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角下的《血战钢锯岭》

2017-03-08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血战钢锯卫生员

多重视角下的《血战钢锯岭》

文/熊爸 西山小宝 王龙 伍会娟

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自2016年12月8日在中国上映以来,不仅37天突破4亿大关票房,缔造了二战题材影片在内地的票房神话,并延续海外的零差评口碑,好评如潮。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道斯因为信仰,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故事。这一典型美式英雄传奇类故事打造出的典型美式“英模汇报片”,可谓非常成功,除了它打动了无数观众,也因为它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深刻的话题,让人们从电影引申向历史、军事、宗教、人性等,去思索和探索。

来自地狱的师团:揭秘《血战钢锯岭》里的那支日军

《血战钢锯岭》引发了人们对太平洋战争冲绳岛战役中这场“钢锯岭”(日军称前田高地)战斗的浓厚兴趣。这是发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场真实的阵地攻防战。美日两军围绕这个并不大的高地展开了反复拉锯式争夺。这场战斗空前惨烈,最初参战的美军第96步兵师很快就损失惨重,不得不由77步兵师进行接替。电影所表现的医疗兵道斯拯救战友的情节,就是第77步兵师307团接替进攻后战场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一幕。在这场战斗中,除了道斯,电影中的日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在舰炮重火力下成体系的顽强防御,还是利用坑道冲锋时凶狠的攻击,抑或是最后口喊“万岁”疯狂持手雷与美军同归于尽,都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一支疯狂到歇斯底里的日军形象。

那么,究竟这支日军是什么来头呢?说起来,这支日军还和中国有一定关系。

根据战史记载,负责守备“钢锯岭”的日军属于第62师团,1943年5月在中国华北的山西太原组建,是个只辖两个步兵旅团的“治安师团”,当时并没有编制炮兵等技术性兵种,主要任务是维护占领区并进行扫荡作战。

不过对于入侵中国的第62师团来说,在华北腹地维护“治安”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它所负责的地区也正是八路军游击队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些装备并不好的八路军,作战灵活、作风顽强,给华北日军造成了无数麻烦。第62师团也只好被迫分散成为炮楼守备队,分守百余个据点,陷入到中国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在华北炮楼蹲守将近一年之后,由于日军战略变化,第62师团被调出参加1944年3月的大陆交通线作战,即豫桂湘战役,和驻守河南的汤恩伯部国民党军作战。第62师团并非主力师团,但由于汤恩伯部的国军战斗力极差,战斗一触即溃,第62师团还是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战役结束后,恰逢太平洋战争吃紧,第62师团又被调防冲绳岛。在那里,这支侵略过中国的日军部队迎来了它的末日。

冲绳岛是日本本土四岛的门户。一旦美军占领冲绳,将以此为跳板威胁日本本土。另外,美军的轰炸机也将大大缩短对日本战略轰炸的航程,所以对美日两军来说,冲绳都将是个死战之地。

日军很早就意识到了美军进攻冲绳的可能,于是先后调集三个师团组建第32军驻防冲绳,分别是第9、第24、第62师团。不过虽然都是师团,但重要性还是有所区别的。在日军眼里,第9师团兵力火力最强是最后决战的力量,第24师团也是战斗力可以信任的反击主力,而至于第62师团,日军大本营认为战斗力最弱小,只可担任阵地防御任务。不过,这样的安排也使得第62师团安安心心地在冲绳中部和南部,依托地势构筑完整的防御阵地。《血战钢锯岭》电影中,就可看到第62师团构筑的阵地,碉堡、堑壕、坑道相当完备,可以承受大口径舰炮的打击。

日军原计划是以3个师团防御冲绳,可是,由于日军在太平洋防线败得太快,被迫拆东墙补西墙。就在冲绳岛战役打响前,日军大本营又把冲绳最强大的第9师团调往当时侵占的中国台湾,使得冲绳兵力突然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虽然日军主动“作死”,美军却没有掉以轻心。为了确保拿下冲绳,美军集结了太平洋战场上最庞大的一支兵力,拥有各类舰艇1500余艘,飞机2000余架,兵力总数超过45万人。美军占据着绝对的海空优势,战役一开始就截断了日军增援之路,把冲绳变为了孤岛。而日军估量双方差距后,也放弃了全岛固守和反击的念头,专门依托岛南部阵地打防御战。就这样,第62师团一下成为了与美军交战的主力。

