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比较《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

2017-03-07邵练炼

关键词:布克文学批评呼唤

邵练炼

(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重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比较《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

邵练炼

(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一经出版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后世文学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杜光辉的小说《可可西里狼》是生态文学的精品之一。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旨在通过解读文本,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呼吁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建设一种健康、理想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通过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共同反映出的生态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学批评;《野性的呼唤》;《可可西里狼》;自然

杰克·伦敦(Jack London)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其中《野性的的呼唤》一书更是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之作。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雾霾、化学原料的无序排放,核能源泄漏等问题的出现,生态问题受到全球关注,继而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出现了一大批以文学形式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作品。国外,一批学者专家开始从环境伦理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在其作品中挖掘出丰富的生态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后世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生态文学佳作不断出现。国内,至21世纪,中国迎来了生态文学创作的春天,也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学佳作,如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郭雪波的《大漠狼孩》等小说。其中作家杜光辉的小说《可可西里狼》,可谓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精品之作。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各自的解读上,未有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二者共同反映出的生态意识进行比较研究。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生态的视角切入,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本身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讨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1]反思人类应该怎样创造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从而以文学的力量来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剖析与反思,是文人学者关注生态问题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的方式之一。《野性的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这两部作品分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二者都是生态文学的佳作,无论是《野性的的呼唤》中的“狗”,还是《可可西里狼》中的“狼”都毫无疑问地折射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反思:如何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通过文本细读,以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共同反映出的生态意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人与动物间的矛盾与冲突

《野性的呼唤》一书发表于20世纪初,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布克(Buck)原本是法官家的一条狼犬,生活养尊处优,本以为自己会像它的父辈一样在法官的大庄园中度过余生,却被嗜赌的园丁莫纽尔(Manuel)偷卖给了狗贩子,在饱受折磨之后被卖往北极,做了一条雪橇狗的首领;生活艰苦却遇到了它所热爱的主人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最终桑顿也死于淘金热的矛盾冲突之中,布克遵循内心深处野性的呼唤,走出人类文明社会,回归自然,回归狼群。布克最初是生活在人类文明的环境中,衣食无忧,却因为人类的贪婪和不断膨胀的欲望而走向狼群,回归自然,其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小说中处处可见。小说第二节中,布克被狗贩关入笼子之后意欲反抗,朝着拿棒子的红衫男子进攻,“它扑了十次,木棍就打它十次。”,“鲜血从它的口鼻和耳朵中涌出……剧痛袭来,布克再一次扑向那人,但它又被打倒在地。最后一次,它扑上去,当那人把它打到时,布克再也没有动弹一下。”[2](P5)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布克为了自由奋力抗争,狗贩却为了自己的贪婪私欲对布克和其它被偷来的狗残忍虐待,以棍棒来驯化布克和它的同类们,人类的残忍,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此可见,也反射出了“文明人类”中的丑陋与弊端。小说中狼群的出现,呼唤着布克的加入,布克也为森林中狼群的生活状态所吸引,内心不断生出渴望,渴望回归本性,自由奔驰于森林之中,重投自然的怀抱。这一故事情节激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人类的文明方式,人与自然和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价值观不同于人类社会,从而与生态文学批评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杜光辉的《可可西里狼》一书出版于21世纪初,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一支解放军队伍执行任务时所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下部描述了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当年的测绘队员复员后再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所经历的人与大自然及人性中的善与恶之间发生的凄婉悲怆、惊心动魄的冲突与博弈。其中作者对人类猎杀狼群的场景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子弹是从狼眼睛里打进去的。”“只三四分钟功夫,狼变成了一幅白森的骨架,……雪地上只剩下一片羽毛和鲜血。”[3](P24)“三十七支冲锋枪对着撕噬牛肉的狼群扫射起来,如同刮起一阵暴风,只几分钟功夫,那群狼全倒毙在牛肉附近,没有一只逃窜。”[3](P27)这一系列的冲突都是由于人类的利益受到狼群的损害而引起的:狼群为了生存猎杀黄羊,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大肆屠杀狼群,才会出现上面一段段画面,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惊心动魄。

