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莫里森后现代生态女权主义观的文化建构

2017-03-08沈月辉

关键词:所罗门宠儿女权主义

沈月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南京210000)

解析莫里森后现代生态女权主义观的文化建构

沈月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南京210000)

后现代生态女权主义从多元文化角度解析女性与自然关系,其代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强调黑人文化与美国社会黑人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乃至社会生态平衡性的重要关系,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呼吁黑人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寻求美国社会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价值观下黑人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策略,探求如何解除自然、女性、有色人种等一切弱势群体压迫的多元化途径。

后现代主义;自然;文化;精神生态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发表的题为《女权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变化》被大多生态评论家们认定为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的开始。生态女权主义由于女性生理结构使得她们拥有了生殖和养育功能,使其与自然的关系较之男性更紧密。因而生态女权主义在研究社会生态问题和社会制度时将自然与女性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认为妇女与自然在“在被男人剥削、在经济和政治上被置于边缘地位、且被客观化方面,妇女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命运。”[1]后现代生态女权主义文学作品通过社会范畴内的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阶级压迫的分析,采用多元文化视角,寻求女性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正确定位,构建男女平等,消灭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

托尼·莫里森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先后发表包括《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宠儿》(1988)等在内的九部长篇小说。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被誉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对黑人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其黑人女作家身份促使她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美国乃至世界生态文学界的关注。两部作品将自然生态、黑人文化、黑人的精神生态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其作为后现代生态女性作家对自然生态和黑人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关注,又体现其作为黑人后裔对于美国非洲裔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两部小说既有包括荒野、水等自然生态的详细描写,又有关于非洲后裔们由于自身文化沦陷而出现的精神生态极度不平衡的描绘。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自然、黑人的文化、命运和精神生态之间内在关系为线索,生动逼真地勾勒出因为本族文化缺失而精神空虚的美国黑人形象,从而提出构建黑人文化的重要性。

二、自然生态与黑人文化

格里芬认为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就是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状态密切联系起来。[5]莫里森眼中的自然生态是跟黑人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两部代表作中所描述的人类的自然属性一直都是与黑人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在奴隶制的美国社会,自然对于黑人来说一直都是充满矛盾的生态文化载体,既是黑人的快乐和希望源泉,又是白人压迫黑人的媒介。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文化的建构根植于其根深蒂固的本位文化信念和探索黑人文化本位的强烈愿望。在《宠儿》中奴隶制剥夺了黑人女性的自主权利,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正如人类对自然界的乱砍滥伐一样强暴。黑人所想象的美好自然景象会无一例外地与白人压迫他们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苦难的历史与文化已经在黑人脑海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赛丝在美丽的田野里看到丰硕的果实就会联想到树上挂满黑人奴隶的尸体的的景象;赛丝与保罗聊天时说她的背上长出了一棵树,莫里森用怪诞的手法告诉读者美丽的大树在黑人女性心目中就是她备受蹂躏时留下的纪念-极其丑陋的疤痕;保罗被关押在佐治亚州的监狱里,听到野外的鸽子在歌唱时,他意识到他“既无权利也无可能欣赏鸽子的歌唱,因为在那种地方,鸽子、阳光、月光····一切都属于拿枪的人。”[3]小说通过黑人内心世界的冲突来体现出黑白文化对于自然定义的对立,凸显出白人文化压迫造成的黑人精神文化的荒野,体现作者对黑人文化发展和自然千丝万缕联系的关注及对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极其不满情绪。

非洲文化源远流长,描述了黑人如何在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和力量的经历。作为非裔后代的莫里森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对黑人的重要意义:尽管在蓄奴制的南方自然是白人压迫他们的工具;在远离白人的地方莫里森让大自然扮演着上帝一般的角色,受尽苦难的黑人能从中找到以往的快乐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宠儿》中保罗从劳役中逃离出来后沿着各种各样的花儿引导他到达了北方的自由之地,那一路上美好的经历变成了他永久的回忆;她让饱受歧视的丹芙能从大自然找到了自我心灵慰藉之地——一个树屋;赛丝从当年她的婆婆贝比布道的一片林间空地获取生命继续的动力和源泉地——这块具有梦幻般魔力和无限生机的林间空地也是她周围黑人获得再生的源泉,黑人们在这里用歌曲舞蹈宣泄他们的情感,和自然产生共鸣,传播着黑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贝比告诉黑人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成为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莫里森再次重申本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性,缺少了文化的黑人就会堕入地狱的底层。唯有自然与黑人文化融合在一起,自然才能放射出无比美丽而耀眼的光芒。[4]

