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次巡逻

2017-03-08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挎包界碑涛声

最后一次巡逻

文/倪朱雷

取枪,穿上执勤装备……伴着月光,连长黄军带着7名老兵,开始了他们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巡逻查滩。队伍里,一名黝黑沧桑的老兵格外醒目,无论是爬悬崖峭壁,还是过湿滑的礁石,他怀里紧紧搂着个四方形挎包。“老班长,这包里有什么重要仪器装备吗?”面对疑问,老兵脸色沉重,始终没有回答。

老兵叫齐雷,是山东济南人,家中独子。入伍已16年,团领导多次考虑到他年龄大,而且今年是他服役最后一年,年初就让他出岛到机关,可他总是以熟悉海岛环境为由,坚决要求在岛上坚守最后一班岗。这不,今天天未亮,他就早早地爬起来准备一番,等着战友们,完成最后一次巡逻。

老兵们一路上都神色凝重,巡逻队伍的步子渐渐放缓。大清早的夜空深邃而透亮,淡淡的月光与星光相映,洒向寂静的四周。借着光亮,老兵们彼此看到了对方眼睛里的泪光。这也让老齐最后一次看清了岛上的一草一木、礁石沙粒,还有钳入大青山里的军事工事。它们宛如他带的兵那样舍不得他走。

迎着海风,老齐的眼睛湿润了,面对昔日相伴的海岛,他有一肚子话想倾诉,海浪拍打礁石传来的涛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伴着涛声,他想起了“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这首动听的歌。想起了他当兵之初,就是因为看了《海霞》这部电影,入伍第一志愿就是想当一名像海霞一样的守岛军人。2000年12月,他如愿被分配到苏北某海岛,来到全军闻名的军民联防模范连。巧合的是,《海霞》电影的故事和取景很多就是取之于此。从此,齐雷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全心全意战斗在这块祖国海岛。冬天,他站在刺骨的海水里,清理被潮水冲上滩的杂物;夏天,全副武装40多斤的装备,在地表四五十摄氏度的岩石哨壁上攀爬行走,忙碌而快乐着。

可时间一晃,就是整整16年!他把无悔的青春融入了海岛,把岁月的年轮刻在了钢枪上。如今,他也像一枚上膛的子弹,只等一声令下,他便怒吼着在火光绽放间光荣完成了使命。可是,留下了对父亲的亏欠却永远也无法弥补……

“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父亲,父亲从病重到去世,我都没有回家见他最后一面。”老齐说,2003年12月,他那时正在平山岛参加上级组织的岛屿攻防演习,当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向单位请假准备坐船出岛,却赶上了寒潮,把他彻底困在了这个离大陆50多公里外的孤岛上,只能长跪海滩任凭浪打,那时候他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只海燕,可以跨过大海飞到父亲的身边。单位领导知道他父亲走后老齐成了孤儿,准备调他进机关工作,方便他生活、工作,却屡屡被拒绝。他说:“海岛就是我的家,我不能与这座岛分开。”

巡逻队伍走到海岛最东边的5号界碑前,黄连长下令大家休息。老齐走到界碑旁,轻轻地打开挎包,把包里的东西一一摆了出来,是几把刷子和颜料瓶。他用白毛巾轻轻地擦拭着界碑上的污渍,生怕弄疼了她。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毛笔蘸上红色的颜料,单腿跪在界碑前,沿着国徽的痕迹慢慢地临摹,那专注的眼神像父亲送他去当兵分别时的对视。最后,他在界碑旁抓了一把沙,装进瓶子,又放进了挎包。

“真不想脱下军装啊!但今年是我服役的最高年限,不得不走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巡逻了。等我老了,走不动了,还能在瓶子里看到海岛沙土,这是我青春的全部……”说完,老齐下意识地把挎包又紧紧地抱在胸前,就像搂着父亲的遗像,久久不愿松开。★

责任编辑:王前

猜你喜欢

挎包界碑涛声
我将抱回涛声(组诗)
战士与界碑
大象小挎包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红其拉甫前哨班退伍兵向界碑告别
如此乐观
沸腾在体内的涛声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