应该说,日军的龟缩战略是正确的,因为撤退到山区进行作战,可以极大削弱美军的海空绝对优势;而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火器,则成为美军步兵的死亡陷阱。

其中,第62师团所防御的嘉数高地,就是一个被鲜血浇筑的战场。由于最初在海滩和北部的平坦地带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美军开始向冲绳南部进发,并非常乐观地认为将不会费多大力气,可当他们开始进入山区时,终于遇到早已严阵以待的日军。

由于山地地形制约,美军步兵被迫采取了更密集的队形向貌似空无一人的山上爬去。可突然之间,日军的高射炮、臼炮、迫击炮、步兵炮、掷弹筒就劈头盖脸地覆盖而来。炮弹在密集的进攻人群中爆炸,轻重机枪和步枪子弹也从各种刁钻的角度射来,毫不停顿地收割着生命。

当美军付出惨重代价好不容易占领某个阵地后,阵地上的残余日军会狂热地挥舞着手榴弹与美军士兵同归于尽,而其他日军则很快就能组织起凶猛的局部反冲击,他们利用坑道甚至能够从美军占领的阵地下面钻出来,与立足未稳的美军士兵搅在一起,一次又一次把美军赶下去。美军士兵曾回忆,把这些日军称为“地狱恶魔”。当然,美军强大的火力兵力也不是“吃素”的,炸弹、重炮、坦克、火焰喷射器、无坐力炮以及勇敢士兵所携带的炸药包,也把一个个日军死守的碉堡堑壕炸成粉末。这些情节《血战钢锯岭》虽有表现,但远远没有真实战场上残酷。据记载,在10多天的攻防战中,美军在一个小小的嘉数高地面前就先后有2.4万人伤亡,而日军连同附近准军事人员的伤亡也超过此数,这里也成为了冲绳最大的血肉磨坊。

最终,占据压倒实力优势的美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占领了嘉数高地,而第62师团则撤退到其他阵地继续进行防御。“钢锯岭”就是其后撤的另一个坚固阵地。这是另一场如出一辙的战斗。不过和电影里结局表现不一样的是,伤亡过半、弹尽粮绝的第62师团在丢失“钢锯岭”阵地后继续后撤到冲绳南端的阵地负隅顽抗。当然,其覆灭的结局早已注定。据记载,在其覆灭前的最后时刻,这个师团开始胁迫冲绳普通民众大量自杀,为这支来自地狱的部队画上了可耻的句号。

平心而论,这部《血战钢锯岭》展示了二战中日军的真实形象,顽固凶狠且疯狂狡猾,这才是我们14年抗战所面对的敌人。不过,恰恰是因为把对手描绘得十分强大,观众才对美军特别是主角道斯的勇敢和坚强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才更感慨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而我们的某些抗日神剧却经常把这样精锐的日军描绘得愚蠢弱智不堪一击,这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也是对抗战先烈们的侮辱。

某种意义上说,《血战钢锯岭》是相当主旋律的。我们在感叹这部影片成功的同时,显然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熊爸)

如果不是《血战钢锯岭》,都忘了还有一种兵叫卫生员

当年的《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一个连去救一个兵。如今美国人又拍摄了一部充满了美国价值观的战争片,讲的是一个兵救了一个连。这个片子,就是《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的影评很多,于我来说,引发我最大思考的,还是因为这个拯救全连的道斯,是一个被很多人淡忘的军种角色:医务兵。

在我军的序列里,医务兵叫“卫生员”。

卫生员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已经记忆模糊了。在缺医少药,纱布都需要洗了再用的战争年代,卫生员更是稀缺人物,医生、护士和卫生员之间的界限也很模糊。

到了强调实战化训练的今天,医生、专家队伍建立起来了,却又产生一种认识:似乎除了冲锋陷阵的坦克装甲和特战步兵,其他兵种和专业都是“吃瓜群众”。没有战争,又不缺专家和医生的年代,卫生员更是专业“吃瓜群众”。