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无人区处处充斥着类似于人类原始的生活状态——人类,自然和动物遵循优胜略汰的自然法则,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如果没有现代人类文明的强行侵入,当地人按照自己所信奉的一套生存法则,在这荒蛮之地,野生动物聚集在人类生活区周围,遵循物竞天择,优胜略汰的原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以仁丹才旺为代表的当地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牧,天、地、人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而正是外来的“测绘队”的进入,打破了原本近似原始、和谐的生态链。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发现作者对着这种近似原始化的生活状态的眷念并不是提倡人类退回到“原始化”,而是提倡:人类应重审自身的生存态度,汲取前人的生存智慧,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认清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的位置,重整人与自然的关系。[4]

两部作品分别以“人与狗”和“人与狼”的关系为线索,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之间不能损毁的生态关联,讲述了人与狗、狼之间的一系列冲突与纠葛,对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暴力征服之上的现代文明激烈批判。从而反射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即一味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必将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同时指出人类对自然的盘剥也逐渐消亡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人类终将承担自然反噬的恶果。两部作品都生动地描绘了人与动物间的矛盾与冲突,以此引发人类反思,呼吁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构造健康、理想的生态家园,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实现人类自身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贪婪人性的共同批判

在杰克·伦敦的《野心的呼唤》一书中,对贪婪人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淘金热”中人类对黄金的狂热,为了获得黄金肆意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掠杀同类。小说开头就以这样的文字隐喻了人们对黄金的狂热,“……去往北极探险的人们发现了一种黄色的贵重金属。”;“成千上万的人怀着发财的梦想,一批又一批地涌向了北极地区。”[2](P1)淘金热的出现也为后文布克命运的转变埋下伏笔。对于那些利欲熏心、怀揣着发现黄金而一夜暴富的淘金者来说,北方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将要实现财富梦想的伊甸园,是他们将要极力掠夺的目标。在人类对金钱贪欲的驱使下,大量淘金者涌入北国,使得北国这片原本雪白安宁的净土一夕之间躁动不安;他们的到来也就意味着破坏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破坏当地土著印第安居民世代生存的生态环境。不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加剧。可供人类开采的黄金是有限的,这有限的黄金使得无限贪婪的人类之间进行残酷的厮杀。小说中布克所真心热爱的主人桑顿正是其中一场残酷厮杀下的牺牲品,他死于与印第安人的搏杀中,而后被抛尸硫矿槽,获得胜利的印第安人则唱歌、跳舞来庆祝。作品中我们也可看出作家所期盼的另外一个世界:人类尊重生态规律,不再为一己贪欲肆意虐杀动物,掠夺破坏自然环境,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不再有隔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能和谐相处。这是作家生态文学批评观的初衷和思想精髓所在。

在小说《可可西里狼》中,作家也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王勇刚,他可以看作是整个人类贪婪人性的缩影。故事最初,王勇刚猎杀小黄羊“喀秋莎”是为了让测绘队员得以饱腹,他也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尽忠尽责地扮演着可可西里政府执法者的角色,积极维护可可西里的秩序。但是,广州之行让他内心的贪欲开始觉醒,促使他正直、善良人性的退化,贪婪“狼性”的呈现。为了大肆开采可可西里所发现的金矿,他不惜辞掉官职组建公司,将罪恶之手伸向可可西里的自然资源,破坏可可西里原本安宁有序的生态环境。一夜暴富后,王勇刚并不满足,贪婪的人性使他将罪恶的目光投向了可可西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他开始勾结境外野生动物走私团伙,肆意掠杀贩卖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于是在可可西里羚羊繁殖的季节,“一百多支冲锋枪发出暴风骤雨般的响声,......,藏羚羊们还没有清醒过来,就全部倒在了血泊里。有一些中弹后还没有死去的藏羚羊挣扎到小河里,流出的血将河水染得鲜红。有许多刚刚诞生的幼羚也被子弹击中”。[5]藏羚羊几乎受到灭顶之灾,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遭到致命破坏,而王勇刚则成为拥有几亿资产的“可可西里王”。

