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觉解读《项羽之死》

2017-03-07许建中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项王虞姬江东

教学《项羽之死》,笔者没有从面上去突破,而是从点上去开掘,多人物、多角度、多视点、细致具体地去看项羽,使项羽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一、泪眼看爱情

《项羽之死》中霸王别姬是最为伤情,最为感人的一幕。项王的绝命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惊天地,泣鬼神。帝王有没有爱情,项王是最有力的说明。爱情的伟大在于真和诚,在于责任与担当。项王在英雄末路的时候不离不弃,实属不易。想想刘邦逃难时从车上踹下妻子儿女,夏侯婴再三劝阻,刘邦竟然要杀夏侯婴,夏侯婴不得不把刘邦的儿女藏在腋下逃走。与刘邦相比,项王算是傻得糊涂,傻得感天动地。《楚汉春秋》中讲,项羽从起兵到称王,一直把虞姬带在身边。江山和虞姬,项羽一个都不想丢下,而虞姬更是渴望甜美的二人世界,她曾与范增争夺项王,不惜嫁祸于范增,采用苦肉计,让刺客杀她,最后刺杀失败,刺客咬舌自尽。项王岂能容下杀害他的心上人,赶走了衷心耿耿的范增。不说项王的糊涂,单说项王对于虞姬的感情已经让人感叹唏嘘了。《史记·项羽本纪》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接受《汉书》的说法:虞姬在写下绝命词“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自杀,但是他们的感情已经走向了永恒,项王是爱情至上的英雄。传说项王在虞姬死后,带着她的头一路拼杀,一路的血,一路的爱和情,后来滴过血的地方长成一路的虞美人花。南京十大文明古镇之一的桥林镇,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传说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其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霸王别姬是千古美谈,版本自然色彩斑斓,“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以死相许”,项王和虞姬植下了爱情的种子,史书和传说演绎了多姿的美丽。

二、亮眼看民心

关于田父,莫衷一是。一个“左”字,把项王送上了绝路,神来之笔,让人深思。也许田父是韩信的棋子,在项王败逃的路上有意等待田父。也许,田父仅是一个田父,他的回答是有口无心的。但这合乎逻辑吗?田父有必要这样吗?或者是田父的慌乱中的回答,无意识的欺骗。或许这样更符合实情,不然一个普通的田父,即使有机会,也不敢有胆量欺骗项王。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让田父等待“一个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的”项王。或许是司马迁有意而为,让田父代表天下百姓说话,代表被项王杀害的新安二十万秦兵伸冤。(其实,《史记》《汉书》中记载刘邦屠城的“丰功伟绩”绝对不亚于项羽)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这样安排,必须要基于项王“不怀疑一切”的坦诚上,对刘邦的野心不怀疑,对四面楚歌的阴谋不怀疑,对田父的回答不怀疑,对乌江亭长的规劝不怀疑,对小人的离心离德不怀疑。田父也许是对项羽失去民心的一个诠释,但也是他人格坦荡最好的说明。多一点曹操的怀疑精神,也许历史是另一个面目;也许多了怀疑精神,项羽就不再是项羽了。

三、慧眼看英雄

历史就是一种巧合,没有巧合,就没有历史。项羽偏能遇上田父,乌江亭长也偏能等到项羽,而且还有一段坦诚慷慨的演讲:“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我们不说从东城到乌江有三百公里的路程,项羽如何瞬间到达的问题。乌江自刎是历史的真实,还是文学的创造,我们姑且不谈,单说亭长话的深意,为何偌大的乌江就他有船?这不是明确告诉项羽,乌江已经被刘邦占领了吗?大概历史的实际情况,项羽的部下有人投靠了刘邦,帮刘邦断了项羽的后路,占领了乌江,甚至整个江东。既然这样,项羽渡江,能活命吗?能称王吗?不知项羽想清楚了没有?项羽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内心永远一片光明。项羽走投无路,自刎而死,项羽是不是英雄?不知乌江亭长怎么看待?司马迁怎么看待?他们是仰慕项羽的知耻明智,还是惋惜项羽的懦弱畏葸?项羽的死悲情壮烈,但没有污点。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胡曾:“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王安石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知该怎样看待英雄,是看人格品质,看胸怀抱负,还是看计谋智慧?项羽是不是英雄,该不该过江东?就让历史继续评说吧!

四、冷眼看小人

对于小人,我们不能小觑他的伟力,他们是完全有能力把英雄逼上绝路的。笔者尤其还佩服小人的厚颜无耻,史书上记载项羽自刎而死,汉将王翳得了项羽的头颅,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到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回去后因此都被封了侯。也就是说,项羽虽然是自刎而死,但他的尸体被肢解了。不为英雄悲哀,只为小人悲哀。对小人也许我们只有愤怒,没有项羽的慷慨:“若非古人乎?”是故人吗?交情在哪里?“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大方如此,竟然对司马童没有丝毫的指责,司马童竟然也没有丝毫的愧疚。好在司马迁还为吕马童遮羞,让他“顾见”、“面之”。乌骓马沉江而死,比这些小人强多了。司马迁忍受过奇耻大辱,對小人最为了解,大概他无话可说,只愿如此了。从小人看英雄,从英雄看小人,不知你有何感想?小人最强大的武器是卑鄙。看看刘邦吧: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不是小人,不懂卑鄙,怎么能战胜卑鄙的刘邦呢?什么“兄弟”、“盟约”都是遮羞布,卑鄙才是刘邦的真实嘴脸。当然,上帝也是公平的。卑鄙的结果就是悲惨。小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古代十大叛将之首,英布就是被刘邦杀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项羽的经历本也是一部历史,承载着太多的信息。多人物,多角度,多视点来看,也许更透彻深刻。

参考文献:

[1]王建稳,诸雨辰.解读《项羽之死》的悲剧意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1).

[2]张文光,周凤凤.项羽兵败之因探谜[J].文学教育,2007,(03).

[3]陈学江.田父何以绐项羽[J].语文教学之友,2015,(04).

[4]柳永祥.从田父和乌江亭长看司马迁对项羽悲剧形象塑造[J].和田师专学报,2014,(04).

[5]贾得杰.浅谈《史记》中的“小人”形象[J].文学教育,2010,(04).

(许建中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699)

猜你喜欢

项王虞姬江东
不要将就,要讲究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江东富强 直销迷途知多少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