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宜勤思宜深

2017-03-08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观点

读书宜勤思宜深

文/陈亚萍

陈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运筹学教研室教员

陈亚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教研室教员、大学“万卷读书会”综合素质项目负责人

荐书

陈亚萍:请问,您认为刚入校的学员应读的书有哪些?

陈冰:我上课会给学生很长的书目推荐单,要求他们每学期从几十本书里面挑五本来阅读,这些书都是我读过的,认为还不错。低年级我觉得有三类应该好好读:第一类最基本的是英语;第二类是数学、计算机的基础书;第三类,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书。等高年级可根据自己兴趣阅读,比如我本人兴趣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除专业书外我最关注的就是经济、军事、历史和法治,看得最多。

(一)经济类书籍

陈亚萍:您为什么要看经济的书?

陈冰:我本科学数学,当时听老师说起很多有见地的经济学家开始都是数学家,心里就埋了个种子,渐渐也生出这点爱好。其次,还因为经济中进行的各种利益判断、决策、控制、调整,最能体现人类社会这个超级复杂巨系统的变化过程。

陈亚萍:在经济学门类中您推荐什么书?

陈冰:年轻学员应该先有一些基本的经济理念,不要认为经济就是经济学家在建模型、用方程,算曲线,越复杂越好,越看不懂越牛……不是!经济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要先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经济现象,“哦,这些和经济有关!”其次才是学习理论知识,最后运用经济学的理念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些看似是社会问题的现象,其实反映了经济学的规律。最后,看的书越多就越会发现,一切政治、军事最后的目的都是经济,就是利益。除此之外无他,如果没有利益,政治家不会去吵架,战争不会打起来。

关于经济,我推荐学生读的第一个是《一课经济学》(注:[美]黑兹利特著,蒲定东译中信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共198页),不厚,从薄的开始,先把这些经济学中最浅显的规律、资源、交换、意念这些东西都理顺了,然后再去看大部头,如曼昆的经济学;第二,可以看看陈志武先生的《金融逻辑》,它让我们明白金融这个东西在我们生活里究竟起个什么作用,凭什么那帮银行家、金融家不种地、不做工还拿那么高薪水。第三,郭凯——一个经济学博士,很多人高度称赞他的才能,他能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地表述出来。他有两本书,一个是《一沙一世界》,一个叫《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和经济学的知识讲身边事,引发深入思考,比如房价为什么要涨?火车票为什么买不到?制定最低工资政策究竟是不是保护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等等,就像讲到舆论都说穷苦国家开工厂雇用童工很不人道,很多人要求把这些血汗工厂关了!但你有没有考虑过工厂对童工究竟是好是坏?童工自己什么选择?他们宁可到血汗工厂里去工作,因为他原本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更差,如果他不工作就会更悲惨,人有自由选择时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面。在另一本书《城市的胜利》里,提到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大家都觉得那里脏乱差治安一塌糊涂,但是统计发现,来到城市贫民窟里的人却比巴西农村的人收入高出一大截来,所以那些农民才愿意背井离乡到里约的贫民窟里讨生活。当那些被送回去的孩子说,“至少在里约,能吃到肉”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那位满怀正义的记者作何感想。换句话说一开始,你觉得自己做了理性、人道的判断,但从宏观角度看来却又不见得是“理性”的。这说明,当人过于迷恋人类理性时,出现了“魔鬼经济学”,提醒人们其实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像这种书一方面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人理性思考而不是跟风,人云亦云的,应该多看看。

(二)历史类书籍

陈冰:历史书最应该多看,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好材料。但读历史,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很多同志根本分不清楚,把观点和事实混为一谈——总是别人说了什么就把它当做事实接受下来,完全不分析。须知,无论是谁,如果仅仅说出一个看法或下一个结论,而不为此提供充分、可靠的理由,那么,看法或结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说法而已,说法不等于靠谱的事实,关键之一便是有没有理由。更危险的是以此种不可靠的东西为依据作出一系列庞大的推论,而其实没有留意到这其实只是对方的一个“观点”,而观点与事实是有重大差距的,观点是一个人的主观看法,随便说说也可以是“观点”,但事实是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的,要负责任的。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总是喜欢抛观点、下断言,并不负责举证据、讲道理,这个就特别败坏学术风气。