而事实上,在分队进行兵种专业编组时,卫生员是真正的一线编成力量,战斗进行到哪里,卫生员就要跟进到哪里。他的职能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一是战场及时救护,二是把伤员带到安全的地方。

他们不是医生,没有处方权。他们也不是护士,可以提供非常专业的临床护理。他们就是在战争中帮助伤员脱离战场的人。

有人形容,就像是从家到地铁站口的最后一公里。而在战场上,可能就是从冲击线到掩体的那100米,需要我们的卫生员,或肩扛、或拖曳、或担架,把躺在地上的战友,从死神手上拉回来。与此同时,用最快的速度正确地止血、镇痛、抗休克、固定骨折部位,对挽回战士的生命,或者不被截肢,不被断骨刺破内脏,具有非常重要的时间意义。

哪怕是战场上一声专业执着的呼喊,支撑战友意识清醒,也非常重要。

《血战钢锯岭》反映出美军中医务兵的角色定位。一是不直接参与作战,医务兵甚至可以不带武器。二是医务兵始终伴随一线作战连队,包括主攻任务中,医务兵仍然在序列之中。三是医务兵的使用是统一调配的。前序部队中幸存下来的两名医务兵,被编入了道斯所在营,共同承担下次进攻时的战场救护任务。四是医务兵地位特殊,有专用的头盔、标志,在《日内瓦公约》中关于战俘条款里,医务兵也会受到优待,比如在遣返时候可以优先,日常管理可以安排在非体力劳动岗位。

医务兵的特殊还体现在打急了眼的日本人那里,给狙击手下达的任务中,打中医务兵是有奖励的。由此可见,战斗一线的医务兵,在战斗中已经不只是一个卫生员,而是起到了指导员一样的精神支柱作用。消灭一个卫生员,比消灭一个战斗员更能影响敌军士气。

或许我们要感谢这部传递美国价值观的电影,它提醒我们:这些年,我们也许真的忽略和淡忘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卫生员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的军队医院建设成果很多,不缺各型专家、教授和专科医生。但是,我们有多少上得了战场,止得住流血,扛得动战友,送得到后方野战医疗所的卫生员呢?(西山小宝)

宗教视角下的战争

《血战钢锯岭》结尾一幕,几番浴血后钢锯岭最终被美军占领,从悬崖顶上缓缓放下的担架上,疲惫至极的戴斯蒙德·道斯手握《圣经》,如同从天而降的圣徒躺在诺亚方舟上,仿佛置身天堂。救赎者终究被救赎,信仰的力量证明神祉的存在,这部电影浓烈的宗教意味至此呼之欲出,梅尔·吉布森成功地通过一场战争为天下苍生布道。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镜头多次出现,如同一幅幅刀雕斧刻的油画令人难忘:道斯孤身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钢锯岭的悬崖边上将受伤的战友送出地狱般的战场时,镜头采取仰拍的近景,肃穆庄严的意味不言而喻;当道斯从战场回来后,他在阳光下冲洗满是鲜血的身体,仰视的镜头角度,让观众充满了观看英雄受洗般的庄重感。

这就是梅尔·吉布森与众不同的智慧之处:他不仅用不可思议的真实创造出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更为激烈震撼的战争场面,更别出心裁地把影片的宗教主题,渗透到镜头创造的史诗氛围当中。宗教壁画长卷一般展开的战争画面中,道斯如同置身其间的圣徒,给人最后的希望。

连长的那句台词画龙点睛:“他们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你的信仰,但他们都知道你的信仰有多坚定。”至此,不拿枪的战士道斯不仅完成了自我救赎,还成为凝聚军心士气的一面旗帜。梅尔·吉布森既拍摄了一部美国人喜闻乐见的主流影片,还不失时机地探讨了道路、真理、生命等复杂玄奥的话题,真可谓一箭数雕。这就是典型的美式战争大片,它让全世界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们在购买美国式娱乐的同时,让人不自觉地认同“美式英雄”,吸纳“美国精神”。像梅尔·吉布森这样的导演在传达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渗透上可以说达到了“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高妙境界。

