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及其优点
——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3-08陈小陆

关键词:思政同学教育

陈小陆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246003)

思政课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及其优点
——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小陆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246003)

思政课专题教学能够为逻辑思维的充分运用提供条件,既能满足同学们对感性认知偏好,又能培养他们逻辑思维的习惯和素养;逻辑思维的运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既能传授知识,又能传授方法,传授方法重于传授知识;专题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增强同学们对思政课的亲近感;逻辑思维能导向“真知”和“新知”,“求真”能增强同学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求新”能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思政课专题教学;求真;求新;认同感

一、思政课的困境

总体而言,以前同学们对思政课兴趣不高,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授课方式单一。同学们对这种授课方式惯性地表露出麻木心态,期待与初高中不一样的授课方式。二是他们还认为自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在上思政课。即使到了大学,思政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大变化,甚至有些章节还与初高中大同小异。简单的讲规则和案例已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索求。如何吸引同学们关注思政课、喜欢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的老问题。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思政课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有着传统的通讲教学模式所难以达到的优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笔者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二、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授课教师通过整合教材,把课堂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设计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专题进行深入讲解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学,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传授思维方法才是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对大多数人而言,集中学习知识可能就是从小学到大学这个时间段。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须增加更多智慧,去应对瞬息万变、日益进步的社会。笔者以为,智慧源于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加工一系列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结果。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中,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而专题教学,既能传授一系列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能展示思维过程,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素养,较好地弥补了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不足。

传统的通讲教学是平面教学,而专题教学是立体教学多维度教学。平面教学是面面俱到,然而是面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学的规律一般是: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则,大学讲理论。讲理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应是专题教学。讲故事、规则可以通过数量和反复来达到教学效果,而讲理论必须有维度有深度、有时间有空间才能演绎思维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最终形成思维结果。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也符合高校学生生理发育特征,“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1]专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就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征去设计,意在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提升大学生逻辑思维的水平。

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但发展得还不够,一开始还不能完全直接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来教学。从笔者教学的体会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相比较,同学们对《基础》更感兴趣。因为《基础》讲的是同学们身边事,或者就是同学们自身的事,比如该怎样面对大学生活,怎样管理不良情绪,正确对待校园爱情,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等等,这些事很感性很具体。而同学们对《概论》这本书的兴趣度显然不如前者。笔者个人认为,这是由于《概论》这本书讲的是国家、社会、天下这样的大事,逻辑思维缜密,理论性比较强,思路比较宏大,同学们就不爱听了。青年学生还是习惯和偏爱感性认识,对于贯穿逻辑思维的纯理性的知识一时难以完全适应,这是由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的。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百家讲坛之所以引人入胜,关键在于对细节和情节把握得好,因为细节和情节能体现故事性、趣味性。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贯穿大量精致的哲理故事、寓言故事博取了大众的青睐;王立群的读《史记》就是通过还原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斗争细节和生活情节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关注……当然笔者并非是说只需要关注细节和情节就行了,还要进一步做到从细节和情节中深入、从细节和情节中总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小知大、由近致远,以细节和情节作为逻辑思维的对象,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关注细节和情节是讲课的手段,找规律才是讲课的主要目的。这样方式的讲课,其思维过程也只有在专题教学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三、专题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增强同学们对思政课的亲近感

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划为四大专题:好子女、好学生、好员工和好公民。这四种角色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呈现出四位一体的架构。以简洁形式反映庄重的内涵,以通俗语言诠释人生和社会。好子女是人生的开始,其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好学生是学习生活的开始,其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好员工是走向事业的开始,其教育的主体是单位;好公民是融入社会的开始,其教育的主体是大众。好子女才有可能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好员工,前三者都好,才有可能成为好公民。前三者是基础,好公民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立体的综合的工程,伴随人的一生,只不过学校教育是唯一的专职教育,对人的影响可能是最大最深远。

你可以特立独行,但你不能放弃努力成为一名好子女、好学生、好员工和好公民的追求,因为这是父母的心愿、老师的骄傲、工作的需要、社会的期许。四个角色,道出了每一位同学都回避不了的责任,一个“好”字,明确了每一位同学奋斗的方向。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既语重心长,又娓娓道来;既立意隽永,又贴近实际。这一改,课堂气氛庄重而亲切,老师态度严肃而慈爱。消除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长期形成的隔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说教印象和同学们的忤逆心态。

四、专题教学是统一了逻辑和历史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同学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因此,逻辑和历史统一为人类了解已知并从已知走向未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潜心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后总结出来的逻辑结论。只要同学们真正理解了这个逻辑结论,他们就一定会发自内心地信仰共产主义理论,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它的诞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同学们真正理解了这个逻辑结论,他们就一定会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支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3]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读“一般与个别”这对哲学范畴的科学涵义和内在逻辑关系。

“历史的研究方法是根据历史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4](P442)讲历史,就要讲细节和具体事件,满足同学们对感性认识的偏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逻辑的方法是舍弃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的研究方法”[4](P442)讲逻辑,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来揭示规律,知晓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能对未来形势科学地预测和判断,坚定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传统“填鸭式”的输灌,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理论强加给同学们。而是提供一种科学方法,提供相关客观事实,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同学们学会使用方法去分析客观事实,然后形成不容置疑的结论。就好像告知同学们加法,同学们就知道1+1=2这样的计算结果不容置疑一样。

五、求真是逻辑思维的目标,求新是逻辑思维的突破

真善美永远是教育的主题,其中“真”是基础是灵魂。只有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善美,才是真善真美。离开了真,善和美也就失去了现实依据,成为掩饰虚假甚至罪恶的伪善伪美。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谆谆教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的获得,离不开逻辑思维。专题教学注重流程和动态,引导学生在流程和动态中产生疑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最终成为“真人”。爱因斯坦曾强调:“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5]爱因斯坦认为,方法远远比具体知识更重要。因为具体知识是运用方法的结果,是静态的。而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是动态的。有些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知识可能跟不上变化而落伍……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只能落得水土不服甚至僵化等死,离真知越来越远的结局。而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追求真理的方法,掌握了了解世界的工具,才能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这样,不但可以验证以往知识与当今世界的契合度,而且还可以掌握更多的新真知。恩格斯说:“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6]

逻辑思维是对客观对象的趋同反映,而创新思维是对这种反映的突破、求异和超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哲学范畴。但创新思维的这种突破、求异和超越,必须建立在对逻辑思维结果了解、掌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创新一定要遵循尊重逻辑法则和客观规律,否则,任何创新都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最后,创新结果还须通过逻辑思维的验证,才能上升为条理化、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又是统一的哲学范畴。正是这种“对立统一”,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

六、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到2020年,我国“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职业教育“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不论是“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还是“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都与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密不可分。因为,逻辑思维既能导向“求新”,又能导向“求真”。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知识,更在于创新知识,让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潜在创新能力充分释放出来,引导其发展意愿,拓宽其发展空间,提升其发展水平,增强其发展效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7]才能做“新人”——职教新人,才能为职教兴国,为我国从现代工业大国迈向现代工业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1]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4.

[4]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1984.442.

[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7.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思政理论课教师类)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Szzgjhl-1-2016-32);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辅导员类)大学生就业导航工作室(Szzgjhl-2-2016-30)

陈小陆(1969-),男,安徽怀宁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同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