我觉得文科生、理科生,都应该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类的书,也即真材实料历史学家写的历史学类的书,首先他有足够可靠的资料,然后他要进行多角度的交叉验证。如果一个事实,有且仅有一个证据,那么叫做孤证。仅有孤证的“事实”,其实并不能确立它存在,也不能确立它不存在,只能存疑。比如,古时候,一件事同时几个材料都提到了,我给谁谁谁写信、写奏折,给老师写信,给学生写信都有提到过,而且一起经历这个事情的其他人,最好是利益无关甚至利益对立的人,也给他自己的老师学生写信,提到这么个事情,大家得几方面都验证了有这个事实,甚至地方乡村志都记载了,才能认为事实应该是确确实实发生过。而我们现在很多“学者”(不经过训练的历史学家),总喜欢拿一些孤证,唯一的证据来源的东西就开始写,或者不可靠甚至是臆想的观点来写东西,这样的书很危险。

其次,读历史很重要的是要读多方面的文献,不能只读单方面的,否则思维容易闭塞和偏狭。这方面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张铭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杨奎松先生的《开卷有疑》等等,还有沈志华教授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特别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学著作,其中材料的交叉印证和资料来源的详细严谨,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书才叫做著作,一下子把读书的口味提高了很多。从书的内容上讲,让我真正从具体的层面了解到为什么鸦片战争会打起来,为什么会以那样一种奇怪的节奏打起来,以及为什么清王朝会输,其中的内容,绝不是历史考试卷子上那种一二三四条理由罗列那么简单。

陈亚萍:有学生曾表达过“历史书读来读去,观点太多,觉得心里迷茫”的困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冰: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只能告诉学生事实,或者尽可能接近事实,而不能抛开复杂的事实过程而简单灌输观点和结论,那种“结论速成”的学习方法长久看来是有害的。尤其不能把历史中的人,放在当今价值的坐标系下来评判。第二,告诉学员一定要接受在人和社会中黑和白之间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中间地带,这就是人性,你如果不能够接受这个事实,那就活该!你可以不接受,你就慢慢碰,碰到有一天你接受为止。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然后总有一天会接受,因为这才是客观事实。比如,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地方大员的时候,会不会收受“陋规”银子?一样收。看起来,破坏了林则徐高大伟岸的形象,但仔细想想,错不在林则徐,而在那些一下子把他架到道德神龛上的人们。另外《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错的书。

(三)军事类书籍

陈冰:军事类与历史相关联,推荐《血色财富》,还有《远东朝鲜战争》。《远东朝鲜战争》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不直接称呼志愿军为“我军”,而是相对客观的用“中国军队”的著作,而且对于对手,也使用了相对准确的称谓叫“联合国军”,算是承认我们不仅是在和美帝、李承晚作斗争。与此相关的是李奇微《战争回忆录》(《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美]马修·李奇微著,王宇欣译/2013年版/新华出版社),可以对比着读。一个事实如果连敌对双方都确认了,那么大概这个事情的可信度就相当高了。

我还比较关注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浴火重生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也是有跟看电视得来的印象出入特别大。推荐一本叫《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现有的多数抗战历史文献都是痛斥军国主义暴行,却极少认真分析日本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军国主义怪物,并最后无法自拔,《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做了尝试,虽然这并非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但视角特别新颖,作者在日本生活了20年,可以直接查阅日本的档案资料,资料比较详实、可靠。

