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堵结合:破解大学生课堂玩手机难题的关键

2017-03-07蔡静李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课堂

蔡静,李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疏堵结合:破解大学生课堂玩手机难题的关键

蔡静,李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是目前高校最常见、也最令学校感觉棘手的不良课堂行为之一。导致大学生热衷于课堂玩手机的原因主要包括: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学生学习动机和自制力不足,教师讲课的吸引力难敌手机,以及高校对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管理不当。对此,需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采取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认同感为核心,以教师提升课堂吸引力为关键,以实现课堂科学管理、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心理疏导等为配套的“疏堵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疏堵结合;大学生;课堂;玩手机

“小学上课费嘴,中学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大学上课就算不带课本也要带手机和充电宝”,网友们的调侃道出了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的泛滥。2011年教育部对上海18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有73%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71.46分钟。[1]一项针对江西省各大高校的调查还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每天上课都会玩手机,[2]“上课玩手机”成为最令教师反感的课堂行为之一,不少高校纷纷推出了屏蔽信号、设置手机收纳袋等众多措施,但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还极具争议。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行为不能简单地认识、粗暴地对待,而应该在探寻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学习动机和自制力不足

1.时尚心理和人际交往需求的驱使

手机在以越来越多的功能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同时,也使喜欢时尚的大学生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不少学生趋向于追求功能更全、款式更新颖时尚的手机,而手机不断增多的社交、购物与娱乐功能更是受到了大学生的异常追捧,很多学生因此“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以至于到了课堂上也“难以割舍”。据浙江省某高校的调查,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通常用于社交、看小说、玩游戏、听音乐、拍PPT、浏览新闻等等,其中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社交软件的比例高达70%,[3]即使一些没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也会在上课的间隙下意识地去查看微信、QQ和刷朋友圈,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还会乐此不疲。可见,从手机满足了学生的时尚心理和人际交往需求这一点来看,如何真正实现“无手机课堂”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下的从众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而在进入大学以后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茫,对于如何规划大学生活、怎样管理学业、什么样的职业最适合自己等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大学相对充裕的课余时间,使得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时尚又好玩的手机上,即使课堂上也不例外。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加剧了大学生的这种迷茫,例如“大学生毕业时的起薪与农民工持平”的报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大学生滋生“我们为啥要上大学”的想法。于是,有的学生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或社会上多了一个“农民工”的情绪左右下,逐渐地丧失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又由于目前具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数量不在少数,导致其他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产生了懒学情绪,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手机上,而对倾注了教师大量心血的课堂却并不珍惜。

3.对课程缺乏兴趣导致的厌学情绪

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是高考填报志愿留下的后遗症。这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报考的专业并未作深入了解,有的学生性情又较为急躁,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感觉到所学课程与自己设想的差距较大,很容易受厌学情绪左右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认可自己的专业,但对于所学的某些课程并不感兴趣,尤其是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更有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表现出较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对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或者他们认为今后就业用不上的课程则明显重视不够。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生玩手机的课程类型上,一般说来,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尤其在不少学生看来,仅为“凑够学分”实则最不实用的公共选修课当之无愧地成了上课玩手机的重灾区。

(二)教师层面:授课吸引力难敌手机

1.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

与信息量大、娱乐性强的手机相比,大学阶段深奥晦涩的理论课程显然不是那么“有趣”,如果教师不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单一、风格呆板,是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湖北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是导致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49.3%。[4]虽然现在高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不少教师仍然沿袭过去“自说自唱”式的教学方法,实际的情形常常是,虽然课件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师也打足了精神在讲课,但是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保证学生长时间上课而不产生“听觉疲劳”,从而让好玩的手机“有机可乘”。再加上大学阶段的一些课程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课堂管理的难度较大,气氛不易调动,久而久之,讲台上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像一个“唱独角戏”的作报告者,下面的学生则反应漠然,也难怪课堂上玩手机的行为屡屡发生了。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手机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取最新的资讯,这一点正好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然而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却不能紧密贴合实际,有的教师的课件、教案多年未更新,日复一日地在讲台上重复讲授着陈旧的内容,而没能把与课程有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交于学生讨论,把最新的研究动向传递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如果教师不善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生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课堂的失望,毕竟大学生普遍看重的并不是脱离真实情境的抽象书本知识,而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有助于学生对社会进行完整认识的知识与信息。可想而知,一个对课堂失望的学生是很有可能通过手机这一便捷的工具,去获取任何他所想了解的知识与信息的。

3.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刺激不足

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5]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在课堂上玩手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其学习的外部动机刺激不足所导致。不少学生坦言,他们就算是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玩手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过分影响到教学秩序,并不会特别“过问”,这一点在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很多教师会在期末考试前划复习范围,这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认真听课并不会发生紧密的联系,即使是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只要考前按照老师划定的复习重点突击一下,是完全有可能顺利通过考试的,这一点在文科专业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显然是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另一重要诱因。

