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采购方式演变与出版社应变创新对策建议

2017-03-07李洪梅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图书馆

李洪梅

(科学出版社销售中心,北京100717)

图书馆采购方式演变与出版社应变创新对策建议

李洪梅

(科学出版社销售中心,北京100717)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国内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方式的演变、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出版社进行应变创新的对策建议。

图书馆;采购方式;出版社;应变创新

图书馆是国内中文图书销售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本文从出版社角度分析了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方式的演变过程,研究了数据采购方式针对传统现场采购方式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出版社进行生产、组织和馆配营销创新,以适应图书馆采购方式变化,逐步实现向知识服务商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方式的演变[1][2]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总体体量较小,新华书店几乎是唯一的图书经销商。我国各类图书馆中文采购业务量也较小,采购方式主要依托当地新华书店的团购部,还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采购目录。各类院校图书馆主要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确定图书需求目录,由当地新华书店团购部负责采购。

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对图书供给的需求快速增长。系统成型的采购目录逐渐形成,各类图书馆主要通过三大目录采购图书,即《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和《全国大中专教材目录》,行业内统称“三目报”。采购方式是新华书店提供目录,图书馆从目录中选择(俗称:划目录)。由于三目报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部分信息还是预出版信息,订购周期时间长;另外一些地方版三目报提供的信息较少,导致难以全面和及时满足图书馆的需求。为满足图书馆需求,在新华书店系统外,一些专门为图书馆提供采购服务的民营馆配商应运而生。

图书现场采集方式(以下简称现采)的出现始自本世纪初,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各类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对各类图书的需求激增,尤其是985高校和211高校以及省级重点院校的教学评估对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册数有明确要求(高校在校生人均3至5册),使图书馆中文采购经费随之大幅增长。此外,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达到级别评估的图书指标要求,也需要提高馆藏规模。这些因素促使图书馆配市场井喷式的快速发展。为提高馆配效率,一些地区性馆配商尝试性举办馆配会,邀请出版社带纸本图书目录和样书参会,展示自己的图书产品,实现快速的馆配销售;图书馆通过参加馆配会了解出版信息和出版动态,并根据需要现场采集图书。一些大型图书馆还直接赴出版社,现场采集所需图书。由于供需直接见面,图书现场采集方式使馆配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数据采购方式伴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而于近年出现,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ILAS、Aleph500、Libsys等)获得广泛应用,图书电子数据导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批次查重后的集中采购方式逐渐取代现场采集等传统采购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采购效率。此外,QQ和微信群等高效通信技术提高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出版社的沟通交流效率。传统的馆配会现场采集方式虽没有完全过时,但是馆配会的现场采书功能逐渐减弱,新书展示和沟通交流的功能逐渐加强。

二、传统现场采购方式与数据采购方式的比较及未来发展趋势[3][4]

(一)传统现场采购方式的优劣

传统现场采购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图书馆采购人员在现场采购方式下,一种看样书查重后,直接配副本,一次性采完;另一种是采集器先采样本,回去根据查重结果再添副本。特点是都能直观看到图书产品及图书的载体形式,了解图书内容以及适用读者的范围,能够比较精准地采购到需要的图书。二是图书馆采购人员到出版社现采,这种形式能更好了解出版社的优势出版产品品种、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和服务能力,以及出版社相关出版信息,从而有助于确定采购的核心出版社名单。三是跟着馆配商现采,能实地考察馆配商服务能力,馆配商对图书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馆配商与目标出版社的合作程度,从而为以后的图书采购招标提供参考。

传统现场采购方式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馆采购人员工作量大且效率较低。现采前,采购人员要把本馆的已藏和已采图书数据导入采集器,现采时使用采集器采集的图书数据与事前已导入数据进行查重,并根据查重结果做出采购决定。如果图书馆需采购图书的学科和品种很多,采购人员的工作量很大,花费时间也比较长。二是由于采集器的容量有限,限制了图书馆现采的采购年限。三是由于各地举办馆配会的时间相对集中,参展图书品种相近,图书馆同时派人参加不同的馆配会,容易导致采购的图书重复率高的问题。四是图书采购质量受现采人员学科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采购方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主流的数据采购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现场采购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采购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大多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采购管理系统,图书馆采访(购)人员可直接将馆配商或出版社提供的图书数据导入系统,使用系统自动查重,省时省力,也节约了差旅费用。二是用机器系统查重,图书品种不容易遗漏,查补效果好,同时解决了因馆配会展示品种不全等因素造成的现采方式漏采问题。

数据采购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电子数据不直观,字段模糊或不规范,会有不符品种采入,造成退货。二是图书采访人员如缺乏对出版社或馆配商所提供数据的深入了解,影响图书馆采购图书的质量和适用度。三是由于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种类较多,如ILAS、Aleph500、Libsys、Interlib、Melinets、麦达等,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处理环节繁简不同,导致对馆配商或出版社提供的图书电子数据兼容性各不相同,影响采购效果。

