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市赣榆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2017-03-06邵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现状

邵青

摘要 阐述了连云港市赣榆区小麦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制约该区小麦增产的关键因子及突出问题,论述了该区小麦的增产潜力及突破点,最后总结了该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增产潜力;关键措施;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50-02

1 小麦生产现状

小麦是赣榆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赣榆区人民的主要口粮,常年种植面积36 666.67 hm2左右。近几年由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小麦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小麦产量也接近6 000 kg/hm2,总产22万t。

1.1 自然资源及耕作方式

赣榆区地处江苏东北部,在江苏小麦品质区划中,是淮北北部陇海线强筋小麦优势区,也是全国最适宜发展的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组成部分,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交互影响,常年麦作期间有效积温达2 500 ℃,日照时数达1 700 h左右,降雨量350 mm左右,特别是小麦灌浆成熟期温度偏高,温差偏大,气候偏旱的特殊生态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江苏省强筋小麦生产的最佳区域。赣榆区小麦生产一致沿袭传统的稻麦两熟、麦玉两熟、麦油(花生)两熟等种植方式。

1.2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自实施小麦良种补贴政策以来,赣榆区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大大改观,各镇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落实好品种布局,村级务必做到“一村一品”,乡镇努力做到“一主一辅”,避免不同品种的插花种植,小麦品种纯良化趋势明显。而近几年随着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方式的转变(由统一供种改为现金补贴),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有所抬头,虽然主推品种烟农19、济麦22等仍占绝对优势,但部分地区喜新厌旧、盲目引种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上个别不法种贩随意跨区引种,造成局部地区小麦品种布局混乱,因发芽、出苗率低,冻害严重等导致的小麦减产时有发生。

近几年区小麦生产加强了新技术推广,陆续推广了稻茬麦机条播技术、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稻秸全量还田机械匀播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栽培技术、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施肥技术等,赣榆区小麦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小麦产量稳步增长,由4 500 kg/hm2左右跨越到6 000 kg/hm2。

1.3 高产典型

2010年以前全区小麦田块7 500 kg/hm2犹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但近几年特别是开展高产增效创建以后,小麦高产、超高产田块层出不穷,即使是较差年景,农民自种的小麦7 500 kg/hm2也随处可见。而由农技推广部门实施的小麦高产创建中,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在产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2013年城头镇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方通过省级专家验收,3点实产分别为8 181.0、8 113.5、7 824.0 kg/hm2,平均8 039.5 kg/hm2。2014年海头展示基地淮麦33超高产田块产量10 062.75 kg/hm2,创赣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

2 制约赣榆区小麦增产关键因子和突出问题

2.1 小麦主体品种的退化及无可替代

近10多年的栽培实践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烟农19,符合高产优质的要求,因此一直作为当家品种来推广应用,但近年来相继出现部分性状退化,如穗子变小、植株变高,虽然适播性、稳产性依旧,但产量潜力和抗倒能力变差,已不适应当前小麦高产要求。但目前市面尚无替代品种,一方面因为农民对烟农19的感情较深,如同对早年济南13一样的难以割舍;另一方面市面推广小麦品种虽然产量潜力较高,但鲜有烟农19一般的适播性、稳产性。因此,烟农19仍然占据着当家品种的地位,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将成为赣榆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2.2 水稻收割期推迟,导致小麦播种过迟

近几年水稻生长中后期温光不足现象较为普遍,水稻生育期有所推迟,多在10月25日以后才能进行收割,更有甚者(大多数经过土地流转的个体承包户),由于缺乏晒场或烘干设备,在水稻成熟后暂不收获,直到水分达到仓储指标,才进行收获直接出售。这种做法一定程度节省了承包大户和经销商的大量成本,但结果造成了小麦播种过迟,大多数在11月中下旬才开始播种,使小麦出苗不齐,苗小苗弱,冬前叶龄多在1~2叶,甚至有些田块春节前未出苗(名曰埋头麦),这些田块是小麦三类苗的主要成分,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是赣榆区稻茬麦生产的拖腿田。

2.3 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中配套措施跟不上

鉴于目前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的形势,农技部门面临着秸秆处理的高压,除造纸、发电及草帘加工等消耗一少部分外,全量还田成为处理绝大部分秸秆的唯一形式。当前推广的基于稻草全量还田小麦机械匀播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该技术在实际落实中未能环节紧扣,有些措施严重缺失,如套播麦田水稻收获时由于切割还草装置不配套、机手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秸秆还田不均匀,局部厚积,本就瘦弱的麦苗光照不足、生长异常或腐烂致死。更为严重的是水稻收后秸秆还田破土播种的小麦,由于缺乏有效的镇压机械(播种机械上的简易镇压对于秸秆还田小麦达不到镇压效果,等同虚设),播后镇压这一重要环节实际上被省略了,造成了秸秆还田小麦种子落干、出苗不齐;麦苗根系悬空,难以下扎,影响吸水吸肥,遇到干旱、寒潮频繁的年景,大片死苗,减产非常严重。

