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2017-03-07邓克英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邓克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浅析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邓克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美国通识教育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文章从美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要求、注重课程评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辅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等方面概括了通识教育的特点,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致力于改变通识教育的从属地位,提高通识学分的比例;不断完善通识课程的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对通识课程的评估,打造通识教育特色;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优化校园和社区环境,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通识教育水平。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特点;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发达,教育体系完善,无论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研究型大学或社区大学。虽在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追求个性和差异,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独创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完善而系统的通识教育体系是实现这种培养目标的基石。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

美国通识教育最早称为博雅教育,后又称为通识教育、自由教育、一般教育等,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以便于他们未来的谋生发展,而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发展价值观、理解传统、尊重多元文化,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家庭和社区成员、劳动者、公民和消费者。[1]美国通识教育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

(一)课程体系设置紧随时代发展,力求丰富完整

美国高校最初的通识教育仅重视古典文学、艺术、语言、美学、哲学等方面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当代社会的文化和科学成果,形成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学科领域鼎立的局面,21世纪初,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各高校逐步在通识教育中增加国际化教育的知识,形成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技能与活动、多样化的世界等几大课程模块,课程结构不断优化。

(二)对学生通识课要求较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全的心智训练比进行专业教育更为重要,美国大学通识课的学分一般占学分比重在30%~40%之间,且规定通识课的教学应优先于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他们认为学生不宜在刚进入大学时就急于选择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而是要求学生在入学的1~2年的时间里,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马里兰大学为例,该校规定2012年以后入学的学生必须完成40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其中基础学习计划要求完成5门课程,15个学分的修读计划,该模块课程涉及到数学、逻辑推理、学术写作、专业写作、口语交际等课程;分布式学习计划要求完成8门课程,25学分的修读计划,包括修读2门自然科学的课程、2门历史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2门人文类课程和2门实践类课程;多样性课程计划要求完成2门课程,4-6学分的修读计划;I系列课程要求完成2门课程,6学分的修读计划。为体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该校规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必须完成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否则不具备进入专业学习的资格,比如该校建筑学专业规定,学生必须在申请专业学习前完成至少33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剩下的课程需要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习中穿插修读完成。[3]

(三)注重对课程进行评估,形成通识教育特色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历次改革都与课程评价息息相关,评价主要围绕通识课程目标、计划(设置)、内容、组织和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实践证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体系的完善,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机构开展对通识教育成果的评价,进而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现有通识课程进行淘汰、整合、改造,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根据各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等,逐步形成了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自由选修型等四种主要的、各具特色的课程实施类型。

以马里兰大学为例,2010年,该校进一步修订了通识课程计划,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评价、整合和改造,丰富了通识课程体系,在原有核心课程修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类、整合和增减,淘汰了选课率低、师生评价差、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大量增加诸如代表学科前沿知识、跨学科综合知识、多样性世界研究知识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本着有利于学生合理选修的原则,将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基础学习计划、分布课程学习计划、多样性课程计划和I系列课程计划,其中I系列课程是马大的特色所在,该类课程设置的宗旨就是鼓励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充分发挥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能动性,使他们成为个人教育的主体,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同时I系列课程也体现了教学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比如在I系列课程中将人类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政治的多样性、人类历史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研究和探索。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成功适应21世纪国际化竞争的眼界和能力。

(四)通识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国内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体系,结合新《国标》和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本文提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进方案。

美国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讲述、多媒体的运用、分组讨论等方法穿插使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关注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看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在课程考核时,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讨论深度和知识的广度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活跃,兴趣浓厚,效果很好。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了独立学习、主动思考、勇于质疑、敢于表达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除了课堂讲授和课上(下)讨论这些教学方法之外,美国通识课程教学法的另一个亮点是鼓励采取以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个别教学、独立研习等为特征的个性化、研究式的教学方式,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自愿组合,自行拟定与所学通识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题目和提纲,在征得教师同意后,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形成独立见解,学生既可以对授课教师所讲述的观点进行佐证,也可以对相关观点证伪,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以获得及时专业的指导,期末时上交研究报告,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些独立(团队)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多,但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使用很少。在我国大学本科通识课程教学中引进此类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习者变得更积极、更活跃,不断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辅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形成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为促进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很多大学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院,规定本科生入学至少前两年必须集中居住。通过这种方式让不同阶层、不同宗教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大学亦鼓励成立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促使学生将课堂习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社团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中,将通识课教学由课堂延展到课外,拓展了教学的时空。

