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2017-03-08黄祥刘新跃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黄祥,刘新跃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

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黄祥,刘新跃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

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治理提倡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治理等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治理视阈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旨在超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分析,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凸显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担当意识。

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治理”一词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至此,各行各业也在积极思考“治理”理念与本领域的结合应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效充分发挥,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如何结合“治理”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治理倡导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共同参与等理念,无疑,这些理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当前,我们应当在国家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从治理视阈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是认识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逻辑前提。从管理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加以监测、改善、控制,使之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1]根据此定义可以得出,一方面,管理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育主体和客体二元化特征明显,而治理提倡主体多元化,主张主体间性,提倡制度化、规则化,以制度规范教育活动过程。另一方面,管理者是依据计划开展一系列组织与策划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控制改善,这就使得整个教育过程过于死板,不够灵活,与网络新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相适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遵循其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积极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筹谋划、综合推动,解决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2]进行的理论化阐释和系统化思考,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能力,提升政策执行水平”[3]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顶层设计,队伍管理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在全球一体化、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各种意识形态的交汇与碰撞。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也得到不断提升,这些成就势必会引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从而会加快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即加快对我国进行普适性价值观输入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双重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与碰撞会尤为激烈,处于变革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思想混乱,同时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次,信息化新媒体的繁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新媒体不断涌现,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更强的交互性,同时也更加便捷、更加隐蔽。虽然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相对便捷。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一方面,信息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频现。可以说当前新媒体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国内少数分裂势力宣传其分裂主张的主阵地。另一方面,信息化新媒体使得国家对舆情的监测与管理的难度增加。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快,用户数量大,这些使得国家对信息传播控制的难度大大提升。在我国网络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时期,更易造成我国舆论失范的现象频繁出现。

最后,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外部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成长于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物质的享受与追求、个人成功的渴望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团队协作精神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缺点也很明显。相比于父辈群体,他们这一代更加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但随着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制约着他们主观愿望的实现。加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理性的,非理性的声音相互交织于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当代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外部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进行成熟、理性、正确的引导变得愈加困难。

三、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但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即以高校为中心,依赖于一般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显然,这种模式在面临种种新挑战和新形势时,已经无法很好的做出应对。目前,国家在治理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积累了广泛的经验。以人为本、多元参与、服务式管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加大网络管理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这些理念理应成为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参考来源。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与践行,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而且也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能力。首先,坚持法治理念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和规则建设。坚持法治理念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制度化、章程化,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开展。其次,坚持法治理念,有利于应到学生培育正确的三观,尤其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如前文所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灵活多变,个性较强,差异性明显,法治理念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和高校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多元中把握主导,在多样中辨识主流、在多变中坚持方向。最后,深入贯彻落实法治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构建和谐校园,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人,以制度规范人”,法治理念的培育可以使得高校在利用法律和制度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能利用法律和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尤其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约束能力。同时法治理念的培育以及各项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进而对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模式

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性要求,而在当前我国行政等级制的高校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附于政府、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错位以及管理主体单一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模式,不失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治理强调多方协调参与、主客体平等、协商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治理的这些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治理目标服务,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主要是由高校各级党委构成,但是掌握大量教学资源的他们往往很难发挥出这些资源的最大功效,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统的太死”的现象。治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社会组织和第三方介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突出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网络,这一自主网络在某个特定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领域中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第三部门”概念,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方”,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党组织从各种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热衷于服务公共的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感和针对性。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5]通过“第三部门”的介入和参与——比如心理健康机构(心理热线)、各种教育基金(学生资助)、劳动力就业市场(就业教育)等,将单一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转变为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第三部门”的“自主网络体系”下,各自承担教学和管理责任,最后达到多元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大数据思维

人具有社会属性,换言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受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要树立大数据思维。首先,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挖掘意识。数据可以给人们提供直观的信息,帮助人们建构新的认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综合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进行挖掘,以便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能力,不仅要对数字化的结构性数据进行挖掘,例如学生的成绩、出勤率、违纪违规记录、校园消费记录、校园网络点击率等;而且要对非数字化的人文信息进行价值挖掘,例如微博、QQ、微信、贴吧等新媒体中的信息。其次,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预测意识。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从而对未来工作进行有效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挖掘数据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各种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便于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必要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1]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4-03

[3]罗海英.论政策科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教育学术月刊,2012-09.

[4]朱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孙友莲.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

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治理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5095)

黄祥(1991-),男,安徽当涂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新跃,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