(三)学校层面:严管与松管之间的“两难”抉择

目前让低头族抬头认真听课俨然成了一个“国际难题”,如美国最早普及校园无线网络的爱荷华州立大学,现已在20%的课程大纲中作出了课堂禁止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的规定;国外甚至有一些大学推出了“防手机APP”,学生课堂上每锁屏20分钟就能获得一个积分,且积分可以兑换商品。[6]国内高校也纷纷采取了众多措施,如重庆理工大学严格规定学生在上课时间不准玩手机,除此之外,屏蔽信号、在教学楼显示屏播放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特写镜头、设置手机收纳袋、没收手机等手段也悉数登场。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某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且极具争议,如没收学生手机极易引发师生冲突,更何况面对大多数学生都玩手机的课堂这一措施就更难推行了,但如果是“松管”,有的学生又会觉得无关痛痒,并不把学校的规定当回事。又如设置手机收纳袋,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或者本身就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效果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学生携带多部手机进入课堂的行为。至于拍摄学生课堂玩手机的视频并在教学楼显示屏播放,同时还显示该学生年级、姓名的做法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这是一种带有“监视”色彩的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热衷于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学校往往陷入严管与松管之间的“两难”境地,不少措施推行起来实效堪忧。

二、采取“疏堵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笔者认为,对于让高校普遍头疼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既不能只“堵”不“疏”,进一步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漫堤”,也不能只“疏”不“堵”,造成事实上对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的“放任自流”,而应当针对导致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认同感为核心,以增强课堂吸引力为关键,采取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应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进专业认同感

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其专业认同感,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起学生自觉抵御不良课堂行为的“屏障”。这一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尤其重要,因为一年级既是培养专业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松懈情绪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又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大班教学的情形也比较普遍,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的话很容易成为课堂玩手机的重灾区。因此,学校要及时向大一新生诠释所学专业的内涵,如邀请知名校友举办专业介绍讲座,引导学生树立以校为荣、以所学专业为荣的观念;经常性地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学习交流会、考研交流会、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规划交流会等,帮助大一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于上课玩手机的内在控制。

(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吸引学生不再“低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除了在课程设置、选课制度上考虑学生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之外,当务之急是要让课堂“活起来”。事实上,同样的一门课程即使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由风格不同的老师讲授效果反差很大的情况比比皆是。浙江某高校对学生“什么情况下更愿意听课而不去玩手机”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讲课生动,多采用案例教学,56%的学生建议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3]

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转换。如教师将讲课、课堂讨论、检查提问、演示练习、课堂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交替运用到课堂上,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教师还要积极适应当前教育理念和教学载体的新变化,主动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微课、微视频制作等,以教学方法的“新”契合大学生普遍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新”、“求实”的学习需求。处于成人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每天和网络近距离接触并且普遍相信,只有掌握了具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除了要将基本理论讲清、讲透之外,还要及时将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实践中的热点案例或问题交于学生讨论、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课堂上的低头一族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而不是依赖手机去获取信息或者满足无聊心理的需要。

(三)科学进行课堂管理,巧用手机促进学习

现有研究表明,宽松的管理制度对手机依赖倾向行为和手机使用时间有显著正相关,[7]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需的,只不过这种“严格”应建立在学生内心可以接受的基础上,而非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施加外在强制。例如,教师对于课堂上玩手机的行为发现一次扣平时成绩1分,或者采取及时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发言的办法,或者走到学生中间讲课,在低头玩手机的同学身边站上一会等等。教师还可以巧用手机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将要求学生查阅的资料、讨论的问题、练习题等发送到手机平台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平台上实现与教师的讨论交流,从而营造手机不光是娱乐、社交的工具,还可以成为学习好帮手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手机查找资料,然后针对这些资料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其目的还在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使课堂变得充实而活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用手机学习”而不是上课玩手机的良好习惯。

(四)改革课程考核制度,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即使他们不一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他们都会看重考试的成绩。因此,从改革课程考核制度着手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难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值得借鉴的是,香港的许多高校虽然教师上课很少点名,甚至学生只要有信心通过考试还可以不去上课,但事实上包括玩手机在内的隐形逃课率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香港高校的考核方式决定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从头讲到尾,而是经常性地将学生叫到讲台上陈述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言,学生的课堂表现将作为成绩记录下来。[8]这种成绩评价方式“逼得”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课前、课后还要根据教师要求及时查阅资料和深入思考,否则就很难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内地高校要彻底防治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就要先杜绝大学生以为不认真听课也可以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对目前的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增加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再只看期末一张考卷的分数,而要看重学生每节课上的发言表现和课后的思考练习,在如此“压力”之下,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动机将会被极大的削弱。

(五)加强学生心理疏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就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来说,追求时尚和扩大社会交往等需求再正常不过,因此,对待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课堂玩手机现象,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应在正确看待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疏导。尤其是针对那些沉溺于手机提供的各种娱乐,以及过于依赖手机实现社会交往和寻求情绪发泄的学生,学校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及时缓释压力,引导他们将注意力和精力从虚拟的世界转移到现实中来,鼓励他们在校园生活中认真学习、真诚交友和踏实做事,不断地充实内心世界。与此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将课余时间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阅读奖”,对每学期阅读有益书籍较多的学生给予奖励;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指导或担任评委,以使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鼓励大学生成立课外科技小组,同时视条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励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学到深处、悟到透处、用到实处。总之,使学生置身于积极向上、努力求知、真诚交友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学生自然就对上课玩手机的不良行为有了良好的抵御力。

[1]刘尧.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透视[J].河南教育,2015,(5):34.

[2]张建宏.上课玩手机,只是学生的错?[J].教育与职业,2014,(7):92.

[3]杨振华.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9-21.

[4]刘飘,石玲芳.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调查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57.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5.

[6]厂佳.要狠管大学生上课玩手机[N].广州日报,2016-3-11,(2).

[7]薛宪方,王洋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2.

[8]程宇.课堂应比手机更精彩.[J].教育与职业,2014,(7):92.

2015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移动学习模式探索与研究”(2015-GX-088)

蔡静(1974-),女,云南大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理论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娟(1981-),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