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修辞格英译的主要原则与策略

2017-03-08杨勇萍姚丽娟毛和荣

关键词:辞格修辞格内经

杨勇萍,姚丽娟,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内经》修辞格英译的主要原则与策略

杨勇萍,姚丽娟,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本文探讨了《内经》修辞格英译的主要原则与策略。《内经》修辞格的英译应遵循三个主要原则:(1)直译优先,尽量保留原文语言形式;(2)意译主导,以忠实传译医理为原则;(3)灵活选择,依据语境灵活选择译法。《内经》修辞格的英译可采取四个主要策略:(1)保留形式,直译优先;(2)罔顾形式,译出本体;(3)变换形式,省译合译;(4)变换形式,增译分译。

内经;修辞;中医语言;中医翻译

从国内当前公开发表的论著看,关于《内经》修辞格的英译研究始于2008年,并保持每年2至5篇的研究进度。①比喻、互文、借代、举隅、对偶、排比、反复、通感、曲说、错综、避复、省略等修辞格,尤其是比喻修辞格得到学者较多的关注、思考与探究。虽然学界关于《内经》修辞英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但当前《内经》修辞英译研究仍缺乏理论深度,多数研究都属于实例分析类别,《内经》修辞格翻译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因而,《内经》修辞英译研究,作为中医英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任重道远,值得所有中医译者的继续努力。基于此背景,在分析《内经》修辞格的主要类别与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探索《内经》修辞格英译的主要原则与策略。

一、主要原则

(一)直译优先:尽量保留原文语言形式

《内经》既是一部医学经典,又是一部语言巨著,其突出特点就是在阐述深奥医理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因此,《内经》成为中国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多元化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使其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有效地传播了中医医理,而且恰当地呈现出中国文化“医文互通、医文互用”的独特风格。②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表达形式是《内经》这部中医经典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专注于语言表达形式的各种修辞手段,就难以真正理解《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医理。因此,在对外传播中医理论时,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尽量保留原文语言形式,遵循直译优先的原则。诚如《内经》译者李照国在总结《内经》英译方法时所感悟到:“‘译古如古’是我翻译《黄帝内经》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这个基本思想的萌发源于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当然也深受我国汉唐时期佛经翻译实践的启发。我向来以为经典就是经典,不同于一般文本,翻译时为使其主旨思想不被曲解和演化,就不得不尽可能地保持其精神原貌——包括其句法、词法和行文风格。”③

(二)意译主导:以忠实传译医理为原则

虽然直译是中医英译的优先选择,但汉英语言的结构性差异与中西医话语体系的迥异决定了中医英译的意译主导原则,即在直译失效的情况下应以忠实传译医理为原则。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发音、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虽然两者之间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Nida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意合(parataxis)与形合(hypotaxis)之分了。④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汉英语言的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医学领域就是中西医学在话语体系与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性。李照国认为,中医语言具有模糊性、歧义性、笼统性、文学性的特征。如“辨证论治”、“五脏六腑”、“木喜条达”、“土不制水”、“效如桴鼓”等常见中医话语具有语义凝练与文学表达的特点。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这样的四字汉语表达结构几乎不可能在英语中重现,更不可能在西医话语中找到翻译对等体,因为上述常见中医话语要么属并列结构(“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要么属主谓结构(“木喜条达”、“土不制水”、“效如桴鼓”)。从句法角度看,它们实际上相当于英语的单句,因此翻译时大多要翻译成单句而非短语。对于中医语言的文学化倾向,李照国认为,“既然中医毕竟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不是文学或哲学,因此中医翻译首先要向读者传达的就应当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而不是文学或哲学知识。所以译者不必为放弃原文修辞手段而惋惜不已。”⑤因此,在无法顾及原文表达形式的情况下,中医译者应以忠实传译中医医理为原则。