(三)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加速了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读者对电子书、电子期刊和电子音像产品的需求逐年稳步增长。但对图书馆采购而言,目前纸本图书仍占主导地位,电子书只是为满足部分读者阅读偏好和合理布局馆藏结构而进行的必要补充。

从发展趋势看,图书馆由于受纸质图书馆藏容量的限制和采购经费的制约,图书馆文献个性化建设的需求凸显,对除教材类以外的纸质图书的复本数量的需求逐年减少,未来以少而精的纸本图书完善学科文献建设,以电子图书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纸电融合方式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发展趋势。

纸电融合趋势将不断拓展图书数据采购方式的内涵,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不断提供完善数据采购方式的技术手段,比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使图书馆采购人员坐在办公室浏览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新书影像资料,效果如同亲临馆配会现场。可以预见,基于信息技术、以读者为导向、多渠道的复合采购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出版社应变创新建议[5][6][7]

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出版社(商)需要转变营销思路,进行生产、组织和馆配营销创新,以适应图书馆采购方式变化,更好满足市场和读者需求,逐步实现向知识服务商的全面转型。

(一)生产方式创新——按需出版

按需出版(POD,Publish on Demand)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图书印刷的图书出版方式。POD可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解决出版社盲目印制而产生的库存压力问题,为出版社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版行业产能过剩和同质竞争等问题,提高行业整体效益。按需出版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获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图书市场还处于培育期,目前只有几家大型出版社在推广应用POD。以科学出版社为例,可以按照POD方式出版的图书品种达11000余种,2015年度的初版图书品种中有近20%的新书直接通过按需出版的方式进行印制。

POD进一步丰富图书馆采购方式,提高馆藏质量和个性化文献建设需要。首先,在POD方式下,图书馆随时可回溯往次经典文献,解决因经费不足而错过的图书品种;图书馆采购人员可根据采购规则和图书借阅流通情况,多批次追加图书副本,在有效满足读者需求前提下,提高单品图书的使用效率,使图书馆更加合理分配和使用采购经费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结合学科建设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适宜的图书品种,集中满足专业需求,提高学科的馆藏质量和文献建设的效率。

(二)组织创新——扁平化

针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图书馆采购方式的变化,出版社(商)需要进行组织形式变革,组织扁平化是更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由之路。一个独立的馆配营销部门对更好开拓图书馆市场并做好相关服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数字出版部门可以使出版社(商)顺应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分析和把握数字出版技术发展方向,开发和运营数字出版产品,组织实施POD,占领数字出版市场先机。

信息技术支撑部门可以使出版社(商)从容应对海量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为图书选题、生产决策和销售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数字出版、POD、电子书、电子商务、馆配营销等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持;按照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格式,为各图书馆提供不同格式的图书信息;积极应用VR等新技术,增加图书目录产品信息的可视度和可感知度,使图书馆采购人员远程了解图书产品信息。出版社可以自己设立信息技术部门,也可以外包给信息技术服务商。

(三)馆配营销创新——按需定制服务

按需定制图书信息:出版社按照目标图书馆文献建设和学科需求,结合该图书馆往年图书采购信息,为该图书馆定制可提供的图书信息,供图书馆选购,帮助图书馆有效提高图书采集效率。

按需定制纸电融合购销协议:根据图书馆采购经费预算、读者需求和学科专业需要,与图书馆协商制定一定时间内所提供纸本产品与相应电子书的数量匹配值,以有效满足图书馆纸本馆藏需要,更好服务读者对电子书的需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鉴于大多数图书馆的纸本图书由馆配商完成后期数据加工,建议图书馆与出版社签订纸电融合协议的同时,与馆配商签订加工纸本图书的补充协议。

按需定制营销方案:根据目标图书馆类型、采购预算规模和学科专业需求范围,制定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方案,并通过馆配营销人员或馆配商拜访图书馆,讨论或验证营销服务方案的可行性,补充或修改营销服务内容。辅以电商、社群互动相组合的复合采购渠道,以及微信群和QQ群等快捷的沟通管道,确保全面满足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

[1]宋玉艳.论未来馆配市场对高校图书馆选书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16,(2):27-30.

[2]杨再婵.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的变迁及新形势下采访新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6,(15):154-155,157.

[3]田利.图书馆、馆配商与出版社三方合作共赢的实现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6,(4):16-19.

[4]刘佳,刘月惠.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变化及馆配商之应对[J].出版发行研究,2016,(5):97-99.

[5]马燕.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与出版社合作之我见[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6,(1):52-53.

[6]陈霞.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研究[J].科技视界,2016,(14):255.

[7]袁芳.从融合到同步——馆配电子书市场的发展构想[J].出版发行研究理,2016,(7):88-90.

李洪梅(1968-),女,山东济南人,技术编辑,学士,科学出版社图书销售中心馆配经理。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图书馆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