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2017-03-06闫庆祥魏云霞宋恩亮徐海强苏必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木薯花生大豆

闫庆祥 魏云霞 宋恩亮 徐海强 苏必孟 李天 黄洁

摘要 将木薯与大豆和花生以不同模式间作,以单作木薯作对照,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大豆和花生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与大豆或花生间作,均可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其中以2行木薯或3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木薯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比单作木薯增产40.3%和38.8%,建议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该模式。

关键词 木薯;大豆;花生;间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33;S565.1;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22-01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又称树薯,块根是其主要营养贮藏器官,淀粉含量可高达 40%,是世界上三大薯类作物之一[1-2],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热能来源,为全球约8亿人口提供基本的食粮[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紧缺,甚至日趋减少,人类必须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措施,以缓解粮食、资源与环境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间套种具有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高产量的特点[4]。

间套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肥和劳动力等资源,是实现高效农业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5]。合理的间套作,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组合在一起,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叶形上气圆一尖,叶角一直一平,生理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等[6]。据统计,全世界农作物间套作面积达1亿hm2以上,在种植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一般比单作增产20%左右[7]。间套作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8],合理的间套作,可以增加土壤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9]。豆科/非豆科间作,因2种作物特性不同,特别是豆科作物在生物固氮方面的作用,倍受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分析不同的间作模式对木薯、大豆和花生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探索木薯与大豆、花生最佳的间套种模式,为木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试验基地进行,种植前取小区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试验区土壤肥力中等偏低,基本理化性质:pH值5.19,含有机质0.81%、碱解氮58.58 mg/kg、速效磷19.60 mg/kg、速效钾44.58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木薯品种为华南8号,取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大豆品种为华夏1号,取自海南省农科院;花生为海南省儋州市地方栽培品种。

1.3 试验设计

种植模式为每个小区木薯分别与大豆和花生间作,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T1:每3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木薯∶大豆/花生为3∶3);处理T2:每3行木薯间作2行大豆或花生(木薯∶大豆/花生为3∶2);处理T3:每2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木薯∶大豆/花生为2∶3);处理T4:每2行木薯间作2行大豆或花生(木薯∶大豆/花生为2∶2);CK:木薯单作,即不间作作为对照。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种植规格为行距1.0 m,株距为0.80 m,每行木薯种植7株;大豆和花生种植规格为行距35 cm,株距为15 cm,每穴大豆或花生播2~3粒种子。

1.4 田间管理

在木薯种植后60 d追施复合肥300 kg/hm2,花生在苗期追施复合肥225 kg/hm2,大豆在开花后施用尿素60 kg/hm2,在大豆生长期间,用氧乐氢菊乳油配制成2 000~3 000倍液喷雾,以防治蚜虫和食心虫,并结合中耕除草。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木薯成熟期,每小区取10株调查其株高、茎粗,测定收获指数、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以及鲜薯产量;在大豆成熟期,每小区取20株测定和调查其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以及荚果产量;在花生成熟期,每小区取20株测定和调查其主茎高、单株果数、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以及荚果产量。木薯、大豆和花生产量均按小区测定并折算为公顷产量。

1.6 数据统计分析

用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间作模式的木薯的株高、茎粗、收获指数、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等性状差异均不显著,与CK相比差异也不显著;处理T1、T2、T3、T4之间木薯鲜薯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处理T1和T3与CK差异达到显著,处理T2和T4与CK差异不显著,其中以处理T3鲜薯产量最高,较CK增产40.3%,处理T1次之,较CK增产38.9%,而处理T2、T4分别较CK增产28.3%、31.7%。

2.2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间作模式的处理对大豆的主要农艺(下转第25页)

性状影响并不大,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处理T1与其他3个处理的单株荚数差异显著,而处理T2、T3、T4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T1、T2、T3和T4 4个处理的荚果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处理T1、T3 2个处理的荚果产量均高于处理T1、T2,处理T1、T2 2个处理的单株荚数也高于处理T2、T4。

2.3 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间作模式各处理的主茎高、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莢果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处理T1、T3的主茎高、单株果重、百果重和荚果产量都比处理T2、T4的要高。

3 结论与讨论

木薯虽有投入成本低、易种、管理粗放等优点,但经济效益较低,如果纯种木薯,则会因效益低而逐渐被弃种。据估计,在华南9个省木薯主产区,木薯间套作短期作物占木薯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10]。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间套作可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减少农业投入,培肥地力;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下,间套作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增加作物总产量[11]。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木薯种植行距为1.0 m,株距为0.8 m的种植密度,每2行或3行木薯,分别间种2行或3行大豆或花生,其中以每2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间作模式,木薯鲜薯产量最高,大豆、花生的荚果产量也最高,对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这与韦民政等[12]以每畦种植2行木薯间种3行大豆模式(C模式)的纯收入最高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本研究仅局限于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木薯与大豆间套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时空结构,至于木薯与豆科作物间套作所涉及对根系活力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变化、光合生理及作物之间的互作与竞争等,将做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JANSSON C,WESTERBERGH A,ZHANG J,et al.Cassava,a potential biofuel crop in(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pplied Energy,2009,86(1):95-99.

[2] TAYLOR N,CHAVARRIAGA P,RAEMAKERS K,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genic in cassava[J].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4,56(4):671-688.

[3] ANNA BURNS,ROSLYN GLEADOW,JULIE CLIFF,et al.Cassava:The Drought,War and Famine Crop in a Changing World[J].Sustainability,2010,2:3572-3607.

[4] 盧良恕.中国立体农业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刁荣生.作物栽培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 宁堂原,焦念元,安艳艳,等.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59-163.

[8] WILLEY R.Intercropping-Its importance and research need. Part I. Comp-etition and yield advantages[J].Field Crops Abst,1979,32:1-10.

[9] 陈显双.浅谈木薯的间作和套种[J].广西热带农业,2003(3):36-37.

[10] 黄洁.木薯间套作与高效利用技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11] 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12] 韦民政,熊军,唐秀桦,等.木薯与大豆间套种模式研究与效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3):11-14.

猜你喜欢

木薯花生大豆
柬埔寨马德望省木薯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多少堆花生
挖木薯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
尼日利亚木薯农民合作联盟签署协议促进木薯生产