(三)灵活选择:依据语境灵活选择译法

《内经》修辞格的种类多元性与运用的多面性,决定了译者在中医翻译实践中必须依据语境灵活选择译法。据统计有40余种医古文修辞手段在《内经》各篇章中得以运用。⑥面对如此普遍的修辞格运用,《内经》译者必须精通各种修辞手段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本意,并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具体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译法。譬如“比喻”辞格的运用,翻译时就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比喻,如明喻、隐喻、事喻,可优先采用直译原则,既保留本体,又译出喻体;而对于借喻,就不能同样处理之,而应优先考虑意译手法,即罔顾形式,译出本体。其次,《内经》中诸多语句同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呈现出多面性特征。如: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灵枢·阴阳清浊》)此例中,“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既为回环,又是对偶,兼有对比。此例的翻译,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只能以三种修辞中的一种为主来制定翻译策略。因此,依据语境灵活选择译法是《内经》翻译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主要策略

笔者在《〈内经〉修辞格的主要类别与特点》一文中,基于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将《内经》修辞格分为五大类,即联想类辞格、工整类辞格、简约类辞格、变换类辞格与合韵类辞格。⑦基于对《内经》修辞格的总体分类及上述《内经》修辞格英译的主要原则,笔者认为《内经》修辞格的英译总体上可采取下述四个主要翻译策略。

(一)保留形式,直译优先

对对偶、排比、层递、对照、回环等追求语言形式美与音韵美的辞格,由于语言形式本身属于这些辞格的内在成分,所以译者则应尽量保留原文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遵循直译优先的翻译原则。反问辞格寓答于问,仅加强了语气,对语言常规偏离较小,故直译即可。明喻、隐喻、事喻、比拟等辞格是表达者对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联想迁移,是表达者对想象现实(imaging reality)的主观描述,没有明显故意地去违反语言与语用常规。故而,也应遵循直译优先的原则。

(二)罔顾形式,译出本体

借喻不同于明喻、隐喻、事喻等比喻辞格。借喻直接将喻体说成本体,构成了比喻修辞中最大的语言常规偏离。因此,借喻辞格的翻译应遵循忽略喻体、译出本体的原则。借代、讳饰、错举、错综辞格的共性在于以非本体的事物来摹写事物的本体,以更深刻地表达事物的真实性,因而构成了对语言与语用常规有意的最大偏离。故而,翻译这些辞格时,译者要遵循译出本体、罔顾形式的原则。夸张修辞是对所描述事物脱离实际状况的强调与渲染,是一种典型的故意偏离语言常规的辞格,故而翻译时应遵循译出本体的原则。摹状修辞是对客观事物的声色形予以生动描绘的辞格。虽然没有故意偏离语言常规,但其内含的语义信息在翻译转换时难以找到目标语言对等体,因此也应以译出本体作为首要原则。

(三)变换形式,省译合译

反复与复用的共性在于用意义相同、相反或相类的话语重复表达同一个语义的辞格,因而具有语义重复的特征。翻译此类辞格时,译者应尽可能去除累赘的源语言表达形式,采取省译或合译的方法。这样处理也更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避复是故意用不同的词句来表达相同的意义的辞格,目的是避免表达的单调贫乏,因而理论上存在省译合译的操作空间。

(四)变换形式,增译分译

省略、并举、互文、合叙四个辞格的共性在于依据特定语境或汉语的特殊结构形成语义减省的现象。由于它们故意略去本应用汉语符号表达的部分语义,而将这部分语义隐藏于这些特殊的表达结构之中,因此在翻译转换中译者应采用增译或分译的方法补全原文减省的语义,这样目标语言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

三、小结

众所周知,一项翻译活动实际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其中,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信息的过程;转换是选择适当的翻译形式(如口译或笔译),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如归化或异化),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的过程;表达则是用目标语言符号将原码的信息进行准确呈现的过程。不难理解,在原码向译码转换的过程中,具体翻译技巧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具有情境决策(situation-oriented)的特点。因此,我们这里探讨的《内经》修辞格的翻译策略只具有原则上的指导意义,是从学理思辨的角度提出的理论原则。