另外,美国高校普遍关注图书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多种类型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内设施完善,服务理念先进,能够为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为例,除了学校综合图书馆以外,各学院均设立了独立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围绕所开设的学科专业需求,收藏图书资料,与其它院(系)图书资源形成高度互补。各所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之间已实现馆际互借,学生只需在线列出图书资料清单并提交,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在你需要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筹集到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提供给需求者,从而达到有效助学和助研的目的。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术型高校还是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美国通识教育的许多方面,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等都对我国的高校改革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改变通识教育的从属地位,提高通识学分的比例

相比美国大学而言,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所占的比例很低,通识课程的开设也主要集中在诸如思想修养、法律、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而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涉及较少,因此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显然是需要重新调整的。[4]比如,应扩大通识选修课程的比例,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应增加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根据不同的类型定位,增加通识课学分比例到30%-40%。除此之外,我国通识教育应强化技能训练,比如写作、表达、逻辑推理、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大学生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没有掌握规范论文写作能力,导致学生无法按要求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产生了代笔、抄袭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要突出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将写作类课程作为学生的通识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完善通识课程的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避免学生学习过度集中于某门狭窄的专业领域。启发大学生的非专业心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人才的培养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来设置,既要体现学科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体现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应本着三条原则:一是通专结合的原则。通识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形成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形成深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能力的提高。三是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高校可采取多种途径鼓励设置跨学科课程,比如鼓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等,组建学科课程群、设置团队学习(研究)项目等方式,实现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培养。

(三)加强对通识课程的评估,打造通识教育特色

由于各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门类、管理体制、办学基础、社区环境等各不相同,再加上所处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要求各所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服务面向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各层次、结构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比如以文理类学科为主的院校,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学术、历史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和分析文学经典名著,并且能够识别其中所包含的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以及写出与此类问题相关并具有一定深度和说服力的文章,能用哲学、社会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来探究各种经济思想的精髓和管理模式的内涵。这类学校应关注人文、艺术、文明研究课程的开发与使用。而以艺术设计、工程等应用型学科为主导的院校,除了让学生接受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外,更应注重让学生探索自然界并且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对多种形式的科学方法、科学推理和自然定理的优势和局限进行比较和探讨。通识课程的开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为中心,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师资队伍的学科知识背景合理确定,切忌贪多求全,避免通识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和内容的良莠不齐。

(四)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课教学基本沿用了普通课程大班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而对于很多通识课程教师来说,片面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只需要简明介绍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致使通识课程教学只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借鉴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应在通识课教学中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尤其要鼓励推广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以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国外高校实践证明,这些渗透着激烈的讨论、实际的调查、批评性质的研究方法更易于被教师和学生接受。而要改革通识课程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这些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明白通识教育的要义,能够精心设计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优化校园和社区环境,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仅要加强课程本身的建设与改革,更要提升校园文化,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5]首选应积极规范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现有的一些组织比较成熟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产品博览会、学科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强化素质教育的渗透性。利用校旗、校训、校徽、校歌承载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除学校公共图书馆外,建立专门为学院或专业服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加强对这些教学辅助机构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法,从而达到有效助学的目的。

[1]李洪斌.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我国大学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27-128.

[2]张会杰,张树永.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81-83.

[3]Transforming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EB/OL].http://www.umd.edu/.

[4]牛跃辉,李莎.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010-11.

[5]刘颖.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6):176-178.

邓克英(1979-),女,湖北随州人,教务处科长,硕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