出个性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多元的评价方式

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实施“以学定教”,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可以实现新课程“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目标,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只有真正为了学生,才算是找到了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通过激发学生发展和创造,使教育质量和效率出现质的飞跃,并使教师的工作发出创造性的光芒.

坚持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定会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作业训练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调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