还有一本《驼峰航线》(刘小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些事,非常感人:抗战中中国的海岸线全部被切断,公路也被切断后,为援助中国,保证中国战场能够维持下去,美国支持中国开了一个名义上的航空公司,600架运输机,每架配备美、英等国飞行员一到两个,昼夜不停,飞越喜马拉雅山,在加尔各答和昆明之间飞,这段路程中雷暴、磁场、寒冷、结冰、日本飞机的骚扰……一旦发生事故迫降或坠机,就没有生还的可能。那些飞行员葬身在喜马拉雅山,飞机机身的铝质残片散落在山谷里,晴好天气时会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像箭头一样指向昆明,为后续的飞行员们指引道路,这都是抗日的忠魂啊。600架编制,抗日战争打完,这条航线上损失飞机1200架以上,牺牲中美飞行员3000多人。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很多物资,飞虎队的每一加仑航空燃油、每一发航炮炮弹,都是驼峰航线给他驮过去的,包括延安,有一张著名的毛主席在延安的照片,主席旁边放了一个杯子,上面写着“COFFEE”,我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后来有人PS的,后来有文章解释了其中来由,即驼峰航线运送过来的军用物资有一小部分分配给了第十八集团军,那个水杯就来源于此。不过《驼峰航线》出书时有一章删节,作者后来发布在了互联网上,这一章叫做《鲜血不是白开水》,可以自己搜一下看看。

杂谈

陈亚萍:您认为大学阶段专业知识之外,应该积累哪些方面的素质或知识呢?

陈冰:我觉得,首先,作为大学生、作为军人,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就是客观地认识这个残酷而又复杂的世界。通常一直到高中为止,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都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非正即反,非好即坏,非忠即奸。这与真实世界运行规律并不吻合:实际上有一些人他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猥琐的一面。有一些人十恶不赦,但到最后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芒。世界上的人和事,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是非、黑白来概括,要能立体地认清事实,多角度看待问题。为什么说对军人而言这是必须而又重要的呢?因为作为军人,特别将来是指挥学员,以后工作中常会去接触比自己更年轻的战士,这些纯朴的战士讲话不多,可行为非常复杂,那些忠厚的战士也有残暴的一面,面对这些,我们只接受了简单、定性的教育,就会让你的工作很被动。即便不做指挥工作,做科学研究工作、干事等也一样,如果你对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多变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没有清醒的认识,你怎么去应对它?你最后就会手足无措,就很难办。

其次,要注意在学习和读书中批判思维,形成独立见解。我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你得先看,看完一遍后想想和你以前掌握情况是否一致,这又回到原点——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要把作者的观点统统批倒,而是我先理解你说了什么,再去看看你所受是否有道理,如果你说的比我的更有道理,就采纳你的;如果你的并没道理,我就要思考你为什么没有道理,整个过程中,都是理性的看待,我只是对着这个事情有没有道理来思考,完全没有兴趣跟你个人进行情绪化的争吵,一句话,讲道理。

陈亚萍:这要求对读者来说很高。

陈冰:对。并不是说你刚开始就能得到自己的观点,但首先正面的反面的材料你都得看,各个不同来源的文献你都要读。你听到的所有的材料都是我军如何打赢的,从来就没有材料说我们怎么输的。我军从创立之初,到后来南征北战发展壮大,怎么可能都是一直打胜仗,全都是从胜利到胜利?我军处于弱势的时候,一样打过夹生仗,关键是我军指战员一是没有被打垮,二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一点点发展成长,终于从黑土地打到海南岛,云彻席卷,势不可挡。所以说,还是那句话,历史要多读,但是关键是要对比着读,读打胜仗的宝贵经验,也读打败仗的惨痛教训,读自己人意气风发的回忆,也要读对手咬牙切齿的诅咒,这样才能真正锤炼自己的思想,提升境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员牟磊、张铭、刘全福、张云飞对本文也有贡献)★

责任编辑:邢玉婧

猜你喜欢

经济学观点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科技产业经济学的系统创新
观点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