2.4 小麦纹枯病防治不受重视

农民比较重视麦田草害,防治次数和效果也不错,小麦后期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工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中之重,国家更是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支持补贴,开展小麦后期“一喷三防”活动,防治效果良好,极大地遏制了小麦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纹枯病造成的白穗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20%~30%。究其原因,不外乎2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小麦紋枯病的发生时间早,侵染危害时间长,前中期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加上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时期在小麦生长中期,农户重两头轻中间的管理习惯,导致农户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不受重视;二是防治方法不到位,首先是防治次数不够,农户习惯喷1次药,而生产上往往要喷2~3次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此外,喷药部位不准确,且对水量不足,未能使发病部位受药,防治效果较差。

3 赣榆区小麦增产潜力及突破点

目前赣榆区小麦平均产量水平已达到6 000 kg/hm2左右,超高产田块达到10 050 kg/hm2,小麦示范方、万亩片也达到8 250 kg/hm2以上,即使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也多达到6 750 kg/hm2以上,因此赣榆区小麦增产潜力很大,但需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3.1 尽快确立小麦当家品种替代烟农19

当前小麦高产品种较多,淮麦33、济麦22、山农20等品种作为旱茬麦种植较好,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稻茬麦缺乏稳产、高产、特别是适用于稻麦周年高产的小麦品种,徐麦32、连麦系列等品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势头,但在稳产性、抗逆性方面有待进一步考察,而在配套技术措施方面也需进一步研究。

3.2 秸秆还田小麦镇压器亟需配套

与农机部门密切协作,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号召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购买镇压器,并进行有偿作业服务,可有效提高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技术的推广到位率,从根本上解决赣榆区秸秆还田小麦出苗不齐、死苗严重等问题。

3.3 解决晾晒问题是规模种植稻麦周年高产的重要途径

稻麦收获后的晾晒一直是目前困扰稻麦生产的难题,农民小面积承包地粮食不需较大晒场,稻麦晾晒尚易解决,但规模种植大户的粮食找不到大的晒场,多数采取在田里自然晾晒的手段烤水分,加大了稻麦茬口衔接的矛盾,如此恶性循环,影响稻麦的适期播栽,对产量副作用很大。目前土地紧张,建造晒场已无可能,投资购买烘干设备,将是解决晾晒问题,促进规模种植稻麦周年高产的重要途径。

4 赣榆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面积、强化惠农政策落实为基础,以提高播种质量、主动防灾应变、抢抓秋播进度、优化品种布局为重点,以高产创建和落实主推技术为抓手,促进夏粮高产稳产。确保全区秋播总面积4万hm2,其中小麦36 666.67 hm2,大麦3 333.33 hm2;加大技术支撑,产量力争达到6 000 kg/hm2,总产达到24万t;提高品质,小麦优质率达到95%以上。其关键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上突出机械条(匀)播、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调肥等,水稻上突出精确定量、超级稻、机插秧、精确抛(摆)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1]。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切实提高耕地质量[2]。

4.2 选用、推广生育期适宜稻麦品种

如小麦选用淮麦19、淮麦23等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水稻推广连粳6号、连粳7号等中熟中粳高产品种。

4.3 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推广“大盘粮田托管”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因地制宜发展统一服务型、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3]。

4.4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赣榆区三麦已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重点。加大水稻机插秧与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坚持水、旱全量还田相结合[4],2013年推广乘坐式高速插秧机240台,育秧播种设备70台套,水稻机插秧达60%。推广秸秆还田机500台,麦秸秆还田面积2万hm2,还田率达65%以上。

4.5 加大投资建设晒场或购买大型烘干设备

建议立项投资,扶持私营新建或扩建大型仓储、水泥晒场,有条件的可投资配套大型烘干设备,使水稻在已成熟产量定局的情况下及时收获,小麦适期播种,达到稻麦周年高产[5]。

5 参考文献

[1] 王坚纲,孙竞.江阴市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2(6):57-58.

[2] 朱志凌,孔祥英.仪征市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71-72.

[3] 张晓虎,张向东.商洛山区小麦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98-202.

[4] 黃彩云.迭部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4-5.

[5] 龚昌盛.小麦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71-72.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现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