国际化大背景下,再闭门造车显然无法与先进艺术潮流接轨。这里不得不说到张艺谋的《长城》。他想“借船出海”用好莱坞工业输出中国文化,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正得其时。但《长城》除了全军缟素用秦腔高唱《出塞曲》为殿帅送葬那一幕之外,其他基本上都以中国文化符号取代了中国文化内涵。如说是洋人编剧对东方文化盲人摸象底蕴不足,对张艺谋而言则是心中无数底气不足。特技与人物的油水分离,东西方价值的生硬拼贴,宏大的躯体与贫血的内涵,构成一部壮丽而荒芜、恢宏却愚蠢的巨大电影,张艺谋再次用创纪录的美金投资厚葬了他纸上谈兵的文化野心。撒切尔说中国人只能输出彩色电视机却无法输出价值观,我想说除了让人知道此片在长城拍摄,不管中西方沒几个人能理解张艺谋眼中的长城到底要传达何种意义。因为他没有明白最起码一点,表现好人心,才能呈现真正的长城。千百年来真正能抵抗外敌的不是长城而是人心。人心,才是那道最柔软却最坚硬的长城。(王龙)

最是“傻子”动人心

不是阿甘,不是三多,他是道斯——一个志愿参军却不愿碰枪、宁愿坐牢也不放弃信仰、坚持拯救而非杀戮的医务兵。

坚持圣经十条诫命第六条“绝不杀戮”的信仰,坚持不肯持枪。整部影片中,道斯的手只有两次碰触到了枪支,一次是主动的,一次是被动。

主动的一次是在他从参加过一战并且始终未能走出战争阴影的父亲手中,夺下了一支手枪,并把枪口毫不犹豫地对准了父亲。如果说道斯的这次主动出击源自对母亲的爱与对父亲的恨,不如说,这是一位对战争毫无概念的新兵对一位经历过战争折磨与洗礼的老兵的一枪。道斯觉得自己内心已经打死了父亲,但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向上帝发誓:绝不杀戮。

被动地拿起枪支是在钢锯岭上,面对敌人的进攻,还来不及多想的道斯接过了长官扔过来的步枪。这个镜头很有意思,道斯接过枪支时,他的内心明显犹豫了。信仰与生死摆在眼前,道斯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如此,“傻到家”的道斯最终还是没用枪来瞄准,而是迅速把它卷进麻布里用来拖着受伤的长官狂奔出敌人的枪林弹雨。没错,道斯把战争武器用来救人了。也就是说,在事关自己生死的时刻,道斯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不少观众是在道斯魔障般的“one more”声中,在血雨腥风、尸横遍野的镜头映衬下,救下一个又一个生命时感动落泪的,但,此处道斯的弃生死于不顾的虔诚与坚持同样应该给予掌声。

道斯真实地生活在借助信仰构建的个体秩序之中,承认自己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个不起眼的零部件,他不规劝任何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他用实际行动征服了所有人。对比他之前受的屈辱:上级的挤兑排挤、战友的侮辱殴打,甚至军方把他投入监狱送上法庭,错过与恋人的婚礼,都没有丝毫撼动道斯的坚持。而当他救下75条性命,第二次重上钢锯岭时,整支部队耐心地等他祷告结束才发起进攻,这就是道斯的“傻劲儿”制造的力量。

阿甘、许三多、道斯这三个影视剧主角有着共同特点:简单、坚持、善良。作为一位平民英雄,道斯坚持的“绝不杀戮”的信仰与国产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战士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信念如出一辙,他们感动人心的这股“傻劲儿”的坚持,恰恰戳中了大多数人心中的缺陷位置,因为多少怀揣梦想的人倒在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放弃、妥协与让步的路上。大多数人在追梦的途中,看起来很卖力很努力,但总给自己借口喘气松劲,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对自己总是那么不满意——不甘被别人超越,其实是无法超越自己。而道斯近乎傻的坚持是“全天候、全领域、全过程”的,一般人很难做到,但这也恰恰是“傻子”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伍会娟)★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血战钢锯卫生员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34,血战湘江的民间记忆
湘江血战 亲历记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员培训的思考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血战湘江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