从学理上讲,本文提出的《内经》修辞格的翻译策略可归结为“返璞归真”的原则。众所周知,修辞格是一种语言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与语用常规而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或特定模式。既然修辞格常常有意识地偏离语言与语用常规以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那么从翻译策略角度看译者应反其道而行之,将修辞格违反语言与语用常规的表达进行矫正,使之变成符合语言与语用常规的表达,即将忠实传达语义视为首要翻译原则,而不要太注重修辞格本身所追求的表达效果。将《内经》所使用的常见修辞格进行语义学分析后可发现:对偶、排比、层递、对照、回环等辞格具有追求语言表达形式的齐整与对称,着力表现语言的形式美与音韵美的共性;比喻、借代、比拟、夸张、讳饰、错举、错综等辞格具有以非本体的事物来摹写事物的本体,以更深刻地表达事物的真实性的共性;反复、复用、避复等辞格具有语义重复的共性;而省略、反问、并举、互文、合叙等辞格则具有语义减省的共性。因此,依据忠实于语义的首要原则,对借喻、借代、讳饰、错举、错综、夸张等辞格的翻译,译者应罔顾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着重译出原语表达的意义本体,因为这些辞格具有非现实性特征,即以非本体的事物来摹写事物的本体;对反复、复用、避复等辞格的翻译,译者应学会变换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采用省译或合译的方法,因为这些辞格具有语义重复的特性;对省略、并举、互文、合叙等辞格的翻译,译者应学会变换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采取增译或分译的方法;而对对偶、排比、层递、对照、回环、比喻、比拟等辞格的翻译,译者则应尽量保留原文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遵循直译优先的翻译原则,因为这些辞格没有明显故意地偏离语言与语用常规,而语言形式本身属于这些辞格的内在成分。所以,所谓《内经》辞格翻译的“返璞归真”原则的内涵在于:对故意偏离语言常规的辞格,翻译时要遵循意译优先原则;对具有重复累赘语义成分的辞格,翻译时要对其进行合并减省;对具有故意减省语义成分的辞格,翻译时应对其进行增补还原。总而言之,“返璞归真”就是恢复被修辞格扭曲的语言与语用常规。

注释:

①2008年发表了以下两篇关于中医比喻修辞格英译的论文:闫舒瑶:《从认知的角度谈中医隐喻翻译》,载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8月,第10卷第8期;薛俊梅:《论医古文比喻修辞格的翻译》,载自《中国科技翻译》,2008年11月,第21卷第1期。

②杜福荣,张斌,王治梅:《〈内经〉常见句式变化修辞格英译》,载自《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10月,第8卷第10期。

③牛喘月:《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再谈〈黄帝内经〉英语翻译的方法问题》,载于《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年3月,第3卷第2期。

④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⑤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18页。

⑥赵阳,施蕴中:《〈内经〉修辞格及英译实例分析》,载自《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5月,第7卷第5期。

⑦各类修辞格的具体内涵,详见杨勇萍,姚丽娟,毛和荣:《〈内经〉修辞格的主要类别与特点》,载自《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牛喘月.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再谈《黄帝内经》英语翻译的方法问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03,3(2).

[3]闫舒瑶.从认知的角度谈中医隐喻翻译[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8,10(8).

[4]薛俊梅.论医古文比喻修辞格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11,21(1).

[5]赵阳,施蕴中.《内经》修辞格及英译实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05,7(5).

[6]杜福荣,张斌,王治梅.《内经》常见句式变化修辞格英译[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10,8(10).

[7]杨勇萍,姚丽娟,毛和荣.《内经》修辞格的主要类别与特点[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

2014年度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30059);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中医语言的特征及其对中医翻译的规约”(13q073)

猜你喜欢

辞格修辞格内经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论修辞格的本质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