两部作品描述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黄金的狂热,批判了贪婪的人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发人类的反思: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应以牺牲健康、理想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肆意开发破坏自然环境,无情掠杀自然界的动物;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其它生物,与之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野性的的呼唤》一书中纵观布克一生的经历:由人类所驯化的宠物狗,貌似养尊处优,实则必须按人类所规定的原则生活,尽职尽责成为符合人类规范的一条“好狗”——在狗贩的木棒和牢笼的威胁下屈服,开始察言观色,苟且偷生——靠出卖体力艰难拉雪橇而求得一夕温饱——对新主人的盲目热爱和狼群自由生活的吸引之间的两难抉择——最终遵循内心的渴望重返荒野的自由生活。这一过程折射了杰克·伦敦对人的本性,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小说中布克所遇到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无不反映了人性中丑陋、贪婪的阴暗面。莫纽尔为了偿还赌债,背弃主人偷卖了布克;身着旧红外套的肥胖男人和佩诺特(Perrault)为了赚得不法之财,加入贩卖偷来的狗的行当之中;弗朗索瓦斯(Francois)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尽所能压榨奴役雪橇狗。这些作家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在充满掠夺和血腥的人类文明环境下,动物悲惨的生存状况,引发了读者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折射了作家从文学视角关注生态环境的人文情怀。正是这样的人文情怀使得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抒发对未被人类破坏的美好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正如小说的标题“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呼吁人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正是当今的生态文学批评观的精髓所在:文学虽不能正面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却能让呼吁的声音传达给更多人。

杜光辉的小说《可可西里狼》也表现了作者关注生态环境,正视自然规律的人文情怀。作者曾说过: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已十分严重,人类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约束自身贪婪的欲望,终止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6]作品中,杜光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原始野性魅力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生动画卷。在人类肆意膨胀的工业化文明还未涉足前,人类、自然和动物之间遵循着古老的生存法则,相互依存,和谐发展。但是,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多,现代化工业文明影响的深入,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生态灾难的危机越来越突出。小说字里行间表现出作对可可西里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体现深层次的生态整体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也从侧面反映了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敬畏生命理论”,[7]即:人类与地球上一切其它的生命形式都是休戚相关的,人类必须尊重生命,必须对一切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

两部作品都阐发了作者关于生态和人性的深刻思索和理解:人的发展进步不应该仅仅是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也应该不断提升内在的本质,提升人的精神家园,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8]即:人类能应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的高度,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对《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唤醒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作家郭雪波所述:现在生态文学在整个文学中关注度不够,生态文学作品及批评理论的发展能够把这种呼吁的声音能传达给更多的人,用文人学者的笔去呼吁人们的关注和反思。[9]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文明急速扩张,人类的无穷欲望不断膨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种种情况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0]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的出现正是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敬畏生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实现人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1]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3,(3):25.

[2]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世界名著网,http://t.icesmall.cn/ bookDir/4/498/0.html/,2016-03-02.

[3]杜光辉.可可西里狼[M].当当网,http://read.dangdang.com/book_847 0?ref=read-3-c,2016-03-04.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杜光辉.可可西里狼[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245.

[6]杜光辉.认知、生态与作家[N].中国环境报,2009-03-12,(4).

[7]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6.103.

[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9.

[9]宋庄.生态文学走向兴盛[N/OL].人民日报文学新观察,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21/c1003-25874949.html,2016-03-05.

[10]CharlesaSandbttrg.JackLondon:ACommonMan.Jacqueline Tavemier-Courbin.Critical Essays On Jack London.Boston:G.K. Hall&Co.,1983.29.

合肥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果(2015QN44)

邵练炼(1981-),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布克文学批评呼唤
无声呼唤
下雪了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爱的呼唤
布克要烫头
三月的呼唤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穿越时空的呼唤
种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