三、黑人文化与精神生态

作为一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生态成为主线贯穿于她的作品中。正如弗朗兹·法农所表述的观点:“对过去民族文化的张扬不仅恢复了民族原貌,也会因此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希望。”[6]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两部作品中通过历史、民间故事及神话故事对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进行了大致的界定。通过小说中人物对于本民族文化坚持与摒弃精神状态的强烈对比,莫里森警戒黑人后代:只有根植于本族的文化,黑人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才能获得精神生态平衡;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批评家乔治·拉伦认为“文化身份的形成以对‘他者’的看法为前提,对文化自我的界定总包含对‘他者’的价值、特性、生活方式的区分。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8]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运用民间传说搭建整部小说的框架,将黑人家族历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穿插在一起;同时加强了民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了对非洲裔美国人生活别具一格而又逼真细致的描写风格。托尼·莫里森也曾说过,“通过仔细观看文学中的‘黑人特性’,人们就可能发现文学中的‘白人特性’的本质甚至是原因,从而培养一群学者学会在诸如麦克维尔、海明威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白人经典文学作家中间看到带有非洲特点的存在。”[2]由于美国文化从来相对黑人文化是一种强势话语,部分黑人不自觉地模仿美国主体文化话语,运用白人主流性视角审视和批判事物的标准与理论来评定自己的文化,即部分黑人认同美国白人的文化,因此,“文化原质失真”的程度就更深。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运用后现代黑色幽默的手法对戴德进行夸张地描绘,塑造出一个完全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价值观,最终导致精神的荒野和人生的悲剧的黑人形象。

特瑞·伊格尔顿认为,“某个完全脱离文化传统的人,不可能比某个受文化传统奴役的人更自由。”[10]《所罗门之歌》中奶娃从不会飞翔到会飞翔,从不唱歌到会唱家族歌或歌谣。但这过程中,奶娃必须认同种族、认同祖先、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要了解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托尼·莫里森认为“神话和故事的来源既是历史,又是预言也就是说,它们既指出危险,又给人以希望只有能透彻了解它,总有办法化险为夷。”[9]非洲裔美国人依靠自己本族的信仰和神话将其核心价值观加以传播,寻求主流文化下少数群体文化的生存和个性发展是莫里森透过层层迷雾发现的拯救黑人灵魂的根本途径。歌唱是黑人口头文化得以传播的一部分原因,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因此,歌谣成为非洲裔美国人精神生态的一种外在表达形式。《所罗门之歌》就是这种影响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歌谣出现过多次,从头到尾贯穿了整个故事。故事始于歌声又终于歌声。而歌声就是黑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奶娃在通过歌谣知道他是所罗门的后代和自己真正的姓。歌谣成为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传统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生态学家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是生态学众多分支中的一门,专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7]不难看出,《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当中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存在着精神生态上的危机。莫里森通过主人公内心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与白人价值观的极度冲突,探求其精神污染、变异的文化根源。《宠儿》中赛丝体现的正是这样异化的精神生态。作为母亲,赛丝亲手割断自己不到两岁的女儿的喉管,只是为了把孩子送到她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扭曲的母爱对于孩子是何其残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仅母爱被扭曲,父爱也相对缺失。两部小说中仅有的几个男性自己尚且无法自保,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更不提能给予自己孩子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父亲受白人文化的影响,完全抛弃了黑人文化,成为一个精神世界空白的物质空壳。他金钱至上,黑人房客快死的时候只关心是否能拿到房租;为了一袋金子跟妹妹露出丑恶的嘴脸;为了继承岳父的遗产才结婚。莫里森从后现代生态的角度出发,分析出黑人精神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在于其自身文化的缺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在生存发展乃至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黑人文化是他们在长期的反抗种族的压迫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是主人公奶娃尽管被母亲溺爱,缺乏责任感。父亲的贪婪、专制和白人文化的侵蚀,又让他沾染了拜金主义、大男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习,对自己的父母和姐妹缺乏尊重。然而,他踏上寻金之旅后接受了本民族古老文明的洗礼,经过荒野狩猎,实现了自我的精神嬗变进而融入了黑人群体。莫里森小说创作从深度向广度的开拓,揭示了黑人自我精神生态的自我救赎。小说表明,黑人文化和历史是的继承和传播以及在白人文化中坚持和坚守这是莫里森找到的解决黑人精神危机的良方。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两部代表作品中既体现了其作为后现代生态作家对于黑人乃至人类生存环境乃至精神生态的关注,又体现出作为一名非洲裔美国作家对于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她呼吁黑人改变乃至解构白人文化渗透和侵略,构建黑人文化,以此获取黑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在她的眼中,只有文化间互相平等和和谐地交流才能实现美国社会真正的生态平衡。

[1]D Pepper,Modern Environmentalism: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 ledge,1996.106

[2]Toni Morrison,Songs of Solomon[M].New York:Knopf,1977.

[3]Toni Morrison,Beloved[M].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1987.

[4]Toni Morrison,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ture Imagination[M].New York:Vintage Books,1993:6.

[5]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3.

[6]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78.

[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8]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195.

[9]宋兆霖.诺贝尔又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58.

[10]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生存还是毁灭-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生态思想研究”(JR1405)

沈月辉(1980-),江苏南通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所罗门宠儿女权主义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胆小的巨人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胆小的巨人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